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功利的社会,有钱貌似成为了一个代名词。还记得今年这个夏天,明日之子巨星毛不易的歌曲《如果有一天我变的很有钱》中对有钱进行了生动的描写:变有钱,我变有钱,然后故作谦虚地说金钱不是一切。倒不是这句话说的比较假,但是现在大部分人们确实把有钱作为自己比较重要的梦想了。
在我读小学的时候,那时候翻盖机如日中天,“万元户”成为有钱人的象征。慢慢地,随着中国经济不断提升,GDP迅速地蹿到了世界前列,人民的生活质量和水平也显著提高。现在,手机换成了苹果,百万元的身家已经不足为奇。可是这是真正意义上的有钱人吗?我想不是的。
昨天我在朋友圈发了一句动态:消费不能成为财富的评判标准,收入和不动产才是财富的代名词。拿我自己来举例,买一部苹果手机并不难,我相信周围买得起的人大有人在,这充其量算是一种消费观的差异和对品牌的信仰加持罢了。只是几年前人们认为买苹果手机可以装X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现在苹果手机已经成为街机了。
再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在二线城市一套商品住房基本上都是上百万的价格,到了北上广深的一线城市,房价动不动就可以飙到千万的级别。所以你会发现在二线城市过的还可以的中产阶级其实到了一线城市以后,也只是勉强生存。前几年有很多关于北漂的故事在网络上疯传。”北上广不相信眼泪“和”在北京,有2000多万人在假装生活“就是最真实的写照。
香港第一自媒体Spenser老师说过:一线城市人们的焦虑,更多的还是物质层面的:在于房价焦虑,在于自己的薪水收入在这座城市过不上想要的生活。
可是这篇文章的主题不是讨论像“到底是留一线城市还是会家乡”这样的老套话题,而是从消费与财富的角度来谈有钱这个概念。
消费现在只能算最低的财富门槛了,当你能花钱买到一个东西时,就意味着别人能够用两倍的价格比你更快地拿到这个东西,不是吗?这符合“价高者得”的市场运行机制,随着移动支付市场的快速发展,掏钱的门槛越来越低,所以当越来越多的人能掏钱消费时,你不掏钱显然就有点落后了。
当然,好的东西都是不便宜的。可以看看各大奢侈品的服装,豪华汽车等物品,基本上都是我们眼中过的有钱人在消费和购买。但是我们每个人都有对美好的生活的向往,偶尔也会冲动一把,买一件几千元的衣服体验下“有钱人”的感觉,但是这是有钱吗?并不是,这是冲动性消费带来的感觉罢了,我们的钱包依旧鼓不起来。
随着全球一体化的进程加快,一旦银行印钞的速度加快,市场就会通货膨胀,钱便不值钱了。我们为了保证自己的财富不受影响,其实最好的方法就是提高自己的收入了和一套不动产。但是不动产一般都比较难获得,而提高自己的收入则显得相对容易一点。
文章写到这里,其实主题已经很明确了。李笑来老师曾经说到过:在未来十年内,个人品牌升值的速度至少比房价上涨的速度要快十倍。可能这句话说的比较抽象。我再举个例子:宇宙第一网红美少妇咪蒙的一篇文章中植入广告的费用已经达到千万,更不用说咪蒙的个人品牌在现在知识IP中已经是处于头部的地位。
咪蒙老师现在已经算得上传统意义上的有钱人,有着自己的公司,年入过亿的收入,坐拥北京最高端的CBD写字楼。但是我觉得咪蒙老师这一类人是我心中真正的有钱人,与其看到表面上的丰厚的收入,其实更重要的是她背后巨大的影响力,坐拥千万读者和粉丝的公众号,在人们的意识形态的争夺战中占据了坚固的地位,现在咪蒙老师也在喜马拉雅中推出了自己团队的知识付费节目《咪蒙教你月薪五万》,好像卖的还不错。
这个世界的变化如此之快,从“万元户”到“百万元”再到现在的几套房,其实都是财富的代名词在不断发生变化。但是我始终觉得让自己的能力和影响力不断地提高和扩大,才是有钱的真正基础,否则一夜暴富只不过是昙花一现罢了。
说到能力的培养和影响力的形成,得考虑著名知识IP古典老师在他的新书《跃迁》里面谈到的“头部效应”,他提到:能力的提升需要三个要素:好的方法论,刻意练习,大量的实战练习。而头部的人会同时拥有这三个机会。这其实也是影响力的形成原因。
文章写到这里就结束了,倒不是说每个人都要变有钱,至少都得让自己的生活过得比之前更好。有钱人的背后其实都是刻意练习和不断的积累,加上影响力的加持,拥有这些方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有钱人,这也是我今后要努力的方向。
就好像你看到“罗胖”——罗振宇,这个大叔背后其实代表的是整个知识付费产业的头部,坐拥七千万粉丝的大咖,这已经单单不能用有钱来形容这个有点肥却不油腻的中年大叔了。
来源公众号:Edward的二次学习日记
作者:拼命学习的Edward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