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合一太极拳的哲学诠释

浏览 7

《中国哲学大纲》中张岱年先生说:“中国哲学有一个基本观点,即天人合一,认为天人本来合一,而人生最高理想是自觉地达到天人合一之境界,物我本属一体,内外原无判隔。”“天人合一”境界也是太极拳追求的最高境界,就是打破主客体二分的状态,回到主客相融相摄的和谐之态,也就是习练者与太极拳道融为一体,二而一,一而二,太极之道在人中,人在道中。

天人合一的境界在哲学上常被分为三个阶段:即原始的天人合一、主体——客体关系阶段和高级的天人合一阶段。太极拳的境界也可以分为三阶段:初习阶段、着熟阶段、懂劲后及神明阶段。这两者之间有着内在的契合,因为太极拳的终极目标也是追求高级的天人合一的境界。

第一阶段:原始的天人合一阶段,即原始的人和世界的合一。在此阶段,无主客区分、无自我意识,原始的感受起着支配地位。人在此阶段,是一种本能活动,是“原始的活动”。但是这种活动是行而不是知,是没有知指导下的单纯的活动,例如人的原始欲望的要求,如婴儿的吮吸。初习太极拳时,对太极境界的认识就如原始的天人合一,人们的活动只是凭借自己的生活本能去行动,未知太极之理。但是这个太极之道还是存在于他的身上。正如《杨氏传抄老谱》所言:“盖人生降之初,目能视,耳能听,鼻能闻,口能食。颜色、声音、香臭、五味,皆天然知觉固有之良;其手舞足蹈与四肢之能,皆天然运动之良。思及此,是人孰无?因人性近习远,失迷固有。要想还我固有,非乃武无以寻运动之根由,非乃文无以得知觉之本原。是乃运动而知觉也。”人本身生之初具有的知觉运动之能,是人的一种无意识活动,人人都有,但是寻运动之根,求太极之道,那就需要在文武上下功夫。所以初习太极拳,还只是在自己的原始本能的运动之中,需要经过锤炼,然后才能走上太极之路,达到逍遥的境界。

第二阶段:主体——客体阶段。之一阶段一般分为“意识”、“认识”、“实践”三个小阶段。太极境界中的第二阶段也可以分为意识、认识、实践三个小阶段,这三个阶段也是处于主体与客体的对立状态,经过自主意识与太极意识的对立,然后认识到太极思维,最后在实践中逐步打破主客二分,向天人合一的境界迈进,当然这三阶段不是严格分离的,而是相融相摄的。

在意识这一小阶段中,人能区分自我和对象,意识到自我之外尚有物与我对立,在此阶段,习太极者,意识到太极拳的规范与哲理与自己的矛盾,在自己的知觉之外,还有太极道的运行,这两者运动的对立被自我意识清楚的体会认识到,也即是主体认识到要把握客体还需要一座桥梁,正如此句所说:“非乃武无以寻运动之根由,非乃文无以得知觉之本原。”

在认识阶段,又可以分为直观与思维。直观可以进一步意识到物是时间与空间之中的存在。而太极之道就很好的利用直观,在缓慢与祥和的运动中,直观体会每一细小动作在时间中的流动,在空间中的扩展与收缩,尤其是时间的相对性赋予太极拳更多内涵。太极拳讲后发先至,如何为之?那就是时间问题,时间和物体的移动速度成正比,太极拳的缓慢就是要定格时间,把握时间,然后利用时间的相对性与道家“反者道之动”的原理,把握时间的矛盾性,以慢求快。一言以蔽之,那就是“运极则为动,觉盛则为知。”

