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心脏,人们常担心它跳得太快。其实,还有一些心跳较慢的人有着“运动员心率”,但却没有运动员的体质。在医学中,心律失常不仅包括心跳过快,还包括缓慢性心律失常。而对于暂时没有明显症状的心动过缓,真的可以置之不理吗?
“无需治”缘于无从治
据了解,缓慢性心律失常是指一系列以心率减慢为特征的疾病,其中以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心律24小时平均心率慢于60次/分钟,或心跳有1.5~2秒以上的长间歇)最为常见。
一般来说,显著窦性心动过缓伴窦性停搏且出现晕厥者,医生会推荐安装人工心脏起搏器;若心率低于40次/分钟,且出现症状者,医生会使用阿托品、麻黄素或异丙肾上腺素等提高心率,这些药物治标不治本,且副作用较大;若心率不低于50次/分钟,且无明显症状,医生会告诉你“无需治疗”,或告诉你只是个体差异而已。
那么,为什么现代医学对于缓慢性心律失常采取了一种“放任”的态度呢?其根本原因在于心动过缓与心动过速相比,目前尚未找到明确的病因。因此,在治疗上,只能是在出现症状时缓解症状而无法根治。
阳虚寒凝是主因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血管病三科对缓慢性心律失常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其中一项临床课题已经结题,在应用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另外两项专题研究正在进行中。
据该科主任高嵩山教授介绍,缓慢性心律失常病因复杂,心肌病、急性心梗、高血钾、迷走神经张力增高、颈动脉窦过敏、甲状腺功能减退等诸多因素都可导致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主要表现为发作性眩晕、乏力等,严重者可出现晕厥症状,还有些人呈快慢综合征表现,称“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往往感觉体虚乏力,即使没有出现严重症状也会影响生活质量。中医认为,缓慢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多由于心、肾、脾阳气衰微,阴寒内盛及痰阻、血淤、寒邪引起,属祖国医学中的迟脉证、脉结代等范畴。因阳气虚而无力温煦血脉,阴寒凝结使血脉淤滞,从而导致阳气不能通达,痰淤阻滞当由此而生。
中药“调心”有优势
与西药相比,中药的特点是副作用小,能够改善心脏的整体情况,所以,中医药治疗心动过缓有一定优势。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血管病三科总结研发出了慢律升冲剂和复心脉胶囊,应用于临床,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慢律升冲剂具有温阳益气活血、补肾养心生脉的作用。现代研究证实,其组方成分中的人参、附子、麻黄、三七、葛根等中药可增强心肌收缩力,兴奋心脏β1受体,增加冠脉血流量,减低心脏耗氧量,改善窦房、房室及室内传导的作用,从而增加心率。
据该科耿乃志副主任介绍,复心脉胶囊以“益气温阳化淤”为治疗原则,首先以麻黄、细辛、附子辛通阳气、温化寒凝,以提高心率;配黄芪、党参、桂枝等,以增强益气温心的作用;再加入丹参、桃仁,取其化淤通脉之力,诸药合用相得益彰,临床收到良好疗效。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该药可保护心肌起搏传导系统并促进其损伤后的修复,提高交感神经张力、增加心率,并能扩张冠脉流量、改善心肌供血、增强心肌收缩力,起到调节心率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