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枫株湖
记得我第一次去上饶师院报到读书的时候,是一九八七年九月十二日,那天秋高气爽,阳光灿烂,当时我是带着一种求知若渴的心情和父母与亲人的重托,从信江下游坐车到上饶信江桥南岸上饶师院就读。记得自己平生是第一次坐公共汽车出远门,来到离老家有220公里的上饶师院读书,那时候的车票价格就是2元8角钱,现在的车票价位是56元,那年的车价是现在的20分之一,足见现在比当年的物价水平翻了20倍。
哪天我是从枫株湖的老家走路出发,在县城叔叔家住了一个晚上,第二天一大早到汽车站买票上车去了上饶师院。一路上,经过老家余干县马背嘴和余江县锦江两个轮渡,中途在途经贵溪方向吃了午饭,经过弋阳县、铅山县汪二乡、再途经上饶县和信州区(原上饶市),大概经过了8个小时的车程;我记得是下午四五点钟到达母校------上饶师院,在母校就读的87中文(4)班的班长胡捷老同学的引领下,我被安排在二栋一楼123寝室,与我同寝室的有万欣、乐明华、李延安、马保生、刘录云、杨街炉和李飞虎共计8位男同学。我们8位共寝室的同学分别是来自原上饶地区广丰县、玉山县、信州区(原上饶市)、乐平市、鄱阳和余干县等8个县。当时我在老家读书是讲余干方言的,普通话压根就不标准,在那次相识晚会上,我作了个自我介绍,凭着我的热心和真诚,我咬着口,还是夹杂着余干方言,总算拿着话筒,在主楼320教室里面同52位同学进行了相互认识,从此我们在上饶师院开始了为期两年的中文专业求学生活。教我学普通话的现代汉语老师是王**(祖籍是广丰先人,他当时就是青年书法家,同时又教我们练书法),他非常喜欢提我的问,也每次要我用余干方言来发言,这样就可以比较出余干方言与普通话的差距在哪里?他还叫我每天早上起来大声背诵汉语拼音的26个声母和48个韵母,就是凭着这股毅力,我硬是带着余干方言进入上饶师院读书,两个月后,我的汉语发音以及普通话就有了明显的进步。正是靠着同老师进行课堂交流以及与同学之间相互说话,普通话才有了质的飞跃。
记得在上饶师院读书的时候,我是经常喜欢背着一个军人用的绿色书包,书包里面装有古代汉语、现代汉语、古代文学、现代文学等书籍,去图书馆上晚自习,双休日去图书馆看书,因为那时候没有电脑,唯有图书馆才有自己喜欢看的书籍,哪时候是凭学生证借书看,一次只能借4本小说,看完了要及时归还图书馆,我记得自己经常做摘录和笔记。
早上起来,先是跑步锻炼身体,后来坐在荷花池塘边背古文,读英语,而且天天坚持,就是凭着这股毅力,我大部分考试都是一次性通过,并拿过三等奖学金,当然古代汉语和文学概论等几门课程还是补过考的。记得那时候拿到奖学金的时候,还经常与同寝室的同学请客喝酒打平伙,由于那时候我的家境还是比较困难的,经常是我现在的爱人给我寄人民币,我是考取大学的时候就同爱人订了婚。由于那时候没有电话,只有经常写信回家,那时候我的爱人收到我的信,基本上都能猜得到,信里面就是十次就有九次要她给钱接济伙食,对我爱人的感激之情,在我心中至今都会油然而生。
那时候也没有网络,学校里面成立了广播站,广播线路通到校园内外,校园电线杆上都有一个盆式的大喇叭。有了这个大喇叭,我们大学生可以听到国内外和学校内外新闻,还能够享受文化娱乐,听听歌曲相声之类的文娱节目。广播站是学校的主要宣传工具,学校都抓住这个宣传阵地不放。为了加大宣传力度,广播站建立起自己的通讯报道队伍,那时候,我是班上的宣传委员,有幸成为学校的通讯员。26年了,广播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学校大喇叭被电视机取代了。我很感激学校提供了新闻培训班,是那次培训班帮我养成了喜欢写点东西投稿的习惯,并且这习惯一直坚持到现在,所以才有今日文章屡屡见之于报端和网络。也正因为我学的是中文,爱好的是写作,所以我就凭着自己的兴趣爱好,毕业后,我在故乡从事了6年的语文教学一线工作,后来经过工作调动,来到横峰县教育局工作了14年,从招生办的干事、到人事股当了副股长以及党委办主任,后来提拔为工会主席、纪委书记,最后于2008年10月调到横峰县旅游局任副局长至今。在我参加工作26年尤其是在机关工作20年来,我一直重视写作,经常投稿,还有幸考取了上饶日报的记者,后来因为其他原因,没有选择当记者,而是默默无闻地从事自己喜欢的文秘工作岗位。如今写作成了我每天的必修课。现在有了网络,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可以当记者。所以我就利用网络博客这个平台,坚持读书写作,写写回忆文章。唯有如此,我才觉得自己每天活得充实,生活过得有滋有味。
外面下起了淅淅沥沥的秋雨,我还在办公室坚持写博文,妻儿还在家等我,我得赶紧回家休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