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的河南,阳光透过树枝间隙,还有一些暖暖的温度。尉氏县大营镇枣朱村中的工地上,老李拿着砖头、抹刀,忙着垒墙。爽朗的笑声,灵活的动作,丝毫看不出他是一名艾滋病患者。 谈起自己的病,他落落大方:“我大概是2002年左右染上的。病重时都只能搁地上趴着,根本没法出去干活,家里连棺材都备好了。”随后,他被纳入了河南省中医中药治疗艾滋病项目治疗对象。从2004年起,除了服用抗病毒西药,每天还服用该项目研制的抗艾滋病中药“益艾康”胶囊。“用了药以后,眼看着身体一天天好起来。现在我也能出来跟着建筑队打打零工,一天能挣上个百八十元。”对生活,他充满希望。 2004年起,河南省中医中药治疗艾滋病项目启动。十年间,像老李这样被纳入治疗项目的患者达4586例,项目直接诊治的患者共计350万余人次。 十年建起五级治疗网 2004年,包括河南在内的5省启动了中医中药治疗艾滋病试点项目,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资金,为自愿加入项目的首批1732例艾滋病患者提供免费中医药治疗。河南成立了全省中医中药治疗艾滋病试点项目领导小组、专家组和学术专家咨询组,并成立河南省中医药防治艾滋病临床研究中心。 “由于艾滋病属于近年来新发的传染性疾病,很多中医药临床医务人员、科研人员等大多没见过或接触过艾滋病。因此,对艾滋病的认知是第一个阶段防治艾滋病的首要重任。”河南省卫生计生委副主任、省中医管理局局长张重刚介绍。河南省中医管理局、项目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在设立中医药治疗艾滋病项目之初,就对在全省中医医疗机构派调的医疗骨干组成临床专家组强化培训,地点就在尉氏县。 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副院长徐立然是中医中药治疗艾滋病项目办公室的负责人,工作启动之初的艰辛,他记忆犹新。当年省专家组成员来自不同专业,对于艾滋病大都是新接触。只有河南中医学院的李发枝教授,在前期受省卫生厅、省中医管理局委派,到艾滋病村进行过调研和中医药治疗,积累了较为丰富的临床经验。 “李老师成了我们省级专家的带教老师,我们应用中医的望闻问切体察、感受、思考艾滋病的临床诊治。在临床实践中,通过对大量病人的接触、交流、了解、诊治和探究,对艾滋病有了初步认识和认知,并逐渐用科学的思维在临床中对艾滋病的诊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措施。”徐立然说。 以项目县中医院为依托,以村卫生室为主要治疗场所,由县乡村三级医师组成的治疗小组负责日常诊疗工作,省市级专家组负责技术指导,定期巡诊会诊。涵盖全省6个省辖市的22个县、56个乡镇、316个行政村,形成了省、市、县、乡、村五级中医药治疗网络和医疗体系。 患者50人为一组,每个治疗小组配备一名县级医师、一名乡级医师、一名乡村医生;每2个治疗小组配备一名省级专家、一名市级专家,对艾滋病开展全面的治疗、观察、记录、会诊和汇总报告等工作。 十年巡诊,专家每周赴基层 作为项目首席专家,年逾古稀的河南中医学院教授李发枝,除了正常出诊,每周二下午,他都会准时来到学校信息学院的一间办公室内,借助远程网络系统,与几十位等候他的乡村艾滋病患者实时对话。这些基层患者只需定期到尉氏县中医院,就可以“见到”李发枝,请他诊病开方。 尉氏县中医院主治医师刘俊伟,是李发枝的学生,也是他的助手。他在诊室中为每位患者把脉,并将脉象转述给老师。李发枝通过高清摄像镜头和大屏幕,可以获得清晰的患者舌象;通过语音系统,可以方便地问诊;他为患者开好的药方,还可随时通过网络传输给几十公里之外的尉氏县中医院。 “现在方便多了,通过系统除了脉象,患者的基本情况都能看得真真切切。”李发枝感叹。用上系统前,他每周巡诊都是亲自走到每一个乡镇卫生所。在没有空调暖气、设备相对简陋的诊室里,一坐就是大半天。十年风雨无阻。 上世纪90年代,一些单位和血液制品企业在河南非法采集原料血浆,由于违规操作,很多村民因有偿献血感染了艾滋病病毒。艾滋病病毒侵袭人体免疫系统,患者由于抵抗力低下,很多人还合并患有其他病症。 2002年7月,受省中医管理局之托,李发枝和其他3位专家在新蔡县首次见到了50多名艾滋病患者。“以前从没有接触过这种疾病。当时我们也没给患者开药,只是详细记录了他们的体征、脉象、舌象,以备后期研究。”患者饱受病痛折磨的样子,让李发枝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通过查阅各种文献,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对收集来的患者信息综合分析。按照“辨证求因,循因论治”原则,专家组提出艾滋病的病因病机学说,初步认为艾滋病是感染特殊“疫毒”所引起的类似于中医学“虚劳病”的病症,“但艾滋病的病因和症状又和传统‘虚劳病’不同,这种疫毒损伤人体正气,直接侵入血液。根据中医学理论,要扶正与祛邪并用。治疗应以健脾益气为主,兼滋阴养血,祛风清热,化湿解毒。”李发枝解释。 经过科学论证,苦心钻研,在李发枝带领下,专家们研制出中药制剂“益艾康”胶囊。通过省疾控部门,药品很快被发放至驻马店、周口等地的艾滋病患者手中,300例患者服药后效果良好。 2004年项目启动后,李发枝作为项目组首席专家,带领团队,对中医药治疗艾滋病进行探路。从那时起,他和专家组成员每周固定时间来到开封市尉氏县观察患者。 