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高考历史复习指导:热点问题设计精选

浏览 7

设计一:关于“就业”问题的试题设计


【热点背景】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深化劳动就业体制改革,努力改善创业和就业环境,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和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 规范企业用工行为,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中央经济会议提出,2004年实行积极财政政策,重点向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和改善困难群众生活倾斜;把加快发展服务业作为扩大就业、优化产业结构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充分发挥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在发展经济、扩大就业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妥善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历史借鉴】中国古代有作为的统治者,十分重视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生活,让人民安居乐业。如汉朝屯田西域,征发北方农民与百越杂居,推动边疆开发;曹操推广屯田制,安抚流民;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训,出现“贞观之治”;隋唐时通过向山要田、围湖造田等方式进一步开发江南;明清时引进或推广优良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以减轻人口增长的压力等。不过古代统治者的重农抑商、奖励垦荒政策有很大的负面影响,值得当今人们的反思。


近代中国人民常缺衣少食,乞讨四方,根源在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方侵略、本国封建压榨、官僚资本巧取豪夺并存,阻碍了中国经济发展,特别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艰难(一战后、抗日战争中、解放战争期间表现尤为突出)。建国后中共一面进行生产关系改造,同时大力发展科技、经济,成果显著,特别是一五计划建设与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改革开放,大大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但也出现严重失误,如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轻率发动文化*,为减轻就业压力掀起全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高潮等。


世界史史实告诉我们,能否充分就业关系社会稳定。一战致使欧洲列强出现经济衰退,工人大量失业,引发俄国十月革命,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也出现无产阶级运动的高涨,意大利甚至走上法西斯道路。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发生,各国工人大量失业,法西斯分子利用人们对现状的不满兴风作浪。社会又动荡起来。


世界史史实还告诉我们,能否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关系社会主义事业成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帮助苏俄结束了内战,而它的继续实施则加剧了国内经济的恶化,导致农民*。故不得不采取新经济政策,从而成功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苏联工业化建设中,实行“片面发展重工业和高速度、高积累、高投资”的工业化方针,造成国民经济发展比例严重失调,还影响到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后来苏联、东欧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进行改革,但没能突破旧体制框架,成效不大,致使政府失去民心,最终演变成苏联解体、东欧剧变。


美国政府在扩大就业、稳定社会方面有高招,值得我们学习。罗斯福新政中推行“以工代赈”(兴办公共工程),既增加了就业机会,又刺激了消费和生产。20世纪70年代以后美国经济发展速度缓慢,出现“滞胀”状况,20世纪80年代、90年代经过大刀阔斧的改革。美国经济增长加快,通货膨胀率下降,就业率上升,财政赤字逐年递减,甚至出现盈余。这得益于一种不同于传统的农业和工业经济的新型经济即知识经济,其在美国首先形成,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科技产业成为经济的主导产业。另外新加坡、韩国的崛起,更值得我们借鉴。在起步初始,它们利用西方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机遇,吸引外国资本和技术,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进而发展高技术产业,同时发展外向型经济,一跃而实现了工业化。


【知识运用】


扩大就业,促进再就业,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更是重大的政治问题。据此回答l~5题。


1.中国古代统治者认为农业是天下之根本。为促进人民安居乐业,商鞅与清统治者都推行了重农抑商政策。两者都


A.推动了封建经济的发展


B.阻碍了当时社会进步


C.适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


D.不利于当时社会转型


2.汉末饥荒之际,流民不断增多,为使流民与土地结合,稳定社会秩序,曹操推行了


A.均田制 B.租庸调制 C.屯田制 D.摊丁入亩

3.1946~1949年中国城市工人大量失业,农民大量流离失所,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


①国民政府增加捐税与滥发纸币②官僚资本的压制③美国商品大量涌入中国市场④战争破坏


A.①②B.①②④C.②④D.①②③④


4.19世纪晚期欧美工人运动与以前相比,大多采用合法斗争的方式,根本原因在于


A.第二次工业革命造成了生产力大发展


B.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得到进一步发展


C.资产阶级主要依靠提高劳动生产率发财,并注重改善工人待遇


D.修正主义思想泛滥


5.1921年春俄国各地出现农民*,城市工人纷纷罢工。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政府继续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协约国武装干涉


