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台秘要》卷六引《广济方》:地黄饮子
处方
生地黄汁30毫升 芦根15克 生麦门冬25克(去心)人参15克 白蜜15毫升 橘皮10克 生姜15克
功能主治
主心胃虚热,呕吐不能进食,食则烦闷。
用法用量
用水1.2升,煮取400毫升,去滓,下地黄汁,分三次温服。
注意
服药期间,忌芜荑、面、炙肉、荞麦面、猪肉、大蒜、粘食及生冷食物。
摘录
《外台秘要》卷六引《广济方》《简易方》引《家宝方》(录自《医方类聚》卷一二五):地黄饮子
别名
生地黄饮子(《世医得效方》卷七)。
处方
人参(去芦)生干地黄(洗)熟干地黄(洗)黄耆(蜜炙)天门冬(去心)麦门冬(去心)枳壳(去瓤,麸炒)石斛(去根,炒)枇杷叶(去毛,炒)泽泻 甘草(炙)各等分
制法
上药研为细末。
功能主治
主消渴。口燥咽干,面红心烦,小便频数。
用法用量
每服9克,用水200毫升,煎取120毫升,去滓,临卧温服。
摘录
《简易方》引《家宝方》(录自《医方类聚》卷一二五)《准绳·幼科》卷一:地黄饮子
处方
生地黄2钱,赤芍药2钱,羌活(去芦)1钱,当归(去芦)1钱,甘草1钱。
制法
上为极细末。
功能主治
小儿生下,满身面目皆黄,状如金色;或面赤身热,眼闭不开,大便不通,小便如栀子汁,满身生疮。
用法用量
本方方名,《丸散膏丹集成》引作“地黄饮”。
注意
忌酒、面、五辛之物。
摘录
《准绳·幼科》卷一《简易方》引《家宝方》(见《医方类聚》卷一二五):地黄饮子
别名
生地黄饮子、生津地黄饮子、地黄饮
处方
人参(去芦)、生干地黄(洗)、熟干地黄(洗)、黄耆(蜜炙)、天门冬(去心)、麦门冬(去心)、枳壳(去瓤,麸炒)、石斛(去根,炒)、枇杷叶(去毛,炒)、泽泻、甘草(炙)各等分。
制法
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
滋补气血。主消渴咽干,面赤烦躁,阴虚火炎,阳明苑热。
用法用量
生地黄饮子(《得效》卷七)、生津地黄饮子(《证治宝鉴》卷四)、地黄饮(《医林篡要》卷四)。
各家论述
1.《简易方》引《家宝方》(见《医方类聚》):此方乃全用二黄丸、甘露饮料生精补血润燥止渴;佐以泽泻、枳壳疏导二腑,使心火下行,则小腑清利;肺经润泽,则大腑流畅,宿热既消,其渴自止。
2.《医林篡要》:此方意在滋阴血以济亢阳,故麦冬、枇杷叶所以佐天冬而清肺;黄耆、甘草所以佐人参而和脾胃;生地、泽泻所以佐熟地而滋肾;引肾水以上荣,而亢阳不能害,则于石斛取之。固其本根达其条枚,荣其枝叶,破其上逆之势,而泻其余邪。三焦之气顺,心包之血滋,火散而气清,润泽荣华,无烦躁咽干之病。
摘录
《简易方》引《家宝方》(见《医方类聚》卷一二五)《伤寒总病论》卷六:地黄饮子
处方
地黄汁1碗,藕汁1碗,生姜汁1盏。
功能主治
小产后,其恶露被热蒸断不行;亦治死胎不下。
用法用量
令和暖,分3-4次温服。微有寒,煎20沸服之。
摘录
《伤寒总病论》卷六《外台》卷三十五引《广济方》:地黄饮子
处方
生地黄汁3合,生姜汁3合,诃黎勒4分(末),白蜜1匙。
制法
上相和调匀。
功能主治
小儿心腹满,吃食不下。
用法用量
分温服之。微利尤良。
摘录
《外台》卷三十五引《广济方》《外台》卷六引《广济方》:地黄饮子
处方
