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山把脉,攻克中医脉诊不可重复性的瓶颈

浏览 7

隔山把脉,攻克中医脉诊不可重复性的瓶颈推荐到首页 □赵赐安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09年第08期1/2页12  【摘要】目的:探讨隔山把脉的技术路线与可行性研究。方法:采用易经的六十四组卦爻为推算公式,按出生时间排出六爻五行生克制化图,以看病时间分析现阶段五行、阴阳、地支变化规律与疾病的关系。结果:通过实践总结,隔山把脉技术路线及六爻五行、阴阳、地支的变化规律与疾病关系,对解决中医脉诊统一性与重复性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隔山把脉;攻克脉诊瓶颈  【中图分类号】R241.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09)08-0088-01    把脉,中医四诊之一,目前中医界常用的是寸口把脉,脉搏会随病人的证侯变化,不可能制订出统一可重复性的操作标准,所以一样的脉象同一时间不同的医师会断出不同的结果。故脉经曰:“胸中了了,指下难明。”古书西游记六十八至六十九回,记载有悬丝把脉,用三根金线缠于病人寸关尺三部,将线拉出房间,医师可在另一房间侯脉,其技术真实性未作考证。三国演义第六十九回还记载了另一种既不在寸口把脉,又不悬丝把脉的方法,我们称之隔空把脉,又叫覆射,卜易等。按病人相关信息,排出六爻,在六爻的阴阳、五行,地支运行规律上分析病情。我通过三年多时间的探索,查阅大量周易作品和历代医家对易医关系的文献,发现其技术路线符合易医共同理论特点,现从实例分析角度阐述其技术结构。  隔山把脉顾名思义,就是不接触病人,可在千里之外为病人把脉,只要病人提供一些较固定的信息,如:出生时间、身份证号、姓名、手机号等。我们按信息排六爻五行生克制化图;按看病时间划分出阶段性的五行欠缺(空亡),和世爻的一个中心及阴阳变化格局,从格局中找出不平衡之处为病,再从地支的冲合刑害四种关系谱与六爻的规律综合分析病情,其五行,格局,旬空,地支关系规律如下:五行相生规律: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五行相克规律: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格局阴阳规律:六爻以世爻为中心,按世爻的旺(阳),衰(阴)选择用爻,旺(阳)则喜制(阴),损其制者为病,衰(阴)则喜助(阳),损其助者为病,从旺即旺到极点(阳极),已不能制约,只有顺其自然以助之(阳治),损其助者为病,从衰即衰到极点(阴极)已不能扶助,只有顺其自然以制之(阴治),损其制者为病。旬空规律:因地支有十二个,天干只有十个,农历是以天干地支各取一字而命名,从甲子起,周而复始,故称六十甲子,每旬十天,每旬天干地支相配会多出两个地支,这两个地支就在旬内没有叫旬空,其规律是甲子旬中戌亥空,甲戌旬中申酉空,甲申旬中午未空,甲午旬中辰已空,甲辰旬中寅卯空,甲寅旬中子丑空地支关系规律:冲:子午冲,丑未冲、寅申冲、卯酉冲、辰戌冲、已亥冲。合(六合)子丑合土、寅亥合木、卯戌合火、辰酉合水、已申合金、午未合火。(三合)申子辰合水局,已酉丑合金局、亥卯未合木局,寅午戌合火局(三合局如三人团结一体力量大增,三合成局须旺相之爻,临月日支,无其它动爻伤害,其它条件下三合论伴不论局)。刑:子刑卯,卯刑子为无礼之刑,寅已申为无恩之刑(三刑)丑未戌为情势之刑(三刑),辰午酉亥自刑。。害:子未害,丑午害,寅已害,卯辰害,申亥害,酉戌害。附实例分析加以说明:张某,农历1940年7月15日出生,2008年3月28日求诊。    1将出生时间标上地支    (40年庚辰、7月甲申、15日癸巳,计为辰年、申月、巳日)按出生时间的地支排出五行生克制化图:      2将看病时间标上地支    (08年戊子、3月丙辰、28日癸卯,计为子年、辰月、卯日)按看病时间排出①旬内五行缺辰巳二支(空辰巳)。②丑土持世,旺(阳)格局,喜制约(阴)。③将上述六爻五行生克制化图中标明目前地支关系谱。④写出制助力量路线谱。    3分析    丑土持世,旺(阳)格局,喜制约(阴),申金衰伏不能泄动世丑土,只有寅卯木动爻有力与动世丑土制约,但卯木被月令辰土访害,失去克制能力为病因,由于得不到木的制约,丑土继续旺为病,木气为风,在脏主肝,在体主筋,土气为湿,在脏主脾,在体主肌肉,风与湿合在一起,在脏主肝脾不调,胁肋胀闷窜痛,纳呆食少,腹部胀满等,在体主筋肉疼痛等。结果与病人核对:为病人风湿疼痛十多年。    4讨论    世间万物,都受阴阳五行规律的制化,人也不例外,隔山把脉是以周易六十四组卦爻排列为六十四组推算公式,以阴阳、五行、地支的变化规律为准则,以出生时间(年月日三支)排出六爻五行生克制化图,以看病时间(年月日三支)划出空亡、格局和现阶段地支关系谱。因可在千里之外用电话报知出生时间等信息,通过五行生克制化图分析病情,所以拟名隔山把脉,通过20例实践分析,准确十六人,差错四人,准确率80%,证实隔山把脉五行生克制化图的应用理论清晰、结构完整、特色鲜明、可重复操作,多组对照,攻克了中医脉诊不可重复性和无统一标准的瓶颈,其20%的差错率会随着理论的熟练,操作的规范逐步减少。  (收稿日期:2009.02.15)1/2页12评论(0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