C.临时政府继续参加对外战争


D.在投资和国民收入分配方面向军事部门严重倾斜


经济发展和扩大就业有着密切的关系,解决就业和再就业问题必然促进经济的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据此回答6~8题。


6.为增加劳动人手和财政收入,促进社会生产发展,北周武帝实行


A.方田均税法 B.两税法


C.灭佛政策 D.休养生息政策


7.辛亥革命以前中国产业工人有六十多万人,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产业工人已增加到二百多万人。其主要原因是


A.辛亥革命为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障碍


B.欧美列强掀起在华投资办厂热潮


C.民族工业兴起


D.民族工业出现短暂的春天


8.1968年12月毛泽东发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很有必要的号召”,主要原因在于


A.“*”破坏了国民经济,城市就业压力大


B.知识分子迫切需要接受劳动改造


C.农村缺乏大量劳动力


D.农业经营落后,需知识青年去传播科技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是解决我国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拓宽再就业面,增加就业量的主攻方向。据此回答9~11题。


9.“起来望南山,山火烧山田。”“忆昨深山里,终朝看火耕。”唐人这些反映江南的诗句,说明唐代 ①农业得到发展 ②江南经济地位进一步提高 ③存在不合理的开发现象 ④中后期战火不断 ⑤人口增长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⑤ C.③④ D.③⑤


10.20世纪70年代,发达国家工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开始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A.传统工业衰退


B.劳动密集型工业迅猛发展


C.第三产业发展迅速


D.世界市场的形成


11.罗斯福新政期间进行社会改革,规范企业用工行为,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主要表现在


A.对银行存款进行担保 B.兴办公共工程


C.补偿农民减产的损失 D.实行工业复兴法


1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朝鲜战争后的韩国社会混乱,经济困难,至1958年经济尚未恢复到1940年的水平。


1964年韩国*确定了“出口主导型的经济开发战略”,提出“出口第一主义”“贸易立国”等口号,大力引进外国资本和技术设备,利用本国廉价劳动力开办工厂,加工原材料,然后将大部分产品出口,以此推动工业化的进程,同时为利用有限的财力、物力,尽快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推行了“不均衡增长”战略,在一定时期内进行“倾斜式”投资,在发展中求均衡。建起了包括蔚山工业区在内的27个出口工业区作为“高速发展的旗手”。政府投资的60%集中在电力、公路、铁路、港口、通讯等“社会间接资本”方面。


材料二20世纪80年代韩国进入经济政策调整和结构转型的阶段,主要针对经济起飞阶段出现的弊端进行调整。过去重点发展劳动密集型轻纺工业和资本密集型重化工业,这时则积极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变。20世纪90年代韩国已步入新兴工业化国家行列,它的造船业、汽车制造业、电子工业等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


请回答:


(1)据以上材料归纳韩国工业现代化进程的基本特点。


(2)从自然和社会角度分析20世纪60年代韩国工业化特点的成因。


(3)韩国发展的经验对我们有什么哲学启示?


13.20世纪30年代的罗斯福政府和20世纪80年代的里根政府促进经济增长和充分就业的措施分别是什么?主要差别何在?试分析造成差别的主要原因。


【参考答案】


1.A 2.C 3.D 4.A 5.A 6.C 7.D 8.A 9.B 10.C 11.D


12.(1)优先发展出口工业,劳动密集型产业;接着适时调整经济发展战略,不断进行产业的更新换代,发展高技术产业。 2)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欧美日发达国家调整产业结构,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冷战时期西方企图借扶持韩国对付中国与北朝鲜;韩国国内资源缺乏,国内市场狭窄,而劳动力资源丰富;在日本的长期掠夺下韩国经济基础薄弱,国力有限。(3)第一,坚持内因与外因相结合。韩国在发展过程中能抓住机遇,正确处理利用国际资源、开拓国际市场与自身努力的关系。第二,坚持主观与客观的统一。韩国适时调整发展战略。第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重视量的积累,促成质的飞跃。韩国经过几十年的努力,终于成为一个现代化的国家。


