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医药学临床医学

浏览 12

确的指征。”[18]  对中藏医来说,脉诊的意义都是从脉的生成机制这一基础引发出来的。  三、脉诊前的注意事项  《素问・脉要精微论》曰:“持脉有道,虚静为保。”此即是脉诊前应胸无成见,虚其心志,诊时则应凝神细审。[19]李中梓《医家必读》亦谓“酒后之脉常数,饭后之脉常洪,远行之脉必疾,久饥之脉必空”,所以,“人醉莫与诊视,自醉莫诊视他人,或乘车马,必待宁息”。[20]医生诊脉时非但要调气息,还要不苟言笑,不左瞻右望。在这方面,藏医的讲究似乎有过之而无不及。病人就诊前须忌酒肉、性交、多语、心劳、行走、失眠、空腹等等。他们说,遵守了这些规矩,人的三种体液才能平衡协调,医生才能推断脉的平病与异同。当然,对医生来说,他的手指要光滑敏感、精神和生理也要正常。对此,《西藏医学》第二部分《切脉》还有一个故事。传说宇妥切脉时,药王与八女神来给他做预言,由于人、水、狗等嘈杂声,他们没听清,结果宇妥只在安静之时切脉。他告诫边开玩笑边切脉的学徒们说:“特别是当你切脉时,你应该避开人声和其它障碍。不要漫不经心,应该集中精力。”  脉诊时间,中医以平旦为最佳。《素问・脉要精微论》云:“诊法以平旦,阴气未动。阳气未散,。饮食未进,经脉未盛,络脉调匀,气血未乱,故乃可诊有过之脉。”《四部医典》第四部第一章对此是这样规定的:“视时天空日升未临谷,体内暧气未曾窜外部,体外寒气未曾窜内部。”因为阴寒气盛(平旦前)则脉象会被误认为风与痰脉,阳热气盛则可能与血症或胆汁症脉混淆。[21]  比较可知,两者如出一辙。  四、脉诊的部位及方法  中医脉诊有遍诊法、三部诊法及寸口诊法三种,而以寸口(又名气口、脉口)为主。诊脉部位在腕后桡动脉处。《素问・五脉别论》曰:“气口何以独为五脏主?曰: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五味入于口,藏于胃以养五脏气,气口亦太阴也。”《难经・第一难》亦云:“十二经皆有动脉,独取寸口以决五脏六腑死生吉凶之法,何谓也?然寸口者,脉之大会,手太阴之脉动也。”《脉理求真》卷二亦说:“脉为血脉,百骸贯通。大会之地,寸口朝宗。”正因为寸口为脉之大会地。可以诊断人体的病变与否,所以中医才舍弃遍诊及三部诊法而独取寸口,这也与古代男女授受不亲的礼法及寸口部的解剖特性有关。[22]中医把寸口分寸关尺三部,即以桡骨茎突内方为关(介于尺寸之间)关前为寸(尺上一寸),关后为尺(离肘横纹一尺)。《难经・二难》载:“从关至尺,是尺内阴之所治也;从关至鱼际,是寸口内阳之所治也,故分寸为尺,分尺为寸。故阴得尺内一寸,阳得寸内九分。尺寸终始一寸九分,故曰尺寸也。”《脉经》卷一亦载:“从鱼际至高骨却行一寸,其中名曰寸口,从寸至尺,名曰尺泽,故曰尺寸。寸后尺前名曰关。”寸关尺所候脏腑亦有分属。在诊脉时,又有三部九候之说,即浮中沉三候。  藏医取脉亦在桡动脉处,其寸关尺部位不仅相同且连名称也一样,其取法亦有浮中沉三候。中藏医寸关尺所候脏腑比较见表1。  藏医脉诊的部位,据伊丽莎白・芬克的《藏医基础》说,“似乎比中医脉诊的位置稍微偏内侧一些,几乎在掌长肌桡侧肌键的边缘。”其实,我们察看今日藏医诊脉部位和《四部医典・后续本》第一章“切脉部位”就可以看出它与中医没有什么区别。中藏医都把桡骨茎突内侧作为关部,关前为寸,关后为尺。这样做的目的,不外是为了更清楚地触及桡动脉的搏动而已,任何偏内偏外的做祛都是不对的。  藏医在病人就诊时,男先诊左手脉,女先诊右手脉;医生用右手诊左手,用左手诊右手,中指和无名指稍用力。中医要求医生之左手诊患者右手,右手诊患者左手,现在一般无男女之别。[23]在用指方面,亦讲究排指、调指、指腹候脉以及举、按、寻、推、竟等(滑寿《诊家枢要・持脉》)。总之,两者大同小异,差别不太明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