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脾胃虚寒中阳不振为主证的妇科疾患

浏览 7

  小建中汤由桂枝汤倍白芍加饴糖而成,出自汉代张仲景《伤寒论》一书,具有温中补虚,和里缓急,通阳气和营血的作用。适用于虚劳里急,腹中挛痛,按之则痛减,心悸虚烦,面色无华,舌质淡,脉象弦涩等病证。笔者运用此方化裁治疗脾胃虚寒,中阳不振为主证的妇科疾患,疗效显著。

  湿毒浸渍建中化湿

  张某,女,35岁,2008年初诊。

  患者口腔黏膜糜烂,有黄豆大溃疡6块,边缘清楚,伴有红晕;两侧大阴唇黏膜分别有1厘米×0.5厘米和1厘米×2厘米溃疡各1块;血清康华氏反应(-)。经某医院妇、外、内科会诊,诊断为白塞氏综合征治疗未效,遂请中医会诊。

  刻诊:面色萎黄,唇淡,腹痛绵绵而喜按,心悸,汗出,气短乏力,经期如常,但量少色淡,白带甚多色白,大便溏,小便清,脉沉弦带滑,舌质淡,舌苔白滑而润。

  辨证:劳倦伤脾,脾虚伤湿,湿毒不化,招致虫毒侵蚀,治宜温建中气,袪除湿毒,以黄芪建中汤加味治之。

  配方:黄芪20克,桂枝6克,白芍15克,红枣7枚,生姜5片,土茯苓30克,薏仁10克,炙甘草10克,饴糖60克(分两次兑服)。日1剂,分两服。

  外洗配方:土茯苓、苦参、忍冬藤各30克。水煎2次,漱口并坐浴,1天3次;锡类散2支,外搽患部,1天3次。

  服上药3剂后腹痛减;服7剂腹痛止。调治两月,口腔、阴部溃疡愈合。

  该病与中医妇科“阴疮”等病相类,现代医学对此没有很好的治疗方法。但本案温建中气,袪除湿毒而取效,可见中医药辨证论治的优势。

  气虚发热甘温除热

  王某,女,25岁,2008年9月初诊。

  患者产后发热2个月不退,体温39℃~40℃之间。诊见身热,汗多,面色萎黄,口唇、指甲不华,骨瘦如柴,皮肤干皱,精神萎靡。右臀褥疮如掌大,凹陷色淡,脓稀。

  证属病后体虚,脾胃气弱,阳陷入阴,气虚发热。治宜补中益气,托里排脓,以归芪建中汤主之。

  组方:黄芪60克,桂枝6克,白芍15克,当归12克,党参12克,白术10克,升麻6克,柴胡6克,炙甘草10克,红枣7枚,饴糖60克(分二次兑服),忍冬藤12克。日1剂,水煎服。

  14剂热退后,以蚤休30克易忍冬藤,调治两月,热退汗止,谈吐流利,右臀褥疮愈合,吿愈。

  本例患者产后脾胃气虚,气虚发热,效甘温除热之法,用归芪建中汤合补中益气汤化裁之义,以求阳气来复,俾阳生阴长,气充血濡,则浮阳自敛。

  温补脾肾中土得运

  王某,女,47岁,2008年11月初诊。

  月经无定期2年,患者月经或前或后,或多或少,伴有形寒怕冷,颜面浮肿,面色萎黄,心悸多汗,失眠头晕,大便溏,唇淡。血压波动于170~140/100~90mmHg,尿常规检查(-),脉虚弦,舌淡有齿痕。证属脾肾两虚,宜温补脾肾,予小建中汤合傅氏安老汤出入。

  配方:桂枝6克,白芍12克,白术10克,黄芪15克,党参10克,熟地10克,山茱萸10克,当归10克,炙甘草6克,红枣7枚,生姜3片。日1剂,水煎服。患者药后肿消寐安,精神好转,照上法在经期前后各服3~5剂,连服3个月,遂愈。

  本例为更年期综合征,证属脾肾气虚,建其中,温其肾,使肾气旺盛,中土得运,故而获效。

  气虛血滞温养气血

  赵某,女,25岁,未婚,2001年12月初诊。

  月经愆期伴腰腹痛半年。患者月经量少、色淡、质稀,每次经水未行即觉小腹痛如绞扎,腰痛如折,喜温喜按,甚或因而昏厥。伴食少便溏,汗多气短,手足厥冷,白带甚多色淡,脉沉迟,舌苔薄白。证属脾胃阳虚,气血不足,经行不畅。治宜暖中补虚,温养气血,方用归芪建中汤加味。

  配方:当归10克,黄芪15克,桂枝10克,白芍20克,炒艾叶10克,吴茱萸6克,香附10克,木香10克,炙甘草10克,干姜10克。日1剂,水煎分两服。在经前用药1周,连续调治2月遂愈。

  本例为体虚阳气不振,营血不足的痛经;所谓“痛无补法”之说,也该具体分析。正如程钟龄说:“若属虚痛,必须补之,虚且寒则温补并行。”本案痛经,拟用温中补虚,通阳散滞,调和气血,法中病机,药达病所,故能获效。(贾佩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