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四诊”软件出现 电脑“悬丝诊脉”有望成真

浏览 9

核心提示: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四诊”研究团队经过数十年的努力,终于完成了一种集中医“望、闻、问、切”于一体的现代化“中医四诊整体性检测分析系统”,这将是世界首台中医诊疗设备检测分析系统.

电脑能够“悬丝诊脉”,能“查看”舌苔,还能判断你的身体是“虚”、“热”,抑或是“寒”.这个听起来有些玄妙的事情,即将成真.

昨天,上海中医药大学对外宣布,该校中医“四诊”研究团队经过数十年的努力,终于完成了一种集中医“望、闻、问、切”于一体的现代化“中医四诊整体性检测分析系统”,预计明年问世,这将是世界首台中医诊疗设备检测分析系统.

可是,一些中医医师们对此系统的评价有褒奖也有忧虑:“中医标准化起步了,但中医诊疗设备要想在临床上大量推广,还需要各种措施配套.”

实现了30多年的梦想

“一个老头,三个指头”,传统中医总是给人这样的印象.因为老中医只要伸出食指、中指、无名指,就可以脉诊,再加上问、望和闻,就能全面地判断病人的病情,再开出中药处方.现代科技似乎与老中医并无关系.

20世纪70年代,中医界的一部分人试图改变这一局面.他们希望将中医“四诊”的信息采集客观化、标准化、规范化,并成功研发出舌象仪、脉象仪.然而30多年过去了,舌象仪、脉象仪从未出现在中医临床实践中.

上海中医大的研究团队历任多位学科带头人,却始终不愿意放弃中医诊疗仪器,他们通过计算机软件设计与产品硬件结构设计等,最终研发这一新产品.例如,中医望诊中的查看舌苔:研究小组拍摄了各种各样病人和健康人的舌苔,记录在诊疗仪的数据库内,只要给就诊者拍摄舌苔数码照片就能立即进行搜索比对,并判断出病症.

此次即将面世的首台中医诊疗设备检测分析系统,包括中医的问诊、脉诊、面诊、舌诊4个子系统,除闻诊之外,基本涵盖了传统中医的“望、闻、问、切”四诊.病人只要坐在仪器面前,双手戴上智能脉诊传感器、通过先进的数码相机拍摄一张照片、回答一套问诊量表后,就可以自动生成一份个人中医辨证报告.

用于临床尚有难度

30年的梦想即将成真,但这一系统是否真能为临床所用,目前似乎难度很大.最重要的原因在于:中医医院、中医师未必会接受.

一家中医医院的相关人士告诉记者,医院的投入产出是要成正比的,这么一台机器至少数千元,况且临床的医生们多数不会用.“当年的舌象仪、脉象仪就是前车之鉴.”他说,舌象仪、脉象仪,虽然能够提供出大致的诊病方向,但却根本不能替代中医医师.

而中医诊疗设备有相当一部分没进医保,也给推广带来难度.

不仅如此,目前的大多数诊疗仪都没有规范合理的标准,中医诊疗设备效果都是按照西医的标准来测试的.专家表示,中医和西医的诊断本身就是两套标准,让中医诊疗设备给出西医仪器那样的数据不仅不现实,还容易走上歧途.

此外,由于受关注度不够,中医诊疗设备的生产工艺也缺失规范化标准,生产厂家能提供的操作说明非常简单,这些都限制了中医诊疗设备运用于临床.

研发不能仅靠中医医生

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的高建平昨天表示,中医药诊疗设备的研发经费明显不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所支持的课题中,有关中医学的立项课题尚未涉及到中医诊疗设备研发部分的机理基础研究工作.这一情况,同样也发生在973计划中.

而韩国每年对类似诊疗设备的研究投入非常大,市场不仅仅局限在医院里,甚至将诊疗设备推广到老百姓的日常保健中,比如在镜子上装上一个舌苔诊疗仪,每天早晨起床看看自己的舌苔,就可以了解当天的身体状况.在日本,企业通过模拟仿真推拿手法,开发了一系列价格昂贵的按摩椅.

岳阳医院院长房敏说:“中医诊疗设备不仅需要高科技化,也需要市场化.”他认为,中医诊疗设备的研发不能仅仅依靠中医医生自己,而是需要工科、计算机等多学科的人才共同来参与.而这一点,需要国家政策的引导和扶持.

此外,还应当鼓励企业界的参与.据了解,目前上海的中医特色医院内都有许多与企业合作的项目,但这些项目目前仅停留在个人合作和小打小闹的阶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