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中医印会河 治大肠病经验方

浏览 9

印会河,全国名老中医,教授,生于中医世家,印老从医六十余载中冶愈诸多沉疴怪症。他据多年临床经验拟有一首治疗大肠疾病的药方——清利肠道方,本文特介绍其运用清利肠道方治疗大肠病经验。

清利肠道方组成:桃仁、杏仁各10克,黄芩、赤芍各15克,生薏苡仁、冬瓜仁(打)、马齿苋、败酱草各30克。

功效:清理肠道。

主治:大肠疾病湿热停滞型,适用于细菌性痢疾,阿米巴肠病,急、慢性结肠炎,溃疡性结肠炎等;主要症状为大便不爽,1日数次,腹部隐痛,肠鸣后重,舌质红,舌苔黄腻,脉弦细者。

辨证要点:本证系湿热停蓄于大肠。虽已引起气滞。但血瘀尚未甚。故见大便不爽,肠鸣后重,腹痛不甚,因气滞的主症者为胀满,血瘀的主症者为疼痛。此证以气滞为主,血瘀较轻。

加减法:凡久病肢冷畏寒,腹痛喜暖,寒象明显者加肉桂3克,取其温中散寒,厚肠止泻。

验案:张某,男,32岁。主诉:慢性腹泻10余年。病史:患者10多年来经常腹痛,里急后重,大便有粘液,无脓血,腹痛即有便意。每日1—5次,急躁暴怒常为腹痛诱因,寐少,纳尚可。检查:腹部有压痛,舌苔微黄,脉细。辨证:肠道湿热。西医诊断:慢性结肠炎。冶法:清利肠道。

处方:黄芩、丹皮各15克,桃仁12克,赤芍、生苡仁、冬瓜仁(打)、马齿苋、败酱草各30克,木香、黄连各6克,肉桂1克。7剂,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药后腹痛腹泻均减轻,大便已无粘液,里急后重感亦消失,舌苔少,脉细,上方加杏仁10克。7剂。三诊:腹痛消失,大便溏,每日2次,有下坠感,腹部自觉较前宽松舒适,舌质红,舌苔少,脉细。原方加鸡冠花15克,煅牡蛎30克(先煎),10剂。四诊:症状基本消失,惟大便溏且爽,每日1—2次。舌苔薄白,脉细,再以原方7剂巩固。

按语:此方系印老研制的清利肠道方,主治大肠病。包括结肠炎、结肠溃疡在内的炎症性大肠疾患的最常用方剂。凡见大便垢不爽者,基本上即以此方冶之,该方系《金匮要略》中的大黄牡丹皮汤去大黄、芒硝等的猛攻峻下,重用败酱草、马齿苋的清热解毒,特别是马齿苋一药,民间用冶菌痢,常以此一味煎汤服之辄愈。

本方优点在于:(1)取效快。一般在1周内即有明显效果。(2)无不良反应。在此以前印老也曾用过枳实导滞,木香导滞等方。虽有疗效。但亦有其缺点。例如:通因通用,在初服药时,欲通不通,常致腹痛加重,便频增加,而使用本方则无此弊端。慢性结肠炎,里急后重。便有粘冻。每逢寒凉或饮食不节或情志波动,症状加重,甚至便有脓血。痛楚不堪,纤维结肠镜或大便常规检查往往无阳性发现,抗生素有时只能取效于一时,有时用后出现便秘,腹胀,或肠道菌群失调等不良反应。本方集清肠解毒,开利肺气、活血逐瘀于一方之中,故对便垢不爽,里急后重,脓血粘液,往往能取得满意疗效。此即所谓”行血则便脓自愈,调气则后重自除之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