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梅花鹿茸和马鹿茸还有那些鹿的鹿茸?

浏览 6

除了来源于梅花鹿和马鹿的鹿茸外,还有水鹿、白唇鹿和白臀鹿等同属动物的幼角也可作鹿茸使用。商品习称春茸(水鹿茸)、草茸(白臀鹿茸)、岩茸(白唇鹿茸)、驼鹿茸、驯鹿茸、狍鹿茸、扁角鹿茸等,但因为都产自野生,所以产量很少。

1.春茸

取自水鹿。外形为类圆柱体,茸体较细瘦,多有二岔,少有三岔。主枝约长50~70厘米,从近磨盘处发出斜向上伸的单附角。顶端细尖,与主体之间成一锐角磨盘直径为4~6厘米。主枝较直,尖端弯曲,向上方伸出。第二分枝较短或呈一凸起状不伸出。外表毛稀而粗长,黑褐色或深灰褐色。茸表面有纵棱筋及凸起疙瘩习称“苦瓜棱”或“苦瓜丁”),茸老时这种特征更明显。横切面有细密蜂窝状小孔。茸上段呈淡黄色或灰黄色,中段以下色渐淡并见骨质。气腥臭,味咸。

2.春茸

取自白臀鹿。多呈圆柱状分枝,每支茸多为岔,主枝长在50~100厘米之间。双附角平伸,与主体略呈直角,各侧枝口端向上翘。磨盘直径5~8厘米。边缘常有一圈骨质瘤状凸起,离磨盘1.5~4厘米处分出侧枝,各侧枝直径均较主枝略细,且上部侧枝顶端浑圆外表毛细密柔顺,色灰白,间有灰褐色,立秋后灰中带黑色。茸嫩时,茸体表面苦瓜棱及苦瓜丁不明显,茸老时变得较为凸出。横切面有细密蜂窝状小孔。茸上段呈紫红色,中段灰红色,下部灰白色,常见骨质。气腥臭,味咸。

3.岩茸

取自白唇鹿。呈扁圆柱状分枝,每支茸多为岔,主枝长在50~100厘米之间。下端为圆柱形,愈近上段愈扁阔。单附角平伸,顶端微弯,磨盘直径4~7厘米,在距磨盘3~6厘米处分出侧枝,茸体上部侧枝顶端扁阔。第二侧枝与眉枝的距离较大,第三侧枝最长,且主干在第三侧枝上分成两小枝。外表皮毛一面为灰色,短而粗。另一面和近根处毛黑褐色,较长,排列杂乱而密。

茸嫩时苦瓜棱及苦瓜丁不明显,茸老时苦瓜棱及苦瓜丁明显。横断面有细密蜂窝状小孔,茸上段呈紫红色,中段以下逐渐色淡,微骨化。气腥臭,味咸。

4.驼鹿茸

取自鹿科动物驼鹿雄鹿的幼角。较鹿茸粗壮,有分枝。刚生长出的是单枝,呈苞状,习称“老虎眼”。长成分杈者,习称“人字角”。分出眉枝和主枝者,习称“巴掌茸”。分杈者较粗壮,长约30厘米,直径约4厘米前杈长约15厘米,直径约4厘米。后杈扁宽,长约11厘米,直径约6厘米,顶端分出有2个长约5厘米的小杈。皮灰黑色,毛长厚,较粗硬,手摸有粗糙感,灰棕色或灰黄色,断面皮较厚,灰黑色。骨质白色,具有蜂窝状小孔。

巴掌茸”分出眉枝和主枝,主枝呈掌状,眉枝有的又分两小枝,主枝多分数小杈,质较老,皮色深。气微腥味微咸。

5.驯鹿茸

取自鹿科动物驯鹿雄鹿的幼角。呈圆柱形,较粗大,多具分枝,分枝上的分杈较多。单枝长约20厘米,直径约2厘米,皮灰黑色,毛灰棕色,毛厚致密,较长而软,手摸柔和。断面外皮棕色或灰黑色,中央淡棕红色,具有蜂窝状小孔。分杈者较粗壮,长30~60厘米,直径厘米。分有眉枝(第1枝)、第2枝和主枝。眉枝和第2枝长20~30厘米,眉枝顶端一般分两小杈,第2枝顶端分出几个小杈。主枝稍向后倾斜,上部稍向前弯曲,略似弓形。后部常有数个分杈(背杈),少数前部有分杈,顶端多有数个小分杈。皮灰褐色,毛灰褐色或灰棕色,少数为白色,断面颜色较深,有蜂窝状小孔。气微腥,味微咸。

6.狍鹿茸

取自鹿科动物狍鹿雄鹿的幼角。本品呈分枝的类圆柱形,常有分枝,无眉杈,中下部具骨钉。毛长而密生,表面灰棕色或棕黄色。

7.扁角鹿茸

取自鹿科动物扁角鹿雄鹿的幼角。本品角基甚短眉杈与主枝呈圆弧形。表面浅黄棕色,茸毛密,基部有细纵棱。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