“吃饭是为了活着,但活着并不是为了吃饭。”应该说,这是我所听到的最具人生指导意义的话。是的,人活着并不单单是为了吃饭,还有好多事情要干。不过,转念一想,这话的重心也不全在后半句,前半句也值得思索——如果吃不到饭,人便不能活着;人不能活着,一切想干的事情只能化作数学里的“0”。
吃饭毕竟是干成其他事情的先决条件。
毛主席说:吃饭是个大问题。
纵观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我们发现,对劳苦大众而言,吃饭问题始终是一个问题。我们甚至有理由说,几千年的中国历史差不多就是为了吃而奋斗的历史。
《左传?庄公十年》记载:大夫曹刿要帮助鲁庄公迎战齐国的进攻,曹刿的同乡人劝他说,“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什么是“肉食者”呢?肉食者便是吃肉的人,吃肉的人便是上层统治者——这个称谓实在耐人寻味。曹刿是大夫级别的人,尚且与肉无缘,平民百姓不光不可能吃到肉,吃顿饱饭恐怕也是很大的奢望了。孟子在“齐桓晋文之事”里批评齐宣王说:“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终身苦”是针对“终身饱”而言的,也就是说,齐宣王时代,百姓一辈子也吃不饱肚子。
后期各个封建王朝的现状又如何呢?
我们无需过多地引经据典,单就历代农民起义口号便可窥其全貌。从秦汉到明清,大小农民起义上百次,究其原因,或直接或间接,都与“吃”有关,几乎无一例外。
秦末农民起义领袖陈胜、吴广明确提出起义口号:伐无道,诛暴秦。我们一般人似乎只关注“暴秦”而不怎么关注“无道”,实际上,“无道”才是根由。道理很简单,由于“无道”,农民要反抗,秦统治者自然就变成“暴秦”了。那么,“无道”指什么呢?当然指沉重的徭役和赋税。史载,秦统治者曾大规模地兴建宫殿和陵墓,还筑长城、修驰道,对匈奴和南越用兵,耗费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极大地加重了人民的徭役和赋税负担。再加上土地兼并严重,农民几乎无力糊口,根本无法生存。
隋朝末年,炀帝剥削残酷,大兴土木,巡幸游乐,徭役、兵役甚为繁重,民不聊生,终于激起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起义领袖王薄写了一首诗歌作为起义纲领,叫做《无向辽东浪死歌》,其中两句大概是他们的最高理想:上山吃獐鹿,下山吃牛羊。
唐朝末年,朝政混乱,赋租繁重,且连年天灾,民不聊生。终于,黄巢起义爆发了。义军口号是:天补均平。“均平”什么呢?显然是反对豪强兼并,要求平均财富,保证有饭可吃。
北宋王朝是通过军事政变夺得政权的,因而统治者一开始就公开纵容大地主进行兼并,土地迅速地集中到少数人手中。像如四川,百分之八十的农民吃饭成了问题。于是,王小波、李顺农民起义爆发了。他们对广大无地的农民说:“吾疾贫富不均,今为汝均之!”这话就是史家所概括的“均贫富”。
明朝末年,我们陕北连年大旱,至今都有民谣形容那时的状况,说是“人吃人,狗吃狗,燕雀老哇吃石头”。可是,官府赋税不减,催逼愈紧。终于,李自成农民大起义爆发了。李自成农民起义是最现实的起义,他提出了“均田免粮”的口号,直接为广大贫苦农民的肚子着想,又触及到封建土地所有制,标志着当时农民起义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清代太平天国运动的口号是: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在封建时代,这个口号要算是最大的进步了——当然,它的立足点还是两个字:吃饭。
古人解决不了广大百姓的吃饭问题,现代人又怎么样呢?
民国十八年,我们陕西大旱,全省有200多万人被活活饿死,200多万人流离失所,逃亡他乡,800多万人以树皮、草根、观音土苟延生命。在旱灾发生的同时,又有风灾、雹灾、虫灾、瘟灾、水灾、火灾、兵匪之灾。全省赤野千里,尸骨遍地,惨绝尘寰。事实上,国民党统治下的中华民国的历史简直就是“饥饿”的历史,有时甚至比过去的封建王朝更糟糕。
即便新中国成立后的三十年里,人民的吃饭问题依然是一个大问题。尤其是**、人民公社和文化革命期间,饥荒简直就是社会的一大“亮点”。据资料显示,这期间饿死的人要以“千万”来计算,而且不止“一”个千万。阿城有个中篇小说,叫《棋王》,主人公是一个知青,叫王一生,他除了有棋瘾外,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特别“讲究”吃。你看他是如何“吃”的:“他常常突然停下来,很小心地将嘴边或下巴上的饭粒儿和汤水油花儿用整个儿食指抹进嘴里。若饭粒儿落在衣服上,就马上一按,拈进嘴里。若一个没按住,饭粒儿由衣服上掉下地,他也立刻双脚不再移动,转了上身找。吃完以后,他把两只筷子吮净,拿水把饭盒冲满,先将上面一层油花吸净,然后就带着安全到达彼岸的神色小口小口的呷。”从小说原创用意来看,王一生是一个具有道家风骨的人物,他对吃是虔诚的,而且很精细。不过,用我们实事求是的眼光来看,王一生的“雅趣”无非是“饿”的艺术罢了。洋洋大中华为什么就解决不了百姓的吃饭问题呢?
道理很简单。第一、封建统治漫长,剥削残酷。封建社会的特点便是一小部分人剥削压迫大部分人,天生贫富不均。在世界史上,我国封建社会最漫长,长达两千年。这便是普通百姓吃不饱肚子的重要原因。第二、战乱频繁,毁坏生产。“大一统”的思想促使统治者不停地征战,漫长的封建剥削要激起人们的反抗,由此导致华夏大地战乱不断,严重破坏农业生产。曹操有诗云,“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杜甫亦有诗云,“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母无东西”。这些诗所描绘的正是战乱使农业遭到严重破坏的惨状。第三、自然灾害十分严重。我国的地理位置决定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除了“北旱南涝”这个亘古难变天灾外,尚有频频发生的蝗灾、风灾、雹灾等。第四、农业技术落后。两千年的封建社会,从开始到结束,农业技术几乎没有什么大的进步。牛耕还是那样的牛耕,灌溉还是那样的灌溉——这实在是封建社会的一大悲哀。农业技术为什么停步不前呢?“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受教育的劳心者高高在上,耻于生产劳动实践,有谁能进行农业技术的研究呢?未受教育的劳力者连起码的物质问题也解决不了,哪有能力哪有功夫解决农业技术这些“精神”问题呢?可恨可笑的是,受教育的劳心者在“吃”上倒有研究,歪打正着,无意中创造了发达的中华饮食文化。
那么,当前的吃饭问题又如何呢?
可以说,改革开放三十年,人民的吃饭问题已经渐渐不成问题。我们虽然没有吃好,但我们至少可以吃饱。这实在是国人的福!我们靠什么解决了这一几千年也解决不了大问题呢?靠的是制度的变革,靠的是和平的理念,靠的是经济社会均衡发展的战略,靠的是不断进步的农业新技术。这便是我们的经验。
我们这个时代还很不完美,但它确实有几分可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