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宝华整理白血病医案二则

浏览 7

  方宝华主任医师为孟河医派丁氏嫡传弟子,江苏常州孟河医派传承学会创会理事,又为上海中医药大学兼职教授。从事中医事业已六十余载,在临床上对许多疑难疾病正确地运用辨证施治,特别注重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中医理论,使许多病员转危为安,今整理白血病医案二则如下:

  病案一

  施某,女,39岁。2001年5月28日初诊。

  因患急性白血病曾于2000年12月13日住某市级医院治疗,口服强的松5mg,4~5次/日,现已停用2周。今来门诊诉,每日下午发热,体温37.5℃~37.7℃,纳谷较差,夜间少寐,大便日行1~2次,质软伴腹痛,苔薄脉细数。

  此乃长期发热不彻,热损内脏,类骨蒸潮热,入虚损劳瘵之途,拟疗损解热。

  处方:银柴胡10克,醋炒鳖甲10克,秦艽10克,青蒿10克,知母10克,泽泻10克,黄芪10克,茯苓10克,薏苡仁10克,白术10克,扁豆衣10克,山药10克,芡实10克,桔梗10克,龙骨30克,牡蛎30克,鸡金炭10克,野蔷薇花10克。7剂。

  6月11日二诊:服药之后,尚能应效,发热渐清,胃纳不佳。今作血常规检查:白细胞6.5×109/L,红细胞4.0×1012/L,红细胞沉降率44mm/h。病属重症,一时难以康复。原方加功劳叶10克,仙鹤草10克。14剂。此后病员多次复诊,方药随证加减,并常加用山慈姑、铁树叶等抗癌中草药。经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治疗,病情日趋好转,12月3日复查血沉已降至7mm/h,其余指标均正常。

  病案二

  刘某,男性,55岁。2001年12月31日初诊。

  患者于2001年1月16日因白血病住院治疗,诊断为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现头晕时作,记忆尚健,口苦且干,心情烦躁,脘腹痞胀,纳谷不香,易于出汗,舌苔薄,质暗,脉细。血常规检查:白细胞29.1×109/L,血小板819×109/L,红细胞3.43×1012/L。

  此乃劳损心脾,温毒之邪乘虚而入,热入营分。治当清营泄热,予清营汤合栀子豉汤加减。

  处方:水牛角15克,生地15克,丹皮10克,赤芍10克,银花12克,连翘12克,豆豉12克,生山栀15克,紫草30克,蒲公英30克,白术15克,生黄芪15克,茯苓15克,生苡仁30克,碧玉散30克(包),焦山楂10克,焦六曲10克,谷麦芽各30克。7剂。

  2002年1月28日二诊:头晕,鼻塞流涕,大便次多质软,苔薄黄质红,脉濡数,再拟原方14剂。患者经过治疗后,白细胞一度降至5×109/L,病情得到缓解。

  按白血病属中医虚劳、血证等范畴。白血病的发生也正缘于正气虚弱,导致温毒病邪外袭,直犯营血征象,这与现代医学检查骨髓细胞学见到异常细胞、而定为“髓毒”一说也较为相似。

  上述二例病案同为白血病,但由于虚实不同,治疗方法也迥然不同。

  病案一以阴虚为主,有长期低热不退、骨蒸潮热的症候,因而采用滋阴清热为主,方选秦艽鳖甲散加减,方中用秦艽、青蒿、银柴胡清热除蒸,鳖甲、知母滋阴清热,山药、扁豆、芡实、黄芪、白术和苡仁健脾补虚,以资生化之源,扶正祛邪,故一诊后虚热即退,疗效较好。

  病案二属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急变的症候,伴有烦躁、口干且苦等,为温热病邪入营之证,遵循“入营犹可透热转气”治则,用清营汤合栀子豉汤加减,方中用水牛角代犀角,丹皮、赤芍、紫草与生地合用,清热解毒凉血,用栀子豉汤加银花、连翘、蒲公英,既有透热转气的功效,又增加了清热解毒的作用,生黄芪、茯苓、生苡仁健脾助运,用焦山楂、神曲、谷麦芽和胃消导,以免清热之品有碍胃之弊,碧玉散清热利湿,使邪有出路,因此投剂之后白细胞降至正常,从而缓解了病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