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父亲一起读书

浏览 12

今年75岁的父亲是他那个年代的高小毕业生。

父亲不善言辞,不喜交际,除上班之外,最大的爱好便是看书。他喜欢读书,只要他坐下来,手里捧着的一定是书。在我的记忆里,所有关于读书的事项都和父亲联系在一起。

父亲的这个习惯,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至今,我仍清楚地记得年少时读过的《中国少年报》《少年文艺》《儿童文学》。每每看到下班回来的父亲手里拿着书报,那几天写完作业后的夜晚,便会有别样的快乐在陪伴:昏暗的灯光下,或者是我自己读报看书,遇到不认识的字就问陪着我看书的父亲,或者是他为我和两个年龄还小的妹妹读书读报。

这样的记忆,陪伴了我们姐妹整个少年时代。在父亲的建议下,认字越来越多的我开始做读书笔记,长大后再看那所谓的笔记,不过是些优美的语句或者段落,但这样的习惯为我语文课上的作文打下了坚实基础。每次看到作文本上写的出彩的语句被老师标出记号,或者在课堂上被作为范文朗读给同学们,我心里都会有隐隐的得意。

甚至,父亲还鼓励我向《中国少年报》上的征文启事投稿。虽然从未发表过,但偶尔寄来的纪念品对我来说,也绝对是稀罕的值得我用心珍藏的宝贝。

参加工作后,因为离家远,一个月甚至几个月才能回家一次,很多时候只能呆在宿舍里。父亲说,不能回家的日子,可以多看书呀。于是,几个有着相同爱好的同事便互相借阅着传看各种书籍。《穆斯林的葬礼》《平凡的世界》等长篇小说,还在笔记本上手抄了大篇幅的精彩片段,满满几个或抄或写的本子被父亲仔细放在家里的“保险柜”里,父亲说,那是我青春的纪念。时间长了,我们这些有着共同爱好的人不只是看书,也学写作,还办起了厂刊。

成年后的我远嫁四川,最初那些年和父母所有的联系都只能靠书信完成。每一个收到父亲信件的日子,便是我的节日。父亲的来信,像日记、像报纸、更像一部部短篇小说,让我知道了父母的心从来不曾离开过我,知道了父母寒来暑往的繁杂琐事,知道了我的宝贝在父母身边度过的每一天的情形。父亲在我的信中,想象着我的生活环境、我的琐碎日常。我们一直这样不断地书写、阅读,延续了很多年。

我和父亲来往的所有书信,被我们当作书籍一般,在过了那么多年以后的今天,仍然完好保存并陪伴着我和父母。偶尔,我们还会拿出来翻看、阅读。

前几年回新疆,给父亲买了台平板电脑,下载了各种新闻、读书软件。从那以后,平板成了他最心爱的东西,他开始在网上看书看新闻。每天清晨,母亲做早饭,父亲就会用他那带着扬州味的普通话读新闻。偶尔听到母亲说个什么时尚的话题,她都会说,这是我听你父亲说的。每次和母亲视频,我都看见父亲或在看书或在写些什么。可爱的老爸也许觉得把字写在纸上不足以表达他对写字的热情,于是书上、杂志上的空白处都留下了他的墨宝,甚至家里的小板凳,他也不放过:上面写着他每次来我这里的出发日期、路过的地点,以及我们带他去过的所有地方。

和父母天各一方的日子里,父亲最喜欢和我聊天。很多个下午,母亲在楼下遛弯,父亲自己在家看书做笔记,视频问我那些书中很多生僻的字怎么读,比如四个“又”四个“火”都怎么念。有些我也不知道,网上查了告诉他,父亲听了会很仔细地把字写在本上,并用拼音标注好。那认真的样子,让我想起了小时候的自己。

后来,父亲知道我写的文字发表在报刊上,他说他以为我早就忘记了自己会写作文,看到这些他很开心,让我在有心的时候记录,闲暇的时候整理。我把我写的所有文字整理打印装订成册寄给父亲,母亲说父亲看了很多次,会看很久,会读给识字不多的母亲听。母亲还说,看过之后,父亲会默默地流泪:我的很多文字记录的都是对家乡、对亲人的想念……父亲说他最喜欢看我写的“文章”,每次看,他都会说我小时候作文就写得好。

步入老年的父亲仍然喜欢看书,和他聊天时,我笑话他白读了那么多的书,这一生也没学会世人眼里的聪明,仍然胆小而倔强。这个在人群中毫不起眼的清瘦老头,听了我的话只是笑笑。那一刻,我非常确定我懂得父亲的心:与世无争并不是胆小,他是不屑于与任何人争执。父亲为人的宗旨一向是“决不占谁的便宜,但谁也不要打我的主意”。走过了大半生的他,真的做到了“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

儿时和父亲一起读书时,并不懂得“腹有诗书气自华”的道理,但父亲说过的很多话,都在以后读的书中看到过,从中受益不少:女孩子要站有站相,举手投足不可轻浮;女孩子不要总想着凑热闹,性格跋扈张扬;女孩子不要在人前夸夸其谈,尤其不可说大话;女孩子万万不可贪图小便宜,或许那小便宜后面是深不可测的陷阱……

受父亲的影响,人到中年的我也一直和他一样,不善社交、不爱热闹,与人周旋对我来说同样是一件令人手足无措的事。在大把无所事事的闲暇里,我宁愿捧着不入流的小说打发时间。于我而言,在家里不修边幅地或躺或坐,吃着我喜欢的零食,翻看不需要记住内容的闲书,就是我无比幸福的美好时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