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名老中医治慢性胃炎经验

浏览 8

魏品康,全国名老中医,教授,魏老出生于中医世家,业医40余载,擅长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现将魏老治疗慢性胃炎的经验总结于下。魏老认为,慢性胃炎是指胃黏膜的反复慢性炎症性病变,属中医学胃脘痛、痞满、嘈杂、腹胀等范畴,其病因有情志失调、饮食不节、脾胃素虚、外邪内侵等多个方面。

一、建运中焦,温胃祛邪。慢性胃炎患者主诉常为胃脘疼痛、脘腹胀闷、嗳气、嘈杂、泛酸等标实之症,但根据其多为胃脘隐痛、得按痛减,并常有纳呆、便溏、倦怠乏力以及舌淡或红、边有齿痕、脉细等临床表现,结合本病病程较长、“病久多虚”的特点,魏老认为,脾胃虚弱是主要的病机。同时,情志、饮食及外邪等侵及中焦,邪实亦存,故魏老在治疗上以温胃祛邪为基本的治疗方法,常用川桂枝、杭白芍、细辛等药物,取小建中汤之意,建运中焦。《伤寒论》中小建中汤以饴糖为君药,甘温质润之饴糖益脾气而养脾阴,温补中焦兼可缓肝之急;白芍加饴糖是针对里急腹痛之症而设,用以缓急止痛。方中桂枝温阳气;白芍益阴血;甘草甘温益气,既可助饴糖、桂枝益气温中,又合白芍酸甘化阴,养肝滋脾;生姜温胃,大枣补脾,合而升发中焦之气。诸药相合于辛甘化阳之中又具酸甘化阴之用,共奏温中补虚、和里缓急之功。魏老保留小建中汤中桂枝、白芍、甘草,加入细辛,来温胃祛邪止痛。魏老用细辛助桂枝温中通阳祛邪,细辛配白芍缓急解痉止痛,疗效显著。

病案:患者,女,53岁,胃脘部嘈杂半月。有胃溃疡、萎缩性胃炎病史10余年,伴消化功能不良5年余。近半月胃脘部时感嘈杂,上腹部、胸部闷,无腹胀腹痛,近几日食欲减退。口干,喜饮水,无冷热偏嗜。腰腿部畏寒,眠尚可,大便每天2—3次,基本成形,小便调,舌淡红,舌质干,苔腻,稍黄,脉滑。处方:杭白芍18克,黄芪、蒲公英、乌贼骨各30克,浙贝母9克,生薏仁20克,制半夏、炒神曲、炒鸡金、茯苓各15克,细辛、沉香(后下)各3克,川桂枝、黄连、炙甘草各6克。7剂后嘈杂感已除,继以上方加减1月后,食欲改善,不适感均除。

按:患者胃炎史10年有余,病程较长,导致脾胃虚弱,中焦失运,胃纳功能欠佳,胃脘部嘈杂。处方以川桂枝、杭白芍、细辛等建运中焦,提高胃纳能力,恢复正气,又以柴胡、郁金、香橼皮、佛手花等疏肝理气,乌贼骨制酸,大贝母、生米仁清热化痰,炒神曲、炒鸡金消食助运,故获良效。

二、疏肝理气,和胃祛邪。肝气郁结,横逆犯胃,常可使胃炎患者症状加重,特别是在现代社会生活中,人们的工作学习压力大,生活节奏快,肝郁不疏证很常见,加之饮食起居不规则的原因,慢性胃炎十分普遍。因此,魏老治疗上特别注重疏肝理气和胃之法。常用郁金、香橼皮、佛手疏肝理气,炒白术、茯苓等健脾理气,炒鸡金、炒谷麦芽等和胃理气。

