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拿按摩、火罐针灸、牵引刮痧、望闻问切……原本只在正规中医院才有的诊疗,2006年在北京正式进入社区。由于价格便宜、副作用小、适宜针对慢性病,中医进社区备受市民欢迎,甚至逐渐供不应求。
便捷便宜备受青睐
东城区安定门西北方向有一个特别的小区,这里不仅有北京的老胡同,还有一个精心布置的四合院,古色古香,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浓郁的中草药味。访客大多是身体不适的中老年人,他们有说有笑地接受着中医治疗。
“早些年就被肩周炎、颈椎病、关节炎给缠上了。”59岁的北京市民楚艳茹说。从患病以来,进出医院是常事,除费用昂贵之外,最让她难以接受的是漫长的排队挂号,“从凌晨1点多钟排到6点多也不一定能拿到号。”
2003年国家卫生部、民政部和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开展创建全国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活动,尤其是2006年后,楚艳茹再也不用三天两头地往医院跑了,她成了北京市东城区花园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常客。正在拔火罐的楚艳茹说,小区卫生服务站,无需挂号费,按医保标准能报销90%,“即使天天接受治疗,一月才几百块钱”。
王群是花园社区卫生服务站的站长,据她介绍,由于卫生服务站是从厂家直接拿货,免去了市场批发、零售等环节,药品价格较市场价格低10%-15%。比如,优秀的传统物理疗法——拔火罐,每次仅收3元,针灸只要4元。
人满为患凸显问题
由于中医在预防、康复、慢性病和老年病治疗等方面的优势,经过了几年的发展,社区服务站的效用开始凸显,市民也乐于接受这一医疗服务方式。但新的问题出现了。
以国家中医药发展综合改革试验区的北京市东城区为例,东城区目前管辖的39个社区卫生服务站中,大部分的服务站规模不大,面积在150—300平方米之间,每个服务站仅配备10名左右工作人员,服务着近万人的小区。
海运仓社区服务站是东城区很普通的一个服务站,150平方米空间被分隔成了6个小房间,药房也仅有不到10平方米,“每天接待人数在100人左右”。几位在现场接受诊疗的阿姨对卫生服务站表示赞许,但也纷纷点出了症结所在:“一些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的用药种类偏少”,“三伏贴只有治气管的,没有贴腰腿疼痛的”,“地方小,设备不够,很多理疗做不了”。甚至该服务站的主治医师王佳也坦承,“要是能有300平方米该多好呀!”
可有着300多平方米的花园社区服务站一样面临着供给不足。楚艳茹说,因为这边都是全科大夫,不但业务精,服务态度也好,因此常常人满为患,“有时要等上好些时候才能轮上,甚至连藿香正气水也会断货。”
政府鼓励促社会认知
不过,在东城区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中心主任王建辉看来,供不应求现象是居民对社区服务站定位的误解。“社区服务站一般通过中医的方式为治疗慢性病服务,主要通过医疗保健和健康管理实施长效的健康保障,不能与大医院竞争,更不可能取代大医院。”
王建辉表示,目前中医进社区确实面临不少难题:一是中医治疗价格太低,不能体现中医技术含量;二是医师队伍的整体力量不足;三是中草药在存储、运输和使用中多有不便。
又如同等条件的医生,目前在三级医院一个月工资可能有5000多元,在卫生站却不到4000元,“确实有年轻医生流动性高的可能”。除了社会认知和医生个人认知外,王佳说,政府正在鼓励外地的中医专业学生进入小区行医,不仅可以落北京户口,待遇也会稳步提高!
(责任编辑:zxw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