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腹泻又称腹泻病,是一组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数增多和大便性状改变为特点的儿科常见病。根据发病季节、病史(包括喂养史和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和大便性状易于作出临床诊断。必须判定有无脱水(程度和性质)、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注意寻找病因,肠道内感染的病原学诊断比较困难,从临床诊断和治疗需要考虑,可先根据大便常规有无白细胞将腹泻分为两组:
1.大便无或偶见少量白细胞者为侵袭性以外的病因(如病毒、非侵袭性细菌、寄生虫等肠道内、外感染或喂养不当)引起的腹泻,多为水泻,有时伴脱水症状,应与下列疾病鉴别。①生理性腹泻。②导致小肠消化吸收功能障碍的各种疾病。
2.大便有较多的白细胞者表明结肠和回肠末端有侵袭性炎症病变,常由各种侵袭性细菌感染所致,仅凭临床表现难以区别,必要时应进行大便细菌培养、细菌血清型和毒性检测。
治疗原则:调整饮食;预防和纠正脱水;合理用药;加强护理,预防并发症。
中医治疗:中医根据临床症状将小儿腹泻分为伤食泻、风寒泻、湿热泻、脾虚泻等。
1.伤食泻:大便稀烂,夹有未消化的奶瓣、食物残渣,味酸臭,或如臭鸡蛋味,肚腹胀气。治以消食导滞为主,主方为小儿消食片、保和丸等。
2.风寒泻:大便清稀,夹有泡沫,气味不重,往往伴有肠鸣腹痛,鼻流清涕、咳嗽。治以散寒、温中、止泻,主方为理中汤(丸)、姜附汤等。
3.湿热泻:大便如水样,量多次数频繁,或如蛋花汤样,气味极臭,或有少许黏液,宝宝阵阵哭闹,精神萎靡或发热烦躁,口渴尿黄。治以清热利湿、解毒止.泻为主,主方为黄连解毒汤、白头翁汤等。
4.脾虚泻:多因腹泻治疗不及时或喂养不当,腹泻迁延不愈而造成。大便稀溏,可见不消化食物,色淡不臭,多在吃下食物后就泄,时轻时重,面色萎黄,体重不增加或增加缓慢,精神不振,严重者有便后脱肛,手脚发凉等症状。治以健脾益气、补血止泻为主,主方为香砂六君子汤、益脾饼等。
此外,可试用一些民间验方:
炒白术:(拣去焦黑的和芦头)100克,炒车前子100克,炒石榴皮(只用新鲜色黄的)100克。共研细末。半岁以下小儿每次0.5克,1岁1克,2岁1.5克,3岁2克,5岁-10岁3克,成人6克。每日3次,连服2天。
护理措施:小儿腹泻要注意及时处理。孩子一旦腹泻,首先应及时到医院就诊,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千万不要自行使用止泻药或服用抗生素。对于轻型腹泻患儿,遵循预防脱水、纠正脱水、继续饮食、合理用药的原则,一般腹泻很快就能康复。
急性腹泻者,应强调继续饮食,满足生理需要。注意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失衡。脱水往往是急性腹泻死亡的主要原因,合理的液体疗法是降低病死率的主要关键。提倡口服补液治疗;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口服液可用于腹泻时预防脱水及轻、中度脱水而无明显周围循环障碍者。新生儿和有明显呕吐、腹胀、休克,心肾功能不全或其他严重并发症的患儿不宜采用口服补液。
对迁延性和慢性腹泻的治疗,因患儿伴有营养不良和其他并发症,病情较为复杂,必须采取综合治疗措施。如积极寻找引起病程迁延的原因,针对病因进行治疗;预防和治疗脱水,纠正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