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录
一、三合汤的组成
二、三合汤的方义方解
二、三合汤的作用功效
二、三合汤的加减法
二、三合汤体会
二、三合汤的变通
三合汤的组成
高良姜6-10 g 制香附6-10 g 百合30 g 乌药9-12 g 丹参30 g 檀香6 g 砂仁3 g
三合汤的方义方解
本方是以《良方集腋》的良附丸、清代谢元庆的百合汤、《医宗金鉴》
的丹参饮三个药方组成,故名“三合汤”。
其中良附丸由高良姜、香附等组成,主治肝郁气滞、胃部寒凝所致的胃脘疼痛。良姜辛热,温胃散寒。《本草求真》说:“同香附则除寒祛郁”。香附味辛、微苦甘,性平,理气行滞,利三焦,解六郁。李杲曾说“治一切气”
“消食下气”。二药合用,善治寒凝气滞胃病。寒凝重者,重用高良姜,因气滞而痛者,重用制香附。
百合汤由百合、乌药组成,又主治诸气肪郁所致的胃脘痛。百合性味甘平,主入肺胃,降泄肺胃郁气,肺气降胃气和,则诸气俱调,配以乌药畅气宣通,疏散滞气,温顺胃经逆气。二药合用既能清泄肺胃郁气,又能防止百合平凉之性阻碍中运。再参《本经》说百合能“补中益气”,王好古论乌药能“理元气”。故本方更适用于日久不愈、正气渐衰之证。
丹参饮为丹参、檀香、砂仁三药组成,是治疗心胸、胃脘疼痛的有效良方。其中丹参味苦,性微凉,活血祛瘀,通经止痛。《吴普本草》说:“治心腹痛。”檀香辛温理气,利胸膈,调脾胃。《日华子本草》说:“治心痛。”砂仁辛温,行气调中,和胃醒脾。三药相合,以丹参人血分,又配以檀香、砂仁,既能活瘀滞,又能理胃气,再兼丹参功同四物,砂仁兼益肾、“理元气”
“引诸药归宿丹田”,故可以治疗日久难愈、气滞血瘀、正气渐虚的胃脘痛,不但能够活瘀定痛,还能养血、益肾、醒脾、调胃。
以上这三个药方相合,组成三合汤。既主气又主血,既主寒又主滞,治疗心腹诸痛,既能治病,又能益人,功效比较全面。
三合汤的作用功效
长期难愈的胃脘痛,或曾服用其他治胃痛药无效者,舌苔白或薄白,脉象弦或沉细弦,或细滑略弦,胃脘喜暖,痛处喜按,但又不能重按,大便或干或溏,虚实寒热症状夹杂并见者(包括各种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胃黏膜脱垂、胃神经官能症、胃癌等所致的胃痛)。
三合汤的加减法
1.寒凝为主,遇寒痛重,得暖则舒,苔白脉缓,或沉弦,证属胃寒盛者,可减丹参为20 g,加砂仁6 g,高良姜10 g,吴茱萸5 g,干姜3 g。
2.兼有胸脘发闷,泛恶吐水,喜干食,不欲饮水,舌苔白腻,便溏脉濡,证属中湿不化者,可加陈皮10 g,半夏9~12 g,茯苓10~15 g,木香6~9 g,煅瓦楞10 g。
3.兼有右胁或两胁胀痛或隐痛,情绪不佳则胃痛加重,喜长吁嗳气,大便时干时软,脉象沉弦或弦细,证属肝郁犯胃证,可轻用高良姜,重用香附,再加柴胡9 g,厚朴10 g,炒川楝子10 g,绿萼梅5 g,白芍10 g,檀香改为9 g。
兼有口苦,舌苔微黄,虽思冷饮食,但食冷物痛又加重,胃中似有灼热感,脉略有数象,证属标热本寒者,减高良姜为5 g,加炒萸连6 g,炒黄芩9 g,千年健12 g,去砂仁。
5.兼舌红无苔,口干不欲饮水,饭后消退,大便少而干涩,或干燥,证属中焦气化不利、津不上承者,可加知母9 g,焦三仙各9 g,香稻芽10 g,葛根9 g。
6.大便色黑,潜血阳性者,加白及9 g,生藕节15~20 g,茜草炭12 g,减高良姜为5 g。
7.舌红无苔,口干,喜稀饮食,夜间口渴,胃中有灼热感,食欲不振,大便干涩不爽,脉象沉细数,或弦细略数,证属胃阴不足者,可减去砂仁,高良姜为3 g,加沙参9 g,麦冬6 g,知母9 g,白梅花3 g。
三合汤体会
1.三合汤之一的良附丸具有疏肝行气、逐寒止痛之效,适用于肝气郁滞、胃有寒凝、气滞寒不通则痛之胃脘痛,出自《良方集腋》。原书云:“如病因寒而得者,用高良姜二钱,香附末一钱;如病因怒而得者,用高良姜一钱,香附末三钱;如病因寒怒兼有者,高良姜一钱五分,香附一钱五分。”这是据寒凝与气滞的主次轻重在用量上灵活运用。
2.良附丸在《医垒元戎》中名“立应散”,治心腹急痛。
