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养生理论与冠心病的预防

浏览 7

冠心病的防治是对各种危险因素的早期综合干预,各种危险因素中除性别、年龄等不可改变的因素外,大多是可以干预和控制的.如高血压、血脂异常、肥胖、吸烟等。为此必须以改变不良生活方式为基础。方可降低冠心病及其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死亡率。

《内经》提出了“不治已病治未病”的防治原则,体现在未病先防,既病防变两大方面。冠心病的防治可具体从饮食起居、调摄精神、外避邪气和体格锻炼等方面进行。

食饮有节,起居有常 《素问·上古天真论》曰:“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意为饮食要有所节制,合理安排起居作息,适应自然环境.的变化,春夏应顺从生长之气蓄养阳气,秋冬则顺从收藏之气蓄养阴气;无论是身心劳作,还是房事方面,均应适度,以能够形神俱旺,协调统一。合理的膳食对于冠心病的预防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饮食不节,如过食肥甘生冷,或嗜酒成癖,以致脾胃损伤,运化失健,聚湿成痰,痰阻脉络,则气滞血瘀,胸阳失展,而成胸痹。宜低脂、低胆固醇膳食,并限制酒、蔗糖及含糖食物的摄入,提倡清淡饮食,忌暴饮暴食。起居调摄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生活要有规律,作息必须符合阴阳消长变化,做到“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二是妥善处理日常生活事务,避免过度劳累,保证充分睡眠。

调养神志,固护正气《内经》以调摄精神情志为养生第一要义。指出:“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素问·上古天真论》)。精神情志是生命活动的基本体现,又能影响人体脏腑功能,故不良情志是引起气血运行紊乱,导致脏腑功能失调,形成内伤病变的重要因素,所以必须注意精神情志的调养。调养神志之道,一应避免情志过激,保持精神上的安闲清静,气血的运行就会和顺,百病不生;二是精神内守,神守于内,则气不耗于外,气血充沛就会提高健康水平。情志为病也是冠心病的一个重要致病因素,忧思伤脾,脾虚气结,津液不得输布,遂聚而为痰;郁怒伤肝,肝郁气滞,甚则气郁化火,灼津成痰。无论气滞或痰阻,均可使血行失畅,脉络不利而致气血瘀滞,或痰瘀交阻,胸阳不运,心脉痹阻。在疾病过程中,情志波动又能加重病情或使疾病恶化,而保持乐观、愉快的情绪可使气血运行和顺,从而增强正气抗邪能力,预防疾病。

外避邪气,适应自然人只有依靠自然界才能生存,也必须适应自然界以维持生命。因此,养生活动要求随自然界阴阳消长变化规律进行,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素问·生气通天论》曰“暮而收拒,无扰筋骨,无见雾露”等,均提倡应培养真气,增加对外界变化的适应能力;对自然界出现的异常变化,要及时躲避,防耗真气。《素问·上古天真论》曰“法于阴阳,和于术数”,“虚邪贼风,避之有时”,讲的即是注意避免四时不正之气的侵袭,以提高正气抗邪能力。寒邪内侵可导致冠心病的发生,患者如素体阳衰,胸阳不足,阴寒之邪乘虚侵袭,使寒凝气滞、胸阳不振、气机受阻而成胸痹。故冠心病患者一要居室环境安静、通风良好、温度适宜;其次应根据自然环境的变化而随时添减衣物,以防外感疾病的发生。

适量运动,增强体质冠心病多见于年迈体虚,肾气渐衰的中、老年人,如肾阳虚衰,则不能鼓舞五脏之阳,可致心气不足或心阳不振;肾阴亏虚则不能滋养五脏之阴。可引起心阴内耗。心阴亏虚,心阳不振。又可使气血运行失畅,凡此均可在本虚的基础上形成标实,导致气滞、血瘀,而使胸阳失运,心脉阻滞。《内经》提到的修身养性之法有《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春养生,夏养长,秋养收,冬养藏”的养生之道;《素问·上古天真论》里“呼吸精气,独立守神”等;《素问·遗篇·刺法论》载:“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说明增强体质是提高正气抗邪能力的关键,参加一定的体力劳动和体育锻炼,对预防肥胖、锻炼循环系统的功能和调整血脂代谢均有裨益,是预防冠心病的一项非常积极的措施;对于冠心病患者,谨慎安排进度适宜的运动锻炼,有助于促进侧支循环的形成,提高体力活动的耐受量而改善症状。当然,体力活动量应根据原来的身体情况、体力活动习惯和心脏功能状态而定,以不过多增加心脏负担和不引起不适感觉为原则。

总之,《内经》的养生理论对于冠心病的二级预防具有非常积极的指导意义。预防冠心病的发生是最理想的措施,但如果疾病已经发生,则应争取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以防疾病的发展与转变。只有做到“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方能形与神俱,长生久视。对于冠心病患者,可遵循《内经》养生的理论方法,积极防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