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初期,对旧社会遗留下来的公职人员,实行“包下来”政策

11 查阅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新中国初期,对旧社会遗留下来的公职人员,实行“包下来”政策。同时面对严重的失业问题,政府明确失业救济和安置失业人员办法,稳定就业,促进了国民经济恢复。1953年开始,新中国将劳动用工制度的管理纳入经济社会建设计划,到1955年最终形成了统包分配、能进不出的劳动管理制度,实现了“全民就业”。“大跃进”后,由于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给城市就业带来沉重压力。于是1961年政府实行“精简职工、鼓励返乡”和“支工”“支农”的政策,但效果不明显,1968年,中央开展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形成了“亦工亦农”的独特就业模式。进入新时期,我国就业政策呈现多元化、市场化的鲜明特征。

——摘编自谢秀军、陈跃《新中国70年就业政策的变迁》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成立以来就业政策的阶段性特征及主要原因。

材料二罗斯福新政时期,政府公开保证将承担起不让任何人挨饿的责任。1933年,罗斯福签署《联邦紧急救助法》,并建立联邦紧急救济署,负责直接供应救济物品和以工代赈。1935年又通过《社会保障法》,规定了对受保人及其家属提供适当的保健和医疗服务等内容,力图将临时救济与制度保障相结合。20世纪60年代,肯尼迪颁布《经济机会法》,推出了许多提高贫民能力的培训项目,尤其是那些受到歧视的黑人。20世纪80年代,里根总统实施大幅度的减税,以刺激投资,增加就业;同时,又大幅度减少政府的福利和救济开支。克林顿时代通过的《个人责任与就业机会调整法案》,大幅度减少用于直接资助贫困家庭的资金补助的比例,增加鼓励和帮助人们参加工作、自谋生路的资金比例。半个多世纪以来,美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不断扩大和完善,已经发展成为一项浩大的系统工程。

——摘编自冯英、聂文倩《外国的社会救助》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从20世纪30年代到20世纪60年代后美国社会保障政策的变化,并分析其变化原因。

参考答案:

【答案解析】(1)特征:新中国初期实行稳定就业政策;50年代开始实行统包分配;六、七十年代实行“亦工亦农”的就业模式;改革开放后呈现多元化,市场化特征。原因:新中国初期国民经济恢复的需要;计划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国民经济调整;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2)变化:从20世纪30年代把临时救济与开启制度保障相结合到60年代以后逐渐完善和系统化;从资助实物、医疗等主要方式向资助教育和提高技能等方式转变;从开始强调国家责任到更注重个人责任,即从加强政府干预到逐渐减少政府干预;从为贫困者提供最基础的社会保障发展成为全社会公民的福利制度。变化原因: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国力不断增强;黑人运动高涨及民权运动的发展;70年代经济陷入“滞胀”,政府财政负担加大,凯恩斯主义政策束手无策,新自由主义适应了这一需要;第三次科技革命,产业结构调整,知识经济的兴起。【详解】(1)特征:根据“政府明确失业救济和安置失业人员办法,稳定就业,促进了国民经济恢复。”得出新中国初期实行稳定就业政策;根据“到1955年最终形成了统包分配、能进不出劳动管理制度”得出50年代开始实行统包分配;根据“1968年,中央开展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形成了“亦工亦农”的独特就业模式”得出六、七十年代实行“亦工亦农”的就业模式;根据“进入新时期,我国就业政策呈现多元化、市场化的鲜明特征。”得出改革开放后呈现多元化,市场化特征。原因:结合所学可从新中国初期国民经济恢复的需要、计划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国民经济调整、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等方面概括。(2)变化:根据“力图将临时救济与制度保障相结合。”得出从20世纪30年代把临时救济与开启制度保障相结合,根据“推出了许多提高贫民能力的培训项目……”得出到60年代以后逐渐完善和系统化;根据“大幅度减少用于直接资助贫困家庭的资金补助的比例,增加鼓励和帮助人们参加工作、自谋生路的资金比例”得出从资助实物、医疗等主要方式向资助教育和提高技能等方式转变;根据“同时,又大幅度减少政府的福利和救济开支”得出从开始强调国家责任到更注重个人责任,即从加强政府干预到逐渐减少政府干预;再结合所学可得出从为贫困者提供最基础的社会保障发展成为全社会公民的福利制度。变化原因:根据所学,从国力不断增强、黑人运动高涨及民权运动的发展、“滞胀”的影响、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等方面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