13.措施:罗斯福——整顿财政金融体系,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奖励农民调整生产结构,推行以工代赈;里根——降低税率,减少政府财政支出,减少政府对企业的干预等。差别:罗斯福通过财政扶持、货币贬值、社会福利等经济政策的运用,对国民经济进行全面干预;里根实行减少财政支出,减少政府干预,抑制通货膨胀。原因:罗斯福当政前夕美国正面临严重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自由放任的传统政策垂能为力;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下。20世纪70年代美国出现经济滞胀。
设计二 关于“以人为本”的试题设计


[命题设计背景]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和十届人大二次会议向全社会提出了一个新要求:“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的新发展观,从根本上说就是要寻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总体性和谐发展。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出自


A.《尚书》B.《周易》C.《论语》D.《韩非子》


2.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思想中,为历代封建统治者所接受,并传承的道德规范是


A.“仁”的思想


B.“礼”的思想


C.“有教无类”的思想


D.“为政以德”的思想


3.古代思想家孟子认为:使百姓有“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对孟子的上述言论理解正确的是


①这是对孔子的思想体系核心部分的继承和发展


②他的这一主张有利于当时社会生产的发展。具有进步意义


③客观反映了战争频繁年代人民对安居乐业的渴望④站在平民的立场上提出了分给农民田宅的思想


A.①②③④B.②③C.①②③D.①③


4.孔子“仁”的思想和孟子“仁政”的思想都重视


A.人的生存权利 B.人的善良本性


C.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D.人的自由与平等


5.从宋代理学提出“灭人欲”到明代心学提出“内心反省”克服私欲,说明


A.主流思想文化维系了专制统治


B.儒学的发展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


C.儒学的演变已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D.孔子的仁学被发扬到极端


6.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前期共同注意的问题是


A.重用人才 B.轻徭薄赋


C.善于纳谏 D.减轻刑罚


7.导致我国封建社会初期大规模农民起义爆发的主要原因是


A.专制统治的残暴 B.徭役赋税的繁重


C.土地的高度集中 D.民族矛盾的尖锐


8.《敕勒歌》中唱到:“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地见牛羊。”描绘了景色如画的塞外风光。《敕勒歌》是哪一个民族的民歌


A.蒙古族 B.敕勒族 C.鲜卑族 D.匈奴族


9.在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观点相左的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是


A.孟子和荀子 B.墨子和韩非子


C.墨子和荀子 D.荀子和庄子


10.唐代思想家刘禹锡提出天与人“交相胜,还相用”的观点。意思是指


A.人与自然相互作用,和谐相处


B.人能够征服自然,人定胜天


C.人不能违背天意,天人感应


D.人与自然相互斗争,平分秋色


11.下列工具利用水力做动力的是


①耧车 ②水排③简车④翻车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③④ D.②③


12.清朝康熙帝说:“赋敛日繁,而民心涣散。”“与民休息,道在不扰。”“欲使群生乐利,比户丰盈,唯频减赋。”其具体体现这一说法的做法是


A.“资产少者则其税少,资产多者则其税多”


B.“总括一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一概征银”


C.“滋生人丁,永不加赋”


D.“以田载丁”“丁从地起”

13.洋务派兴办新式学校,并派留学生出国深造,他们需要的人才是


A.科学研究能力 B.掌握工程技术


C.懂得西方政治 D.熟悉西方思想文化


14.19世纪末康梁维新派救亡图存思想的核心是


A.以中国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B.设议院、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


C.由君主专制变为民主共和是“进化之公理”


