痤疮是临床常见的面部损美性皮肤病, 相当于 中医的 “肺风粉刺” 。 《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肺 风粉刺》曰: “此证由肺经血热所成。 每发于面鼻, 起碎疙瘩, 形如黍屑, 色赤肿痛, 破出白粉汁。 日久皆 成白屑, 形如黍米白屑” 。 痤疮的产生主要与内分泌 失调、 雄激素水平过高、 皮脂分泌过多、 毛囊口上皮 角化亢进、 痤疮丙酸杆菌以及遗传和心理等因素有 关 [1-2] 。 中医辨证时一般分为3型: 肺经风热证、 湿热 蕴结证、 痰湿凝结证 [3] 。 痤疮的论治诸多医家、 学者 各有其长 [4-5] , 恕不赘述。
陈丽娟教授从事美容皮肤科临床与教学工作近 30年, 积累了较为丰富的临床经验, 尤其擅长运用组 药对药辨证治疗痤疮, 且用药独到, 疗效显著。 现总 结陈教授治疗痤疮时常用的几组对药, 并分享其临 证治疗经验, 归纳如下。
清热解毒
本药组包括马齿苋、 白花蛇舌草、 板蓝根, 可用 于病程短或新病初起, 此时丘疹多发色红, 或有脓 疱, 可伴痒痛、 便秘、 溲赤等热盛表现。 其中, 马齿苋 酸寒, 归肝、 大肠经, 具有清热解毒、 凉血止血的功 效。 白花蛇舌草微苦, 甘寒, 归胃、 大肠、 小肠经, 能 够清热解毒、 利湿通淋。 板蓝根苦寒, 归心、 胃经, 能 够清热凉血解毒。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 本药组均具有 抗菌消炎的作用, 此外, 马齿苋可以抑制过敏反应,白花蛇舌草能够抑制雄激素的分泌 [6-8] 。 临证时可视 舌脉及全身证候配伍辛凉解表、 清肺泻热等药。
止痒消肿
本药组由白鲜皮、 薏苡仁、 浮萍3味中药组成。 适用于疾病过程中, 以皮疹红肿、 痒痛明显、 皮肤油 腻等为主要表现, 或有脓疱、 舌苔黄腻等。 此组药中 白鲜皮苦寒, 归脾、 胃、 膀胱经, 可清热解毒、 祛风燥 湿。 薏苡仁甘淡凉, 归脾、 胃、 肺经, 具有利水渗湿、 清热排脓、 健脾除痹之功。 浮萍辛寒, 归肺、 膀胱经, 可透疹止痒、 消肿利尿、 发汗解表。 现代研究认为, 白鲜皮可以抗炎, 具有抗变态反应的作用 [9] , 薏苡仁 能够镇痛抗炎 [10] 。 临证时可视舌脉及全身证候配伍 清热排脓、 解毒利湿、 健脾清肝之品。
软坚散结
本药组分别为皂角刺、 夏枯草、 山慈菇。 适用于 皮损颜色暗红, 以囊肿、 结节为主, 经久难愈, 常伴纳 呆、 便溏等。 该组药对中皂角刺辛温, 消肿排脓、 祛风 杀虫。 夏枯草辛, 苦寒, 归肝、 胆经, 散结消肿、 清热泻 火。 山慈菇甘, 微辛凉, 归肝、 脾经, 消痈散结、 清热解 毒。 研究证明: 此药组均具有抗菌的作用, 此外皂角 刺还可以抗过敏、 调节免疫 [11-13] 。 临证时可视舌脉及 全身证候配伍健脾、 舒肝、 理气化瘀之药。
消痕增白
