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乌梅治杂病_乌梅治病的小偏方

浏览 9

大约在1986年的春季,地区卫生处送来一本石印书稿,名为《医门八法》,问其有无实用价值。粗略披阅,感到颇具特色,文字简明,条理清晰,内容充实,贴切临床。

作者刘鸿恩,河南尉氏县人,生于1820年,卒于1887年。弱冠举进士,官至陕西布政司。不惑之年,辞官返里,留心医道。博览群书,勤于实践,于光绪六年(1880年)著成《医门八法》。书成之后,曾石印二千册,公诸同好,“争抄者纸贵洛阳”。后因兵荒马乱,流失几尽。尉氏县卫生局搜集手抄本八册,几经对照补漏,重印成书,十分可贵。

刘氏认为,五脏之病,以肝为贼。而治疗肝虚,以敛肝为先。何物最能敛肝?

乌梅也。刘氏依据《素问·藏气法时论》之说,并受张仲景肝病“补用酸”的启发,特选酸味之品为重任,而酸味之中,以乌梅为最,认为乌梅“最能补肝且敛肝,用于阴分药中,功效最大”。全书62种杂病,有52种病选用乌梅。称乌梅为“排难解纷之佳士,肝木脾土之救星”。自称为“知梅学究”,被人称为“乌梅先生”而名噪中原。

书中以乌梅为主药的方剂如下。

1.乌梅汤仅一味乌梅5枚(去核),煎汤,用白糖15克,冲服。凡肝阴不足,肝气躁动者,如痢疾、泄泻、咳嗽、噎嗝、肿胀、霍乱、吐血等,皆可选用。

2.参梅汤乌梅5枚,人参3克,水煎,用冰糖30克,冲服。有阴阳相济之功。用于元气将脱之虚喘、厥逆,或大病大劳之后的虚馁之候。

3.乌梅甘草汤

乌梅5枚,甘草15克,仿芍药甘草汤义,有敛肝和脾之功效。

4.乌梅六君子汤即六君子汤加乌梅、柿蒂而成,党参15克,炒白术10克,茯苓10克,陈皮6克,法半夏6克,甘草3克,乌梅5枚,柿蒂10克,水煎服。常用于脾胃气虚之呃逆。

5.乌梅四物汤这是刘氏最常用的乌梅用方。他恐四物汤之川芎燥热动血,而以乌梅代之,增强补肝敛肝的作用,特取名“乌梅四物汤”。方药:大乌梅5枚,当归身15克,醋白芍10克,怀熟地黄15克,生地黄10克。水煎服。凡痢疾、怔忡、吐血、汗症、胁痛、遗精、脚气、乱经、子肿、子痫、小儿风气及小儿阴虚诸证,均可选用乌梅四物汤治疗。他说乌梅四物汤有敛肝阴、顺肝气、养肝血的功效。

他对乌梅四物汤的加减,也颇有特色,如补阴而不忘补气的参芪乌梅四物汤,有温经养血的桂附乌梅四物汤,有清血热的丹地(即牡丹皮与生地黄)乌梅四物汤,有活血强筋的牛膝乌梅四物汤,有治疗消渴的花粉乌梅四物汤;另外,还有加减补中益气汤、加减十全大补汤、加味当归补血汤,都是增入乌梅的变方。刘氏在肯定乌梅功效的同时,也指出非乌梅所宜之症。“唯经期之前不宜用乌梅”。新产之后,亦不宜用乌梅,这是因为此时气血亏虚,恶露未尽,虚而兼滞,治宜补而兼行,不宜酸敛之品。后人称刘氏“发挥乌梅功用详尽,其他所立新义,亦甚精卓,亦医家所不可废之书也”。(见郭霭春《中国分省医籍考》)自誉为“知梅学究”的刘鸿恩,运用乌梅得心应手,被人称为“乌梅先生”。

我曾思忖,一味乌梅何以有如此功效呢?乌梅味酸能补肝敛肝,山楂味酸,其不也可以补肝敛肝吗?刘氏认为:“山楂耗血,不同于乌梅生血。”这里所说的“耗血”,可能就是今天所说的“活血”,山楂酸温,既是消食的主药,也是活血化瘀的良品。乌梅之酸,却有健胃作用。

早在《神农本草经》中就有乌梅的记载,原名为“梅实”,历代医家对它功效的认识大致有以下几种:涩肠止泻、敛肺止咳、收敛脾精、生津止渴、安蛔止痛、酸敛止血等。研究认为,乌梅对变态反应性疾病、免疫功能紊乱引起的疾病、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引起的消化系统疾病等,均有确切疗效,为医家必用之品。

我对乌梅的看法自此有了变化,过去总认为它仅仅是酸敛药、制蛔药,《医门八法》一书打破了这种视野的拘泥,自此我对乌梅的应用范围广了,如对荨麻疹、过敏性哮喘、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咽喉炎等,均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加用乌梅一味,少则10克,多则30克,但对胃酸多的消化性溃疡等疾患,一般不用。对急性肠炎的腹泻,则要大剂量用,可用至30克、40克或50克、60克。

近几年,有读者来函询问刘鸿恩《医门八法》的再版事宜,请读者注意,这本书已列为《近代名医著作丛书·河南卷》之一,预计2016年就可以与读者见面。

到那时,我们再来品味刘鸿恩先生应用乌梅的经验,就会体会更深,更贴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