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寒湿热之痹证 活血通络止痛治疗方法

浏览 6

痹证是指因感受风寒湿热之邪引起的以肢体、关节疼痛、酸楚、麻木、重着以及活动障碍为主要临床症状的病证,临床常具有渐进性或反复发作的特点。其主要病机是气血痹阻不通,筋脉关节失于濡养所致。 典型病例

赵某某,女,32岁。因关节疼痛3年、加重1个月于2004年4月16日就诊。患者2001年夏因汗出后贪凉,出现双膝关节疼痛,并逐渐加重至全身关节疼痛,连及筋肉,灼痛、胀痛。曾在单位医院检查诊断为类风湿性关节炎,应用布洛芬等药物治疗,症状有时减轻。2004年3月前因受寒再次加重。刻下症:双手胀痛,晨僵,活动欠灵活,遇寒加重,口渴喜冷饮,大便2日一行,质干,小便黄,怕冷,舌暗红,苔黄腻,脉沉滑稍数。

体检:左手食指及右手食指近端关节变形,呈梭型。 化验检查:C反应蛋白:70.4 mg/L;类风湿因子:425IU/n1L;血沉60 111rn/h。 中医诊断:旭痹。属肝肾亏虚,郁热内蕴,痰瘀互阻。 西医诊断:类风湿性关节炎。 治疗: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患者疼痛较重,当以止痛为先。

治疗方法为:清热祛湿,活血通络止痛

生石膏(先)30 g,防风10 g,防己10 g,赤芍10 g,白芍10 g,秦艽15 g,虎杖30 g,威灵仙12 g,青风藤30 g,连翘30 g,片姜黄12 g,丹皮12 g,桂枝5 g,生薏仁10 g,贝母10 g,制马钱子粉o.4 g(分冲),12付,水煎服,日1剂。

2诊: 服药后,患者关节疼痛好转,但手胀,指肿加重,大便干甚,3—5日一行,纳差,舌脉同前。上方加地骨皮12 g,焦三仙(各)10 g,白藓皮129,炒薏苡仁15 g,12付。

3诊: 患者疼痛好转,手胀,指肿减轻,大便2日一行。舌暗红,苔薄黄。上方减制马钱子粉、虎杖、白藓皮、丹皮、地骨皮、焦三仙,加黄精10 g,骨碎补10 g,12付。

按: 虽然患者有关节疼痛遇冷加重阳虚的一面,但同时有口渴喜冷饮存在。说明已有热的征象,其中风寒郁而化热、误用温燥药物伤阴化热、病久不愈肝郁化热的情况均存在。血沉快、类风湿因子阳性、反应蛋白阳性均说明患者病情在进展和活跃阶段。因此,在治疗时要抓住病的主要方面,以清热祛湿活血通络止痛为法,针对病情选用药物。另外,寒热错杂痹证在温阳散寒的同时,不能忽视清热药物的应用。即使无明显热象,加用清热药物,也能起到抑制病情进一步发展的作用。症状好转后,应减少清热药物的应用,增加补肾药物的比重,以期达到扶正驱邪的目的。

临床体会 ①此证型临床屡见不鲜,尤其病程长、疗效差者,常有兼杂,故临证时当详问病史、病情,细查舌脉,切勿遗漏。 ②辨证多夹湿,因无论寒、热、风为患,每与湿合邪而致病,故上述所说寒热,仅言其病性,未尽述其邪,施治中当注意祛湿、除湿、利湿。 ③善于守法,据证加减,灵活用药。此类病人多是病程长、病情重、病机杂、疗效差者,治疗难度大、见效慢,医者不可操之过急,认准证,守法守方,依寒热变化而灵活加减用药。 ④病人每有正气之虚,一是体质虚,二是久病致虚,应当适时适度兼补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