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归经的元素量化分析

浏览 8

1.药物选择

所用的105味中药及基础统计分析结果见第1章,由于42种元素在105味中药的呈偏态分布,因此用各种元素的百分位数进行 Fsiher判别分析。

2.药物归经的确定

根据高学敏主编的全国大中专院校教材《中药学》,查询所检测的105味药物的归经,结果发现,心经药物15味,胃经药物5味,肾经药物11味,脾经药物17味,肝经药物23味,肺经药物27味,大肠经和心包经各1味,膀胱经2味。由于例数较少,根据经络的表里关系,分别将肝经与胆经、脾经与胃经、肺经与大肠经、肾经与膀胱经合并;由于心包经药物仅有1味,剔除后进行统计分析。

3. Fisher判别方差的建立

以不同元素的百分位值,对105味药物归心经、肝经、脾经、肺经、肾经建立5类 Fisher判别分析函数方程,典型判别函数的特征值见表4-1判别公式见表4-2,各经典型判别中心示意图见图4-1。

4.用所建立的判别方程对所有药物性质进行回判,并计算符合率

心经药物15味,有3味回判错误,生地黄、红花判为肝经,蚤休判为肺经,本经药物回判符合率为80%;肝经药物,23味,有6味回判错误,秦皮、吴茱萸,天麻被判为脾经,白芍、狗脊、土茯苓被判为肾经药物本经回判符合率为73.9%;脾经药物22味,有5味回判错误,大黄、砂壳、槟榔被判为肝经,党参、白花蛇舌草被判为肺经,本经药物回判符合率为72.7%肺经药物28味,有6味回判错误,菊花、北沙参、升麻、桔梗被判为肝经,细辛、蔻壳北判为脾经,本经回判符合率为78.6%;肾经药物13味,有2味回判错误,黄柏被判为心经,菟丝子被判为肝经,本经回判符合率为84.6%。总体符合率为78.2%。

5.判别不符合的原因分析

(1)中药归经的概念内涵及界定不清:药归经理论创立的理论基础是脏腑经络学说、五味理论,而历代医家的临床实践经验总结则为归经理论的创立发展提供了实践依据,但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和历代医家对归经理论认识的局限,导致中药归经概念内涵存在着不少差异。

如对于归经之“经”,在萌芽时期以脏腑、经络含混定位;金元时期以三阴三阳经络之名定位;至明清时期则或以经脉之名、或以五脏六腑之名定位,温病学派则以卫气营血和三焦之名定位;而现代的中药书籍、教材,则多以五脏六腑之名定位。又如归经“所归”的物质基础,目前则多以“四气五味”、“升降浮沉”等理论阐释,缺乏更深层次的探讨。因而可以想象,如此有欠清晰的“归经”概念,不但使临床医师在遣方用药时倍感困惑,也势必给未来的进一步深人研究带来诸多困难和不便。

例如一味中药在归经上可能有多条经,如柏子仁归心、肾、大肠经,蒿本归膀胱经,吴茱萸归肝、脾、胃、肾经等。一般认为,位于前面的是该药物的主要归经,因此在统计分析过程中,对各个药物的第一条归经进行计算,可能会造成部分信息的丢失而引起结果失真。

(2)同一味药物,其归经在各书的记载则不尽相同:如羌活的归经,《珍珠囊》谓其归“足太阳膀胱经”,“手太阳小肠”。《本草蒙筌》称其归“手、足太阳,足少阴、厥阴经”。再如菟丝子在雷载权主编的《中药学》教材中归肝、肾、脾经,而在高学敏主编的《中药学》中归肾、肝、脾经。

《汤液本草》言其归“足太阳、厥阴经”。造成分歧的原因,可能与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有关:①确定归经的标准不统一。有的药物是以治的具体病证为依据而定;有的药物是以药物形、味、色、体、质而定。然而在不同的辨证体系中(脏腑辨证,及经络辨证,六经辨证等),即使是以药物所治具体病证为依据来标定药物的归经,也会产生不同的归经。②中药的复杂性造成。

一味药物即相当于一个简单的复方,许多物的功效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方面的,因此对药物功效的认识也是一个较长的过程,不可能一次就将药物的全部功效都认识完全。即使都以药物的功效及所治具体病证为依据来标定药物的归经,因其对药物功效的发现有先后,功效的取舍及主治的轻重有不同,而有些药物的功效较多,每一位医者对功效的取舍不同,故而所标定的同一味药物的归经有差异。③中药的品种混乱造成。中药中的同名异物、同物异名现象存在,很容易产生张冠李戴的错误,因而造成药物归经的不统一。

(3)纳入统计的药物味数不足,所检测的元素数量不足,不能完全描述中药的归经规律而造成统计结果失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