本药组包括丹参、 赤芍、 当归3味中药。 主要用 于痤疮恢复阶段, 以丘疹消退、 色素沉着、 面色晦暗 等为主要表现。 其中, 丹参苦, 微寒, 归心、 心包、 肝 经, 能活血祛瘀、 凉血消痈。 赤芍苦, 微寒, 归肝经, 可清热凉血、 散瘀止痛。 当归甘辛温, 归肝、 心、 脾 经, 具有补血活血的功效。 现代研究认为, 本药组均 具有抗炎、 抗氧化、 抗凝血的作用, 此外, 丹参还能扩 张微血管、 改善微循环, 当归可以促进造血功能 [14-16] 。 三药相须, 消痕增白, 从而达到平复痘印、 美白皮肤 的作用。 临证时可视舌脉及全身证候配伍理气舒肝、 温经散寒、 益气养血之品。
病案举例
患者某, 女, 25岁 , 未婚, 于2015年6月15日就诊。 主诉: 面部皮疹反复发作半年余。 近1周复发, 红肿 痒痛。 现病史: 患者自诉平素面部油亮, 喜食油炸、 辛辣之品, 偶有散在红色丘疹。 半年前面部丘疹多 发, 时轻时重。 月经提前, 量少, 颜色暗红。 1周前参 加聚会, 过食辛腥刺激, 面部出现红色丘疹, 皮肤潮 红、 痒痛。 尿黄便干。 查: 患者颜面散在红色丘疹, 基 底潮红, 个别脓疱, 双颊部可触及3-5个硬性结节, 面部油腻, 皮温较高。 舌红, 苔黄腻, 脉滑数。 西医诊 断: 痤疮。 中医诊断: 肺风粉刺 (湿热蕴结证) 。 治以 清热解毒, 止痒消肿。 处方: 马齿苋30g, 白花蛇舌草 30g, 板蓝根20g, 薏苡仁20g, 浮萍15g, 白鲜皮20g, 连翘20g, 泽兰20g, 车前子15g, 赤芍15g, 牡丹皮15g, 茯苓20g, 生白术15g, 甘草10g。 10剂, 水煎服, 日1剂, 早晚饭后温服。 嘱其温水洗脸, 忌涂抹化妆品, 忌食 辛辣腥膻。
二诊(2015年6月25日) : 患者面部皮损有所消 退, 皮温接近正常, 偶有新发淡红色丘疹, 脓疱好 转, 皮肤潮红消失, 痒痛有所缓解。 饮食二便正常。 舌 淡, 苔略厚, 脉弦滑。 治以软坚散结, 佐以解毒活血。 处方: 夏枯草30g, 皂角刺20g, 山慈菇20g, 薏苡仁 15g, 马齿苋30g, 板蓝根20g, 连翘15g, 当归20g, 益 母草15g, 茯苓20g, 生白术15g, 陈皮15g, 甘草10g。 10 剂, 水煎服, 余同前。
三诊(2015年7月12日 ) : 经后3d, 月经改善。 痤疮 减少大半, 脓疱消退, 散在痘印, 结节硬度减轻。 饮 食二便正常。 舌淡暗, 苔薄, 脉沉弦。 治以活血化瘀, 消斑散结。 处方: 当归20g, 丹参20g, 赤芍20g, 三七 15g, 益母草20g, 浙贝母15g, 山慈菇15g, 郁金20g, 香 附15g, 鸡内金20g, 甘草10g。 10剂, 水煎服, 余同前。 其后以上方加减治疗月余, 痤疮全部消失, 痘痕消 退。 随访半年, 未见复发。
小结
痤疮虽为临床常见病, 但因其病因病机复杂多 变, 皮疹表现多样化, 故在治疗上仍存在一定的难 度。 因此, 分清寒热虚实对痤疮的治疗转归显得尤为 重要。 陈丽娟教授在诊治过程中, 始终坚持整体观 念和辨证论治, 能够通过表现在外的皮损变化, 认清 疾病的本质, 见微知著, 从而组方遣药, 做到有的放 矢。 陈教授指出临证时应掌握病程流转及证候传变, 用药时主辅相须, 严谨配伍, 同时叮嘱患者规律生 活, 忌食辛辣腥膳、 肥甘厚味, 方能药到病除, 避免 复发。
来源:中华中医药杂志 作者:杨锐 陈丽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