生地黄汁6合,芦根1握,生麦门冬1升(去心),人参8分,白蜜3合,橘皮6分,生姜8分(一方云生姜汁1合)。
制法
上切。
功能主治
虚热,呕逆不下食,食则烦闷。
用法用量
本方方名,《医心方》引作“地黄饮”。
注意
忌芜荑、生冷面、炙肉、荞麦、猪肉、蒜、粘食。
摘录
《外台》卷六引《广济方》《伤寒大白》卷二:地黄饮子
处方
生地、丹皮、天门冬、黄芩、地骨皮、白芍。
功能主治
肝肾精竭,血燥劳瘵,及血分有火之鼻衄。
用法用量
若尺脉大,加黄柏、知母。
摘录
《伤寒大白》卷二《简明医彀》卷三:地黄饮子
处方
生地、熟地、枸杞子、地骨皮、黄芩、天门冬、芍药、黄耆、甘草各等分。
功能主治
血热所致吐血、衄血、下血、溺血。
用法用量
每服7钱,水2钟,煎8分,去滓,空腹服。
如脉微、身凉、恶风者,加桂2分。
摘录
《简明医彀》卷三《圣济总录》:地黄饮子
组成
熟干地黄焙、巴戟天去心、山茱萸炒、肉苁蓉酒浸切焙、附子炮裂去皮、脐石斛去根、五味子炒、官桂去粗皮、白茯苓去黑皮各一两(各30g) 。麦门冬去心、焙远志去心、菖蒲各半两(各15g)。
用法
上为细末,每服三钱(9~15g),水一盏,加生姜三片,大枣二枚,擘破,同煎七分,去滓,食前温服。现代用法:加姜枣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功效
滋肾阴,补肾阳,化痰开窍。
主治
喑痱。舌强不能言,足废不能用,口干不欲饮,足冷面赤,脉沉细弱。
方解
本方证是由下元虚衰,阴阳两亏,虚阳上浮,痰浊随之上泛,堵塞窍道所致。“喑”是指舌强不能言语,“痱”是指足废不能行走。肾藏精主骨,下元虚衰,筋骨失养,故见筋骨痿软无力,甚则足废不能用;足少阴肾脉夹舌本,肾虚则精气不能上承,痰浊随虚阳上泛堵塞窍道,故舌强而不能言;阴虚内热,虚阳上浮,故口干不欲饮,面赤;阳虚失于温煦,故足冷;脉沉细弱是阴阳两虚之象。此类病证常见年老及重病之后,治宜补养下元为主,摄纳浮阳.佐以开窍化痰。方中熟地黄、山茱萸补肾填精;肉苁蓉、巴戟天温壮肾阳,四药合用以治下元虚衰之本,共为君药。附子、肉桂助阳益火,温养下元,摄纳浮阳,引火归原;石斛、麦冬滋阴益胃,补后天以充先天;五味子酸涩收敛,合山茱萸可固肾涩精,伍肉桂能接纳浮阳。五药合用,助君药滋阴温阳补肾,共为臣药。石菖蒲、远志、茯苓开窍化痰,以治痰浊阻窍之标,又可交通心肾,是为佐药。生姜、大枣和中调药,功兼佐使之用。诸药合用,标本兼顾,阴阳并补,上下同治,而以治本治下为主,下元得以补养,虚阳得以摄纳,水火相济,痰化窍开则喑痱可愈。本方原名地黄饮,《黄帝素问宣明论方》在原方基础上加少许薄荷,名“地黄饮子”,薄荷疏郁而轻清上行,清利咽喉窍道,对痰阻窍道更为适合。
临床应用
1.用方要点:本方是用治肾虚喑痱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舌喑不语,足废不用,足冷面赤,脉沉细弱为辨证要点。
2.现代运用:本方常用于治疗晚期高血压病、脑动脉硬化、中风后遗症、老年性痴呆、脊髓炎等疾病属阴阳两虚者。
注意
喑痱而兼气火上升,肝阳偏亢而阳热之象明显者,禁用。
方歌
地黄饮子山茱斛,麦味菖蒲远志茯,苁蓉桂附巴戟天,少入薄荷姜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