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望诊望什么?中医治病的常识和常见误区

浏览 8

现如今,中医受到很多人的青睐,治病或养生都会有人选择中医。但是,对于中医治疗的认知总是存在很多的误区,这样就会对中医产生误解。在这里,一起来看看中医治疗疾病的须知和常见误区都有哪些吧。

中医治疗疾病的望诊

望眼:肝开窍于目,且五脏的精华皆上注于目,故目的望诊很重要。

望眼主要是诊察眼的神态的眼色的变化。一般说来,久病、重病而眼神正常的,病多可治;眼无光彩,闭目不欲视或眼神异常的,病较难治;双眼窜视(上翻)、直视、斜视,多为肝风内动;瞳孔散大,则是病危的征象。眼红肿痛的为风热;巩膜色黄、肤黄、尿黄的,为黄疸;巩膜蓝色多见于小儿的急慢惊风(或由高热、或由结核性脑膜炎、或久吐久泻引起);眼干涩,多为肝血虚;眼睑浮肿多为水肿(可见于肾炎、肾盂肾炎,妇女有的于月经前后亦可有眼睑浮肿);晚上视物模糊,中医称为雀目或夜盲(可见于维生素A、D缺乏);瞳孔忽大忽小、大小不相称,多为肾绝(可见于热性脑病等危症);球结膜充血,则多属肺火或心火。

望鼻:中医认为,肺开窍于鼻,从观察呼吸和鼻分泌物,可帮助了解肺的功能或有关病证的情况。鼻塞、流清涕,多为风寒;鼻塞、鼻涕黄稠为风热;涕黄浊腥臭为鼻渊(可见于化脓性鼻窦炎或鼻炎);鼻翼扇动,呼吸困难,多为风热闭肺(如患支气管肺炎时);鼻孔干燥,黑如烟熏,为肺胃热极伤津;鼻头常红赤,则为酒渣鼻,为肺胃热郁血瘀。

望耳:中医认为,肾开窍于耳;属少阳经,为宗脉会聚之处,故当人体脏腑或局部受到某种病因影响而致阴阳不调时,就会在耳廓的相应部位出现不同的病理反应。

正常人的耳廓,特别是耳轮,常肉厚而润泽,这表明肾精充足;如肉薄而干枯,则为肾阴虚损;黧黑萎缩则为肾败;小儿麻疹将现时,多见于耳轮冷及耳背显红脉;久病血瘀,可见耳轮皮肤糙皱或耳垂萎缩;耳内流脓为肝胆湿热(中耳炎),久之,可致耳聋。

望唇:中医认为,唇口为脾之窍。观察唇的情况可以帮助了解病证的寒热、虚实。

唇色淡白,多为血虚;唇色青紫为瘀血凝滞;色暗红为寒证,多见于心肺功能不全或缺氧之时;唇色深红而干,多属热证、实证;牙关紧闭(口噤),多为实证;口腔满布白色糜点为鹅口疮,多见于新生儿、胎毒之证。

望齿龈、咽喉:中医认为,牙齿属肾,牙龈属胃;咽通于胃,喉通于肺。

观察齿龈的润泽和干燥,可了解热病时津液的充盈与不足。如齿龈干燥,多是高热、津液不足;齿龈红肿、疼痛或兼出血的,多是胃火;只痛不红肿,或只齿龈出血而不痛的,多为肾火;一般牙痛,红肿不甚的,多为肾虚胃火;齿龈腐黑发臭,或脱齿的,为走马牙疳,多见于小儿麻疹后期。

具体来说,中医治疗疾病的常见认知误区有哪些呢?

中医治疗疾病的常见误区

食疗能“百病皆除”。中医食疗是养生治病非常好的方法,但是我们需要注意食疗并不是可以治疗百病的,中医养生我们老是讲“五谷为养,蔬果为助”,它的意思就是人体的主要营养是要五谷杂粮来维持,蔬菜是用来补充人体其他的营养。中医养生分内养和外养,内养养的是精、气、神,外养就是皮肉、筋骨。中医特别注重的是内养,而现在所谓的养生专家,讲的都是外养,比如怎么吃,怎么锻炼。如果内养出了问题,用吃的方法来解决,是无稽之谈。

“依葫芦画瓢”养生。中医治病讲究的是辩证治疗,每个人养生的方式都是不一样的,中医强调治病要“因证而异”、养生要“因人而异”,切忌“依葫芦画瓢”。因为每个人的体质不是一样的,所以每个人的养生方法也是不一样的。中医养生很讲究辩证治疗,如进补就要通过望、闻、问、切,分清气虚、血虚、阴虚、阳虚,再采用补气、补血、补阴、补阳的方法对症下药。

病了再养生。中医一般比较强调养生预防,预防疾病的发生,而不是等到生病了再去治疗,中医自古以来,重在“治未病”,强调无病防病。不少人自认为身体健康,体检什么病都查不出来,就不需要养生之道。其实不然。中医讲究调理,养生重在生活方式。人要恬淡虚无,保持好的心理状态;其次,起居有时。不规律的生活方式已成为时代病,也是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肥胖及亚健康的成因之一。

想要利用中医治疗疾病就先要正确认识中医哦。

(责任编辑:zxwq)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