3.三合汤之一的丹参饮出自《时方歌括》《医宗金鉴》。方中丹参化瘀,檀香调气,砂仁温胃畅中,共奏调气化瘀之功,以达止痛之目的。故本方不但用于气滞血瘀互结于中的脘腹疼痛,近代也用于治心绞痛。方中重用丹参活血化瘀,为主药,以檀香、砂仁行气止痛,为佐药,以此气血通畅,则疼痛自止。
4.丹参饮的方药组成、功用从另一侧面告诉我们治疗心痛、胸痛时一定要铭记心胃之密切关联,领悟心胃同治的内涵。
三合汤的变通
提起三合汤,使我想起了两位著名中医专家,一位是焦树德先生,一位是步玉如先生。
认知焦树德先生,是从一本书开始的,这本书就是焦树德先生编著的《用药心得十讲》。现在大家很容易就可以买到这本书,但在20世纪70年代,要买到这本书是非常不容易的。《用药心得十讲》第一版是人民卫生出版社于1977年6月出版的,为了得到这本书,余几次跑新华书店,终于于出版后的第二个月(1977年8月16日)购得此书。在反复阅读过程中,看到该书“丹参”条下,有这么一段文字:“对于病程长久的(久病入血分)胃脘痛(包括溃疡病在内),往往虚实证并见、寒热证交错出现,我常用丹参饮(丹参一两,檀香二钱后下,砂仁一钱)活瘀调气,配合良附丸(高良姜三钱,香附三钱),百合汤(百合一两,乌药三钱),瘀血明显者,还可加失笑散(五灵脂、蒲黄),再结合具体病情加减二三味药,大部分取得良好效果,为了容易记忆,取名三合汤或四合汤。”由此,我记住了三合汤与四合汤。并且在临床上对证使用,取得了预期疗效。
后来20世纪80年代初,我到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进修学习,见到了一位脾胃病专家步玉如先生。步玉如先生身体消瘦,但精神矍铄。他治学严谨,诊治精细,求治者盈门。他给我们这些年轻人讲述经验时,也常常谈到“三合汤”和“四合汤”。两位中医大家的经验重合,使余更加青睐三合汤了。在几十年的临床应用中,我对三合汤进行了变通,使之更能适应病症的需要。
我所应用的三合汤基本组成:丹参15~30克,檀香10~15克,砂仁5~10克(后下),川楝子10克,延胡索10克,百合30克,乌药10克。
三合汤的适应病症:慢性胃炎、慢性消化性溃疡、慢性胆囊炎、慢性食管炎、消化道功能障碍、胃肠神经官能症、冠心病等。
所见症状:胃脘胀痛,痞满,逆气,呃逆,干呕,食欲不振,吞酸,胃灼热,心胸闷痛等。
所见证候:脾胃气机不和、气滞血瘀、寒气凝滞等。
变通方药:加良附丸(高良姜、香附),主治胃寒性胃脘痛;加左金丸(黄连、吴茱萸),主治溃疡性病变,舌苔黄腻者;加乌贝散[海螵蛸(乌贼骨)、贝母],主治溃疡性病变,舌苔白滑者;加交泰丸(黄连、肉桂),主治慢性胃炎兼失眠者;加香连丸(木香、黄连),主治慢性胃肠炎兼有腹泻者;加瓜蒌薤白半夏汤(瓜蒌、薤白、半夏),主治慢性胃炎合并冠心病者。
功效:活血化瘀,理气止痛,升清降浊。
用法:水煎服。
方解:三合汤由丹参饮(《时方歌括》)、金铃子散(《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百合汤(《时方歌括》)组成。三方合用见于陈修园的《时方歌括》,陈氏曰:“以上三方皆治心胃诸痛,服热药而不效,宜之。古人治痛,俱用通法,然通之之法,各有不同:通气以和血,调血以和气,通也;上逆者使之下行,中结者使之旁达,亦通也;虚者助之使通,寒者温之使通,无非通之之法也。”三方之中,丹参饮功在“调血以和气”,金铃子散功在“上逆者使之下行”,而百合乌药汤的作用为“中结者使之旁达”。凡气滞血瘀所致之心胃疼痛、痞满、憋胀等疾,皆可考虑应用三合汤治疗。焦树德、步玉如两位先生都善于用三合汤治疗心胃诸疾。焦树德教授用丹参饮、百合汤、良附丸或加失笑散组成三合汤或四合汤,治疗胃脘痛(包括胃溃疡)之虚实并见、寒热错杂证,大部分效果良好。步玉如教授治疗胃脘痛的经验是有所侧重,气痛用百合汤,血痛用丹参饮,热痛用金铃子散,寒痛用良附丸。笔者在前辈经验的基础上,将三合汤扩大应用于胸痹心痛,效果也非常明显。
三合汤还可以分开、重组,如丹参饮合生脉饮,治疗不稳定心绞痛;百合乌药汤合甘麦大枣汤,治疗抑郁症;金铃子散合二神散(海金沙、滑石),治疗泌尿系结石等。
为了记忆方便,特将清代汪讱庵的《汤头歌诀》所载三合汤歌诀录于文后:
丹参饮里用檀砂,心胃诸痛效验赊。百合汤中乌药佐,专除郁气不须夸。圣惠更有金铃子,酒下延胡均可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