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房疾病用中医膏药治疗

浏览 10

乳房疾病多见于妇女,男子或儿童乳房不发育,故很少发生病变。女性的乳房患病时,其主要表现有以下几方面:

一、乳房囊性增生病(又称乳腺病或小叶增生)

乳腺增生病的发病原因主要是由于内分泌激素失调所致。乳腺增生病是一种以乳腺泡导管的上皮细胞和接缔组织增生为基本病理变化,既非炎症又非肿瘤的一类病的总称。本病好发于30-50岁的妇女,其癌变率大约为20%左右,被认为是癌前病变。主要表现:

(1)乳房疼痛:一般或两侧乳房胀痛,刺痛或隐痛不适,疼痛严重不可触摸、行走,疼痛以乳房肿快为主,也有的表现为乳头疼痛或瘙痒,疼痛随着情绪与月经周期变化而波动,常于月经前或生气时,郁闷时加重,月经来潮后疼痛明显减轻或消失。

(2)乳房肿块:一侧或双侧乳房,单个或多个肿块,好发于乳房的外上方,呈片块状,结节状,颗粒状或条索状,以片块状多见,肿块边界不清,中等或稍硬,活动与周围组织无粘连,可有触痛,肿块大小不一。乳房肿块在月经前增大,月经来潮后缩小变软。

急性乳腺炎:多发生于产后,因乳管阻塞、乳汁淤积,细菌直接侵入所致,或细菌自乳头或乳晕的皲裂处侵入乳管并沿淋巴引流导管乳腺小叶感染。起病时常有高热、寒颤等全身中毒症状,患侧乳房体积增大,局部变硬,皮肤发红,有压痛及搏动性疼痛。如果短期内局部变软,说明已有脓肿形成,患侧的腋淋巴结常有肿大。脓肿的临床表现与其位置的深浅有关,位置浅时,早期有局部红肿、隆起,而深部脓肿早期时局部表现常不明显,以局部疼痛和全身性症状为主。脓肿可以单个或多个;可以先后或同时形成;有时自行破溃或经乳头排出,亦可以侵入乳腺后间隙中的疏松组织,形成乳腺后脓肿。

三、浆细胞乳腺炎:是乳腺的一种慢性非细菌性炎症。由于病理特点复杂多变,有多种命名,如“闭塞性乳腺炎”、“炎哺乳期也腺炎”、“慢性乳腺炎”、“乳腺导管扩张症”、“粉刺样乳腺炎”等。浆细胞性乳腺炎多发生在中、老年女性,高峰年龄为50~60岁,大多数病人有乳头内陷畸形。

浆细胞乳腺炎一种良性病,其发生原因还不清楚,它是由于乳腺导致上皮不规则增生,分泌功能失常,乳头和乳晕下乳腺导管人有大量含脂质的分泌物积聚,导致乳管扩张,继之乳管内积聚物分解,因分解的学才性产物不断刺激乳管周围的组织,引起炎症浸润和纤维组织增生!

此时,如果病变进一步扩张,可形成一炎性肿块。有时炎症呈急性发作而成脓肿,脓液中常混有粉渣样物,在乳头乳孔中亦有粉渣样物排出,则称为“粉刺样乳腺炎”。又因在坏死组织周围有大量嗜酸性白细胞、浆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尤其以浆细胞最多,故称为浆细胞性乳腺炎。

浆细胞性乳腺炎发病突然,发展快。病人感乳房局部疼痛不适,并可触及肿块。肿块位于乳晕下或向某一象限伸展。肿块质硬、韧。表面呈结节样,界欠清,与胸壁无粘连。有的乳房皮肤有水肿,桔皮样,一般无发热等全身症状。乳头常有水肿,桔皮样,一般无发热等全身症状。乳头常有粉渣样物泌出,有臭味。少数病人伴乳头溢液,为血性或水样,还可伴患侧腋下淋巴结肿大。晚期肿块发生软化,形成脓肿。脓肿破溃后流出混有粉渣样脓汁,并造成乳晕部瘘管,以致创口反复发作、渐成瘢痕,使乳头便内陷成凹。

浆细胞性乳腺炎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有的病人表现为长期乳头溢液,或仅乳头内陷,或局部肿块持续不消长达数年。

中医外科膏药外敷治疗乳房疾病有其独特的治疗效果,中医外治即透皮治疗系统,疗效最为显著。乳腺增生病是一种以乳腺泡导管的上皮细胞和接缔组织增生为基本病理变化,中医学认为,乳腺增生多因思虑恼怒,肝气郁结,失于疏泄,乳络阻滞,血行不畅所致,是女性因为内分泌功能紊乱所引发的主要疾病。乳房疾病是由于细菌感染或某些原因致使皮肤毛孔闭塞,汗液与毒素不能有效排出,积聚体内,同时又不能吸收养分,所以引起皮下经络以及皮下组织发生病变,导致皮下血液循环障碍、气血运行不畅、经络不通、淤积形成腺体增生或化脓感染。所以治疗皮肤及皮下经络组织是重中之重。西医疗法大多都是针对局部病灶进行全身治疗,没有针对局部病灶进行重点治疗,所以很难达到快速治愈的疗效。中医外科的治疗是通过膏药外敷,迅速提高皮肤的水合作用,在局部形成难以蒸发扩散的密封状态,使角质层含水量由5%增至50%而且外用贴膏载药量大,可在局部形成集中用药的优势,对患者乳房直接用药,所以对局部而言,可以直达病灶,使药物大量的有效成份聚结在病变组织中,并分离皮下粘连组织,打开闭塞的汗腺毛孔,刺激气血加速,疏通经络,打通血脉,快速使体内的炎症消失,发硬的结蒂组织变软,达到“活血散结、行气解瘀、破积消痞、疏通经络、消融通导”的效果!

(责任编辑:zxwq)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