病案:患者,女,55岁,慢性浅表性胃炎,胃痛时作。患者查胃镜示:慢性浅表性胃炎,病理示:慢性轻度浅表性胃炎,胃小凹上皮轻度增生,局部腺体轻度减少。目前胃痛偶作,反酸不明显,嗳气偶作,胃纳可,大便正常。舌淡红苔薄黄,脉弦滑。处方:柴胡9克,郁金、佛手、香橼皮、炒白术、猪苓、炒鸡内金各15克,茯苓、炒谷芽、麦芽、乌贼骨、西瓜衣各30克,清炙甘草6克。5剂后胃痛止,再用7剂后已无嗳气等症状。

按:患者因肝气郁结,而见嗳气,横逆犯胃故见胃痛、反酸等。故以柴胡、郁金、佛手、香橼皮等舒肝理气,茯苓、炒白术等健脾理气,炒鸡金、炒谷麦芽等和胃助运,乌贼骨制酸止痛。

三、清热解毒,降胃祛邪。慢性胃炎虽有多种分类方法,但以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最为多见。慢性浅表性胃炎病理常见淋巴细胞浸润,炎性活动,幽门螺杆菌检查多为阳性。慢性萎缩性胃炎病理示腺体萎缩,病变可弥漫,亦可呈局灶分布,小凹上皮增生。魏老认为慢性胃炎Hp阳性,萎缩性胃炎的不典型增生,均为邪毒内蕴所致,故治疗上定要祛除毒邪,常用药物有蒲公英、蛇舌草、七叶一枝花、川连。同时,“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通降为胃腑的主要生理特性,胃若不通不降则不和,则邪滞而为病。故恢复胃腑通降功能是治疗各种类型慢性胃炎的着眼点和目的所在。魏老常用制大黄、炒枳壳实等降胃祛邪。

病案:患者,女,48岁,胃痛不适8月余。去年5月开始出现胃部不适,时有隐痛,伴有嗳气、泛酸,大便不爽,每1周左右服药后方能解出,舌红苔黄,脉细弦。胃镜检查示:慢性浅表性、萎缩性胃炎。处方:杭白芍18克,细辛3克,香橼皮、炒白术、法半夏、炒枳实、枳壳各15克,生薏仁10克,茯苓、蒲公英、白花蛇舌草、乌贼骨各30克,佛手、川厚朴各9克,制大黄、黄连、炙甘草各6克,大枣5枚。服用7剂药后嗳气、反酸好转,中上腹胀痛减少,再用7剂后已无胃痛,大便通畅。

按:患者邪毒蕴胃,故见胃痛、嗳气、反酸等症状,同时Hp(+),故在以上温胃疏肝的基础上加重清热解毒药物蒲公英、白花蛇舌草、川连,并以制大黄、炒枳壳实驱毒降行外出。

四、托毒排脓,化痰祛邪。慢性胃炎胃镜下常见胃黏膜充血、水肿,表现为红白相间,以红为主,黏膜表面常见有白色渗出物,有时可见出血点、小糜烂等表现。魏老认为此为痰毒内结引起,需托毒排脓,方可促进胃黏膜愈合,若一味寒凉,只可使邪毒更陷,伤口难愈,胃炎难除。常用药有浙贝母、生米仁、黄芪等。

病案:患者,男,30岁,胃部不适1年余。1年前出现胃部不适,胀满,食后尤甚。曾做胃镜示:“胃窦慢性重度浅表性胃炎伴有淋巴滤泡形成,局灶性糜烂,HP(+)”,口干口苦,口中异味,睡眠尚可,二便调,舌质稍红,苔黄稍腻,脉滑。处方为:杭白芍18克,细辛3克,炒鸡内金、炒枳实、枳壳、佛手、香橼皮各15克,浙贝母9克,生薏仁、白花蛇舌草各20克,蒲公英、黄芪各30克,桂枝、黄连、砂仁、清炙甘草各6克。

按:患者重度浅表性胃炎伴淋巴滤泡形成,并有糜烂,属痰结内蕴,影响胃的运化,出现胃部不适,胀满,故应消散痰结,托毒外出,用浙贝母、生薏仁、黄芪化痰托毒,促进胃黏膜糜烂面愈合,达到治疗效果。

注:HP(+)指有幽门螺杆菌感染。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