思维之一阶段直观中的图像的抽象的认识活动。人这一主体通过思维,达到把握外物即客体的本质与规律。但是主体不能通过思维从世界之内体悟人与客体的交融状态,不能通过思维从世界之内体验人是怎样存在和怎样活动的,所以思维还必须回到实践中去,与实践是密不可分的。太极拳是一门充满智慧的学问,要经过深刻思考,细心体悟才能明了拳理,所以太极拳讲究“先在心,后在身。”拳谱中虽然言理清楚,,但是是他人之理,非己之理,只有经过自己的思索,掌握太极要义,把握太极规律,对太极拳在己身进行诠释,追寻太极之道。正如主体——客体关系中只有思维,只能创造概念,用概念去表述所发现的规律,这些规律要回到实践中去,同理,太极拳也要在思考中回到实践中去,也就是要紧过实践的锤炼。

实践不是指原始的天人合一阶段中的低级活动,而是有了认识,把握了规律,运用所思索的之结果对自己的活动采取有意识、有目的之行动。实践在太极拳中是非常重要的,这里所说的实践,不是简单的比划,是明理懂道之后,高级的艺术运动,是有内在追求的高层次运动。实践也就是要着熟,有熟之,则为向高级的天人合一之阶段迈进奠定了基础。

第三阶段:高级的“天人合一”阶段。高级的“天人合一”境界,也就是人的精神意识发展的最高阶段,即审美意识。审美意识就是主体与客体之间完全融合,不分物我,超越本能欲望,超越知识,超越功利,正如胡塞尔所说的,把“主体——客体”关系中的独立外在的客体或对象“放在括号里”,或如海德格尔所说的,是人的“世界”与“物”的“差异”合二为一。《老子》中论述更是有无限的审美情趣,那就是“学不学”、“欲不欲”,“复归于婴儿”,这一婴儿状态即是经过了原始的天人合一、主客二分后,对自己的精神的重塑,对自己内在的完善,把自己融入到万事万物之中去,达到完满的天人合一之境。太极拳的目标就是“及神明”,“神明”顾名思义就是神而明之,也就是道家所说的“天人合一”、“万物齐一”及“物我齐发”的状态,用海德格尔的话来说就是“回到澄明之境”。

高级的天人合一具有如下一些特征:直观性、非知识性、非功利性。同样的在太极拳得神明之境,也具有同样特征。如太极拳在习练中讲求对自己精神的观照,重意不尚力,“内固精神,外示安逸。”最后分不清是太极在你之中,还是你在太极之中,是你在练太极,还是太极在练你,这是由于在精神直观的指引下由自觉到自发的一个自然过程。

太极拳在高级阶段,已不讲求着法、用法、气、劲等,但这些都会自然流溢出来,它的最高境界已不是知识,因为知识可以说出,让别人接受,但这一境界的个中滋味,只有自己深深的感受到。这其中已经消弭了知识存在的时间与空间,消弭了静止与运动,只剩下一个虚和静了。拳论中明示之为:“要知天人同体之理,自得日月流行之气。其气意之流行,精神自隐微乎理矣!夫而后言乃武、乃文、乃圣、乃神,则得矣。”“功至此,可为攸往咸宜,无须有心之运用耳!”所以这一天人合一的境界处处呈现自然之象,也可以说主体即自己“无形无象”、“全体透空”之境。

太极拳作为武学,其主旨是在技击,其技击指导原则却是“以静制动”、“后发先至”,所以其指导原则几乎不带有功利的色彩,当然这里的功利性就是要击败对方,但是这一结果是自然而来的,不是刻意求之的。正如金庸先生所言,太极拳的最高境界就是心中不存有任何的念头,只是“应物自然”,不要有强烈的愿望要击败对方,如果存有这些杂念,那么必败无疑,从太极拳的粘连黏随四字诀上就体现了这个道理。太极拳讲究舍己从人,以对方的行动而行动,不丢不顶,要想对待客人一样迎来送走,也就是明白“对待”之理。如果犯了功利心,那么则会犯顶、扁、丢、抗等病,失於对待,则必被人制,求利而后失利,不求利而得利,正如《老子》所说:“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责任编辑:zxwq)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