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虚是中医的一个虚证名词,一般指脾气虚。中医所说的脾虚,是以消化道病理改变和功能障碍为主,累及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全身性病理状态。
脾在人体的五脏六腑中非常重要。它协助胃共同管理人体的消化吸收功能,中医称之为 “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简单地说,胃把吃进来的食物、喝进来的水进行消化,变成人体可以吸收利用的营养精微物质.也就是中医所说的气血。这些营养精微物质都要依赖于脾的转运作用,以运送到人体的各个组织器官,加以利用和消耗,供给人体所需要的能量和营养。
所谓脾虚,就是指脾的转送功能下降,此时,营养精微物质难以运送到身体需要的地方,由于身体得不到营养的滋润和能量的供给.人的疲劳感会明显加重,饱饭之后就有明显的困意,晨醒时也会觉得睡眠质量很差,整日里提不起精神。从临床统计来看,导致人体发生脾虚的原因有:经常吵架、生闷气;某些老年人习惯吃素食,或过于偏好肉食:总吃剩菜剩饭、过量食用凉拌菜或生冷瓜果:经常吃辣椒、生葱、大蒜,饮白酒等;常年外出晨练,受风受寒日久等等。上述因素可损及脾之阳或耗损脾之阴。此外,脏腑之虚损还可相互影响。其他脏腑病损,累及脾病者亦常见,如肺气虚衰,间接导致脾虚等。
金元时期名医李东垣在《脾胃论》中强调“元气乃先身之精气……养生当实元……欲实元气,当调脾胃。”李东垣这种调养脾胃以求健康长寿的思想.对中医学健脾缓衰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大量临床实践证明,老年人患病后。只要其脾胃健运、消化功能不衰、能吃能喝,则易获痊愈。相反,脾胃功能较差的老年人,即使是轻症小病,治疗起来亦康复缓慢,难达预期疗效。因此,老年人调理脾胃,避免脾虚,可谓是缓衰增寿的明智之举。脾虚的治疗以健脾益气为主,治疗脾虚的代表药是年代久远的四君子丸(由人参、白术、茯苓、甘草组成)。目前,这方面的中成药还有不少,如补中益气丸、健脾丸、人参健脾丸、参苓白术丸等,可遵医嘱酌情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