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血栓多见于下肢 防范指南

浏览 7

深静脉血栓形成多见于下肢,很多患者对其症状不是很熟悉,以致误诊或延误诊断。一般来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有以下表现:

1、多见于产后、盆腔术后、外伤、晚期癌症、昏迷或长期卧床的患者。

2、起病较急,患肢肿胀发硬、疼痛,活动后加重,常伴有发热、脉博快。

3、后期血栓吸收机化,常遗留静脉机能不全,出现浅静脉曲张、色素沉着、溃疡、肿胀等,称为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

4、血栓部位压痛,沿血管可扪及索状物,血栓远侧肢体或全肢体肿胀,皮肤呈青紫色,皮温降低,足背、胫后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或出现静脉性坏疽。血栓伸延至下腔静脉时,则两下肢、臀部、下腹和外生殖器均明显水肿。

5、血栓脱落可致肺栓塞。

怀疑下肢深静脉血栓时,通过放射性纤维蛋白原试验、多普勒超声及静脉血流图检查,有助于诊断。静脉造影可确定诊断。

山东泰安市社区医院 吴国建

■小知识

认识血栓

血栓,简单地说是血液凝固了。如果不及时处理,血管堵塞后后果将非常严重。血栓形成是一种涉及遗传和环境因素等多因素变化的过程,具体形成机制较为复杂。

大手术后易发深静脉血栓,因而对手术病人要加强术后护理,防范这种情况的发生。具体来说,要注意以下几点:

1、密切观察病人患肢疼痛的部位、程度、动脉搏动、皮肤的温度、色泽和感觉,每日测量、比较并记录患肢不同平面的周径。患肢宜高于心脏平面20-30厘米,以促进静脉回流并降低静脉压,减轻疼痛与水肿。

2、早期为病人翻身,鼓励其开展床上活动,如深呼吸,有效咳嗽,足趾的经常主动活动和屈伸下肢等,以减少静脉血瘀滞。

3、术后病人应尽可能早期下床活动。一般于术后2-3天可在床边坐起,叩背,活动四肢;术后4-5天床边站立,每日3-4次,每次5分钟左右;术后5-6天下床扶床行走,每次5分钟,每日2-3次,其后循序渐进,逐渐增加活动量。恢复期病人逐渐增加活动量,如增加行走距离和锻炼下肢肌,以促进下肢静脉再通和侧肢循环的建立。

4、若存在深静脉血栓,急性期病人应绝对卧床休息10-14天,床上活动时避免动作幅度过大;禁止按摩患肢,以防血栓脱落和导致其他部位的栓塞。

5、保持床单干净、整洁与干燥,以预防感染。注意避免肢体受压,防止影响静脉回流。

6、加强饮食护理,叮嘱病人多喝水,食用清淡、低盐、低脂、富含维生素、高蛋白和高纤维素的食物,以防止便秘发生,以免因排便困难致腹内压增高而影响下肢静脉回流。

大手术后要把下肢深静脉栓塞的预防放在重要位置,早期采取预防性干预措施,以免增加病人痛苦,防范肺栓塞等严重并发症,促进病人早日康复。

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应始于围手术期。并在各个阶段注意采取如下预防措施:

一、术前做好相关评估工作,特别是对易引起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高危人群,如肥胖、下肢外伤史、高龄、长期卧床及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的病人,应在评估基础上制定有针对性的预案,必要时及早给予活血或抗凝药物,同时加强凝血功能的监测。

二、手术中的操作要做到熟练、轻巧,避免引起大出血,防止损伤静脉内膜;并尽可能缩短手术时间。

三、手术后给予高危病人以预防性药物如右旋糖酐静脉滴注,以增加血容量,改善血液循环,降低血液粘稠性、削弱血小板活动和增加血栓易溶性,达到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之目的。

大手术后好发深静脉血栓形成,大多发生在术后第1-2天。主要临床表现为一侧肢体的突然肿胀,局部感到沉重或疼痛,在站立和行走时疼痛加剧。但全身症状一般不明显,体温升高不超过39℃。

临床资料显示,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病理改变基础主要是由于静脉血流滞缓和血液高凝状态,常见诱因有:(1)大手术本身易引起高凝状态及血小板粘聚力增强,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增高,特别是在严重烧伤手术,脾切除术,胸腔、腹腔或盆腔大手术,下肢骨折手术,晚期肿瘤手术和剖宫产手术等情况下极易发生。(2)与手术持续时间呈正比。1-2小时内的发生率约为10%-20%;2-3小时内的发生率约为40%左右;若手术时间持续超过3小时,其发生率可高达60%以上。(3)大剂量使用止血药物或在邻近四肢或盆腔静脉周围的操作不当,损伤静脉内膜。(4)术后活动不足、下肢受压或护理不到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