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瑰丽奇葩 手法与祖制秘方

浏览 8

  回医溯源

  回族医药又称回回医学,由伊斯兰文明与中华文明孕育而生,最早可追溯到西汉,张骞、甘英先后出使西域,其发展与兴盛则始于唐。在唐代不仅有香药输入中国,一些医疗技术也传入中国。

  当时唐人称阿拉伯人为大食人。安史之乱,大食应中国之请求,派精兵支援唐王朝,后一些阿拉伯人即定居中国。据史料记载,在安史之乱时,有更多的大食人到长安,其中大部分长期居住在“西市”一带,从事回回奇香异药经营。

  到唐末五代时,回族医药家李珣著成药学著作《海药本草》,之所以用“海药”命名,是因其所收录的药物多来自海外。该书总结了唐末时南方药物与海外药物的临床应用。

  宋代的中阿海外贸易较唐代有很大的发展。大量的海外香药香料被传入内地,销路较广又具医疗作用的香药如丁香、木香、龙脑香、乳香、草豆蔻、沉香、檀香、龙涎香、苏合香油等大量被引进,从而大大丰富了中医方药及治疗方法。

  元代时期,“回回”一名开始代替“大食人”,成为信仰伊斯兰教者的名称,这也为阿拉伯医药的广泛深入传播打下了良好的政治基础,出现了具有中国回族特色的医药大型综合性专著《回回药方》,标志着回族医药学的形成。

  自明代起,由于社会政治环境的变化和回回医学本身存在、维持和发展的需要,广泛流向民间。如今,回族医药中的正骨、眼科(眼药)、外科、饮食疗法和养生学一直传承到当代。

  手法与祖制秘方并重

  张氏回医正骨专科距今已有130余年历史,传承历时4代。远在清朝同治年间,张氏祖辈就背着药箱走街串巷在民间行医看病,以其良好的疗效,在民间一直享有较高声誉。其治疗方法、外敷用药,在回族医药专著《海藻本草》、《回回药方》中均有记载。

  张氏回医正骨是回族医药发展至今的传承与延续。其精髓是家传正骨手法和祖制正骨秘方。其第三代传人张宝玉在宁夏银川市、吴忠市创建了张宝玉传统回医骨伤专科医院,填补了中国西部没有回医回药骨伤医院的历史空白,为回族骨伤医药的研究、开发搭建了平台。张宝玉在治疗各类骨伤疾病时,以不破坏骨折部位的血运为原则,倡导不开刀,不打石膏,不用金属物穿刺牵引,不伤元气,疗程短,使骨伤患者免受手术痛苦。

  据张宝玉传统回医骨伤专科医院副院长张金东介绍,其父张宝玉在过去没有X线机的情况下,来了骨折病人,在骨折处一摸便可知道伤情,治疗方法也很快了然于心。这都来源于祖辈的从医经验,加上自己临床所练就的技艺。在40年的行医过程中,张宝玉还总结了许多检查、治疗手法,并形成了一整套治疗方法,包括手模法、提拉法、推倒法、对接法、按压法等。

  张宝玉提出了治疗骨折采用“手法接骨个性化,手法复位和回族药物相结合,固定与功能锻炼相结合……”的诊疗理论和方法。他结合自己40多年的临床经验,研制出骨伤外用膏“活血化瘀回药膏”、“接骨续筋回药膏”,已被自治区药监局批准注册,并投入医院制剂生产,用于临床,对促进骨折愈合、消肿止痛有良好效果,也使民族药走上了规范化、标准化的轨道,提高了回药膏的安全性、稳定性和有效性。

  张宝玉认为,回族传统医学主张“四元素”与“四性”对人体的交互作用,决定人体“四体液”的平衡(健康)和失衡(疾病),针对不同疾病使用丸、散、膏、丹,并实施调擦、拔火罐、推拿正骨、刮痧、食疗等独特方法。张氏回医正骨在治疗骨伤时,依循祖训,又有自己的发展创新。他们采用手法复位

(实习编辑:邵蕊蕊)

更多精彩文章推荐:

蒜醋疗法治愈鼻炎

网友分享鼻炎治疗偏方

过敏性鼻炎治疗偏方

缓解慢性鼻炎可用山楂治疗

民间治疗急性鼻炎大蒜青苔齐上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