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痹为一中医病名,相当于西医的冠心病。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贾秀兰主任医师从事中医药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30余年,致力于心血管疾病的中医药防治研究,临床经验丰富,对疾病有独到见解,笔者有幸随师学习,颇有所获,现将其治疗冠心病经验总结如下,以供同道参考。
《素问·脏气法时论篇》曰:“心病者,胸中满,胁支满,胁下痛,膺背肩胛间痛,两臂内痛,虚则胸腹大,胁下与腰相引而痛。”符合现在对胸痹的认识相关性。东汉张仲景首先明确提出“胸痹”病名,对其病因病机作了较为详细的分析,并拟定辨证论治的具体方药。
目前,中医对于胸痹(冠心病)的诊断及治疗存在着诊断及证型模糊化、宽泛化的缺憾,贾秀兰临证强调诊断标准的规范性,指出临床并不是具有胸痛症状,尤其是左侧胸痛的患者都是胸痹。心包疾病、食道疾病、左胸膜和肺部病变等均可引起胸痛,心脏神经症、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患者,均可见胸痛症状,而更年期妇女更甚。因此不可盲目将胸痛等同于冠心病。
她提倡中医药与国际接轨,主张将国际公认的冠心病诊断标准作为中医胸痹的诊断标准,但其核心内容辨证分型仍是中医精髓。她认为中医“证”的思维是“有诸内必形之于外”,但四诊收集和获取的信息,有模糊性和主观性,辨证缺乏规范性和严谨性。应借助现代科学检测手段,心电图、运动试验、动态心电图等,以扩展和补充中医的四诊,建立与现代诊断技术相结合的双轨式诊断体系,辨证辨病相结合。
病因病机:胸痹的主要病机为本虚标实。本虚以气虚、阴虚为主,标实为血瘀、痰浊、阴寒等,而其中又认为瘀血所占比例最高。情志内伤也是她临证用药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她认为情志内伤引起脏腑功能失调,忧思伤脾则运化失司,津液不得敷布,聚而为痰;郁怒伤肝,肝失疏泄,气郁化火,灼津为痰。气滞痰阻,使血行不畅,阻于心脉,则发胸痹。
辨证辨病相结合
对于稳定型心绞痛的患者,贾秀兰认为其病机多为心气虚兼夹痰浊或瘀血所致,治疗以补益心气、活血通络、化痰宣痹为主要原则,选方多用四君子汤、瓜蒌薤白半夏汤加活血化瘀之品。对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她认为其血管的器质性病变和功能性病变同时存在,临床二者各有侧重,其发作与劳累有关或无关,可表现为气阴两虚、肝气郁结、瘀血阻滞等多种形式,治疗多选益气养阴、疏肝理气、活血化瘀之品,以其侧重的不同,方选生脉饮、丹参饮、冠心Ⅱ号方,酌情加入疏肝理气之品,并根据寒热虚实的不同,选用速效含服的中成药,如速效救心丸、麝香保心丸、苏合香丸、复方丹参滴丸等。对于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她指出不能因其无症状而忽视治疗。临证根据病人体质和舌脉变化处以方药,痰浊型多给予瓜蒌薤白半夏汤,气血亏虚型则用八珍汤,瘀血体质者方选血府逐瘀汤,阴虚则用六味地黄丸,阳虚体质用金匮肾气丸,并酌情疏肝行气、宁心安神之品,以阻止变证发生。
活血化瘀,贯穿始终
通过对冠心病病机的研究,贾秀兰认为,在整个病情发展过程中,瘀血始终存在于疾病的每一阶段。成因多样且复杂,外伤可致离经之血为瘀;气虚则血行不畅而为瘀血;情志不舒致气机郁结,血行不畅而致瘀血;寒邪侵犯致寒凝气滞、瘀血阻滞;邪热入血,致血热内结,热灼阴血,煎熬成瘀血。瘀血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子。冠心病患者多为中老年人,随年龄增长,五脏功能减退,气虚不能运血,血行无力则瘀阻脉络,病因和病理产物交替叠加,使病情缠绵难愈。预防应着眼于前,治疗应防变于后。在治疗过程中,她强调活血化瘀的重要性,指出急性期可缓解心绞痛,中长期则可达到预防急性冠状动脉事件,改善、稳定粥样斑块,起到标本兼治,短期和中长期疗效的多重性作用。她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多选用桃仁、红花、丹参、赤芍等活血化瘀之品,并多用葛根于方中扩血管。
重视情志致病,提倡心理治疗
情志内伤为冠心病的一个重要发病机制。患者因诊断成立,心理负担加重,不少病人常出现悲观、忧虑,甚至失望等负面情绪,表现出排斥治疗或过度求医、过度治疗等。因此,在临床实践过程中,应强调心理治疗,医者要有仁爱之心,耐心开导病人,怡情开怀,适度锻炼,并根据病人不同的心理素质及表征,给予对应心理治疗,于方剂中可酌情加用有抗抑郁作用的银杏、柴胡、人参、佛手;有抗焦虑作用的胡黄连、野菊花、马齿苋、厚朴、苦楝子、银杏、人参;有宁心安神作用的酸枣仁、柏子仁、夜交藤、合欢皮等药物。
重视地域特色
四川地区由于气候潮湿,加之病者多有嗜食肥甘厚味,故临床痰瘀型冠心病较多。病人多见:心胸满闷,形体肥胖,痰多气短,伴倦怠乏力,纳呆,遇阴雨天发作或加重,舌质紫暗,或边有瘀斑,苔白腻或白滑,脉滑。治以通阳泄浊,豁痰开结。治疗痰湿重者,多选用瓜蒌薤白半夏汤合温胆汤加减,以瓜蒌、薤白化痰通阳、行气,半夏加枳实行气破结,加茯苓、陈皮健脾利水化饮为主,辅以活血化瘀。如心胸刺痛,舌质暗红或紫暗,有瘀斑,脉弦涩,治以活血化瘀,通阳散结,以桃红四物汤合丹参饮为主方,辅以化湿宽胸。方中桃仁,红花活血化瘀,四物汤养血活血,加丹参饮加强活血、行气止痛之功。
贾秀兰通过对冠心病病机的深入研究及大量临床实践,强调本虚标实为其基本病机,重视诊断的规范性,治疗以扶正祛邪为主,活血化瘀贯穿始终,重视情志致病,提倡心理治疗,充分发挥中医药“治未病”的特点及优势,强调整体调节,可取得满意的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