说起李发枝,患者小甄黝黑的脸庞上满是感激的笑容。谁能想到这个一米八几的大个子,几年前受艾滋病合并丙肝的折磨,身体迅速虚弱,鼻血止不住地淌,血小板一度降到濒临生命危险的低值。自从加入了中药治疗项目,小甄除每天服用“益艾康”和“鳖甲煎丸”等成药,李发枝还定期为他辨证开方治疗。现在,小甄继续做起自己的活禽买卖生意:“偶尔跑跑郑州,有时骑着摩托车跑稍远一点的许昌也没问题。” 十年研究,中药为治艾提供新思路 在李发枝等专家的带领下,通过大量临床实际诊疗疾病的过程,专家组应用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辨证思维、中医辨证施治原则,逐渐掌握了艾滋病的病症特点、疾病变化过程、病情程度特征、中医证候和演变规律以及中医辨证施治的措施,总结出“艾滋病常见病症辨证施治要点”。 “艾滋病常见病症辨证施治指导原则”和“艾滋病中医诊疗指南(试行)”,也逐步形成,成为指导国内中医药艾滋病防治工作的重要参考。凝聚大家心血的中医药治疗艾滋病辨证施治体系,初具规模。 邢庄乡屈楼村卫生室院,村民赵大妈来领取治疗药品。不放心一岁的小孙子,她把孩子带在身边。“现在看小孩,浇地,做饭,啥都能干。开始治疗只吃西药,饭都吃不下,吐得厉害。后来用上李大夫开的中药,肠胃感觉好多了。”她告诉记者,自2003年发现得上艾滋病,她就参与了省里的免费治疗项目,因对药物反应强烈,身体一直很虚弱。2005年一次身体检查时,又被发现有子宫肌瘤,由于不便做手术,只能保守治疗。正好遇到巡诊到村的李发枝,为她辨证开出了药方,吃了两年中药后,复查时,肌瘤几乎消失了。 许多艾滋病患者在服用治疗艾滋病的抗病毒西药后,出现各种不良反应,有的因肝功能受损,不能服用。“益艾康”胶囊等一批治疗艾滋病的中药制剂为他们点亮了新的希望。 经中医药或中西医结合治疗115个月1732例HIV/AIDS患者临床研究,证实了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的有效性。这些患者不仅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而且机会性感染降低,生存质量显著提高,无症状期HIV感染者进入艾滋病期的发病时间也延长了4年。分子学水平的研究表明,患者不仅CD4+T淋巴细胞水平有所提高,而且病毒载量整体呈下降趋势,病死率也逐年降低。 在艾滋病患者中,合并症往往是致命的重要因素之一。“有的患者眼看着上周还好好的,等下周再去就见不到人了。没能给他们治好病,觉得很愧疚……”合并症患者多情况复杂、身体也较为虚弱,谈起那些未能挽救的患者,历经过风雨的李发枝一度哽咽,“我下决心,一定要找到更好的办法。” 艾滋病腹泻是艾滋病肠道感染最常见的机会性感染之一,也是艾滋病致死的重要原因之一,但对这种慢性腹泻世界上尚没有有效治疗措施。为解决此问题,过去几年,李发枝和徐立然每周二都要到上蔡县中医院对腹泻的艾滋病住院病人进行诊治。经过数月研究探索,终于研制出能控制腹泻的复方中医药“泻痢康胶囊”,临床显效率达30%。 艾滋病肺部感染是艾滋病病死率较高的又一疾病。在长期临床实践中,专家们发现免疫功能低下不能抗御疾病是其发病和死亡的关键,遂运用中医药“补益培元”的法则制定出“清肺培元颗粒”处方,有效控制了患者肺部感染。 针对艾滋病合并症,专家组还研制出“解表清理颗粒”“柴霍达原合剂”“补益清热胶囊”等一批治疗艾滋病及其合并症的中药制剂,使得我国在艾滋病及其合并病症的防治方面有了更多方法和措施。治疗中如遇到机会性感染或其他病症,治疗组会视病情开具辨证施治的中药处方。 在不断收集第一手资料,不断总结经验的过程中,项目组的研究成效逐渐显现,研究走向了创新发展的方向。 张重刚介绍,在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的临床工作中,河南以国家中医中药防治艾滋病试点项目为依托,承担了国家“十五”省部联动课题、“十一五”“十二五”科技重大专项项目、以及“973”“863”、行业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等重大科研项目,开展了更为深入的临床和基础领域的科学研究。这一时期通过采用规范的顶层设计、科学的研究方法、规范的科研管理、科学的总结凝练分析探讨,在科学研究领域取得诸多成果。 河南省逐步建立了临床科研方法学平台、临床研究数据管理与质量控制分析平台、临床科研信息一体化共享平台、临床研究伦理审查平台和中医传承研究平台等,发挥了研究基地的凝聚和带动作用,提高了艾滋病中医药临床科研的整体研究水平。 “坚决打好艾滋病防治攻坚战。”11月24日,国务院副总理、国务院防治艾滋病工作委员会主任刘延东主持召开委员会第二次全会时表示。目前我国艾滋病防治工作取得新的进展,防治服务网络更健全,防控力度加大,保障水平提高,防病、禁毒、扶贫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措施有效落实,患者免费抗病毒治疗更加及时。 2004年,国家出台“四免一关怀”政策,国家中医药局和原卫生部、财政部联合实施了中医药治疗艾滋病试点项目。目前,全国试点省(区、市)已增至19个,临床治疗点增至164个,年度中央财政投入增加到8226万元,累计投入约5.3亿元。截至2014年9月30日,已有26276名艾滋病患者和感染者接受了中医药免费治疗,中医药在我国艾滋病防治工作中正发挥着重要而独特的作用。
艾滋病 中医药辨证施治体系初具规模
浏览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