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欣明:“类形态”正在左右中国楼市与经济:经济复苏与金融基地“类形态”

浏览 7

“类形态”正在左右中国楼市与经济经济复苏与金融基地“类形态”进化论

――金融危机下的传播学与营销之道

戴欣明财经观察

媒介传播有两个主要形式:一个是媒体传播,一个是形态传播,(目前还有个网络传播,在某种程度上代表民意)媒体传播是种意识形态的传播;传播着政府的观点以及政策导向。当这些需要深化的时候,“类形态”就会被隆重推出,在某种意义上也是政策性市场的市场导向的传播,而学会读懂这些“类形态”内涵才能够在市场经济大潮中乘风破浪……

【媒体反向传播助长消费恐惧】

2009年7月的一天,我来到一个小肉菜市场,里面卖猪肉的摊贩在抱怨金融海啸,以及危机对他影响很深……满脸哲学家的忧虑。我很是好奇,就同他攀谈几句:“你也知道金融海啸和金融危机?”他说:“谁不知道,这电视台天天讲,讲得我的猪肉都少卖了!”我说:“少了多少?”他说:“平时一天卖四头猪,电视台讲的最多的时候卖2头,现在也只能一天卖三头!金融海啸了,人们省吃俭用了,就少吃肉。”“为什么现在卖多些了?”“因为电视台讲金融危机少了啊!大家有信心了,就开始多吃肉。”

近来,我国著名经济学家茅于轼说了有点雷人的话:“房价高,不是开发商心太黑,而是老百姓太有钱。”

上面的两个说法一个是微观世界的小人物,一个是宏观世界的大人物,对民众是否有钱有不同的说法。不管这两个说法哪一个更贴近事实,但是有一点可以看出舆论传播的威力。置业者为什么买房买涨不买跌,多数媒体也参与其中,传播着不买就还要涨的结果。猪肉销量也是同媒体有关,媒体唱危机说的多了,猪肉卖的就少。

2008年奥运之前,因为媒体都在关注奥运会的举办,对于已经发生了快一年的美国金融危机视而不见;其实不是视而不见,而是见而不谈,甚至传播着美国的次贷危机与中国无关的论调。

【媒体传播,事情可大可小】

无风不起浪,有风浪三丈。媒体在金融海啸事件上的推波助澜,让我们错过了最好的应对金融海啸的时机,以至于一浪接一浪的冲击波袭来。

中国传媒大学网络口碑研究所副所长杨飞说,次贷危机是美国金融风险积累的结果,但在危机爆发和处理过程中,全球金融市场虚假信息泛滥,引起大众心理极度恐慌,加速了世界金融大堤的溃决。

“危机面前信心比黄金重要”信心从哪里来?从某种意义上说,信心就是从新闻媒体传播的信息中来。

从“保增长,促发展”的主流声音中我们已经感觉到,媒体的新一轮攻势转移已经起到一定的效果,上半年经济数据显示,中国经济开始复苏。同时,我们不难发现,在媒体直接传播过程中(可以说是意识形态式的传播;观念的传播),“类形态”的传播正在以更有说服力的态势,也向金融海啸一样席卷中国大地。

【媒体传播深化,“类形态”担当重任】

四万亿在媒体的传播下,最终要以“类形态”的形式表现出来。城市建设也是“类(意识)形态”的更为常见的表现。也因为在当今高度发达的传媒渠道下,传播的途径非常多,特别是网络极其发达的今天,任何一件事情都可以快速传播。但是“类形态”往往是在包含暗示的情况下的传播,传播的更有效。

近来深圳想用意识形态的传播形式来塑造深圳全球性金融中心的地位,而最终只是香港的“全球性金融中心”的补充。但是,对于深圳主张以政府投资战略著名的城市来讲,早就用实际行动来告知全球深圳是未来的金融中心,深圳的“四大金融基地”等建设就具有这样的传播意识。

深圳“四大金融基地”之一,“深圳科技园・金融基地”这样“类形态”的传播也同样预示着一些值得关注的东西。

“深圳科技园・金融基地”作为首个启用的金融基地,其体量本身就在昭示,一、深圳作为创新中心,要金融创新才有未来的科技创新;二、城市战略布局,由原来的高科技兴市转变成在全球金融业会聚的大舞台。

【传播学中的政治学定局经济复苏】

如今,中国经济可谓一枝独秀,似乎并没有像“唱衰派”,比如香港郎咸平,“唱跌派”深圳的国世平等“唱衰”、“唱跌”的论调那样的发展,因为他们忽略了政治的威力,以及政府在调控经济的信心与能力。

可以说,他们都是懂经济学的,对市场经济有深刻的认识,但唯独对政治认识不足,对媒体的喉舌力量认识不足,房价在“唱跌”中回到历史最高点,经济在“唱衰”中实现回暖。同时,他们更忽略了一个重要的方面,那就是“传播”的力量。

18万亿的情况下,中国民营银行之父徐滇庆就说因为流动性过剩,老百姓手里有钱,房价要涨(专指2008年上半年),但是,2009年初统计后得出2008年居民存款额达到20万亿,房价没有像他预计的那样涨。反而是在政策,特别是政策在媒体的烘托下,2009年初,房价在与“人们手上是否有钱”的争论中直线上窜。也就是说,传播(舆论)的“流动性过剩”,远远大于货币的流动性过剩。

【“深圳科技园・金融基地”,创建全球性金融中心的“类形态”表现】

反过来再看“深圳科技园・金融基地”这样“类形态”传播,蕴含的不仅仅是“全球性创新中心”的载体,更主要的是类似这些“类形态”可以真真正正地给人们以信心,不是战略蓝图,不是口号,而是行动;代表政府的行动,这些行动才能改变国际金融海啸,以及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特别是改变“简单制造”的中国制造(实体经济)局面,让中国的企业能够通过金融服务有能力成就自己的品牌,自己的营销途径,甚至自己的舆论环境,以及主流的传播环境。

“类形态”的演变进化是经济复苏的重要体现,但这种体现不能是“楼堂馆所”式的无内涵、无规划、无政策导向的“三无”建设与运营,应该是正常的市场经济的补充以及提升经济市场化进程的纽带。

“类形态”的传播也是新闻媒体在这场经济危机报道中追求的核心宣传价值――暨显性价值;让大家看得到,摸得着,这种“宣传价值”正在夯实人们的信心。

重拾信心就会发现,机会就在眼前。

在当前的特殊时期,“类形态”的进化正在发生基因突变;在世界经济危机中,中国赢得时间,迎来转型,在新一轮的经济复苏中,改变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被动地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