D.今日之民智……待革命以开之


15.孙中山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


A.总统 B.议会 C.内阁 D全体国民


16.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中增加了“节制资本”的内容,“平均地权,节制资本”的目的是


A.改善农民和工人的生活状况


B.提高工人和农民的政治地位


C.解放工人和农民


D.约束资本主义的发展


17.发起新文化运动的先进知识分子,试图冲破旧的思想牢笼,他们大都


A.信仰马克思主义


B.宣传社会主义


C.认同无政府主义


D.接受了民权、平等思想和达尔文的进化论


18.抗日战争时期,根据地政权的民主建设主要体现为


A.建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


B.实行“三三制”原则


C.开展整风运动


D.推行精兵简政政策


19.中共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不同时期提出的土地政策的共同点


①体现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②维护农民的基本利益③促进社会经济发展④消灭封建剥削制度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


20.近代以来,我国第一部规定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宪法是


A.1912年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1946年的《中华民国宪法》


C.1949年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D.1954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21.“*”后扭转了多年来对知识分子实行的“左”的政策,其主要依据是


A.党和政府认真落实知识分子政策


B.邓小平号召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C.邓小平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D.邓小平指出为社会主义服务的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22.文艺复兴时期一位作家说:“人是能够随心所欲地改造自己的。”这反映了


A.肯定人的价值和创造性的思想


B.资产阶级自私自利的思想特征


C.人定胜天的唯物主义思想


D.提倡追求物质生活幸福的思想

23.启蒙运动提出“自由”“平等”要求,实质上反映了


A.封建专制统治的腐朽和黑暗


B.发展商品经济和对自由劳动力的要求


C.封建统治陷入全面危机


D.封建教会的权威地位业已动摇


24.新航路的开辟对世界产生的最深远的影响是


A.促进封建社会解体和资本主义成长


B.便利欧洲殖民者的殖民活动


C.证明地球是圆的


D.打破世界隔绝状态开始形成世界市场


25.下列体现“国家的统一,社会的安定,有利于社会的发展”的有①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功②德意志统一的完成③美国南北战争北方的胜利 ④英国通过《权利法案》


A.①②③④ B.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26.19世纪英国宪法权威w·白芝浩特说:“上下两院如果作出决定,就是女王本人的死刑判决书送到她面前,她也不得不签字。”这段材料说明


A.英王在国家政治生活中没有任何作用


B.英王的权力受到法律约束,只能依法行事


C.议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拥有一切权力


D.资产阶级取得反对国王斗争胜利


二、材料解析题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据《清史稿·食货志》、王戎笙《清代前期历史的几个问题》编制


年份 顺治十八年(1661) 康熙五十年(1711) 乾隆二十七年(1762) 乾隆五十九年(1794)


全国人口 约1920万 约10000万 约20000万 约31000万


材料二 康熙四十八年(1709),康熙帝说:“本朝自统一区宇以来,于今六十七八年矣。 百姓俱安享太平,生育日益繁庶。户口虽增,而土田并无所增。分一人之产,供数家之用,共谋生焉能给足?”康熙五十三年(1714),有大臣建议垦荒,康熙帝说:“条奏官每以恳田积谷为言,伊等俱不识时务。今人民蕃庶,食众田寡,山地尽行耕种,此外更有何应垦之田,为积谷之计耶?”


——摘自《清圣祖实录》卷240、卷259


材料三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直隶永定河边蓄水防洪的淀泊,“水退一尺,则占耕地一尺。”“每遇潦涨,水无所容,甚至漫溢为患。”乾隆四十六年(1781),黄河“河滩地亩,尽皆耕种麦苗,并多居民村落……筑围打坝,填塞日多”。这时,南北各地湖泊大多出现类似情况。


——摘自《清高宗实录》卷910、卷1147


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现象?形成上述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2)材料二康熙帝的言论反映了什么问题?


(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现象?造成这~现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4)从上述现象中,你得到了什么认识?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秦汉关中主要水利图


材料二“故关中之地,于天下三分之一,而人众不过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


——《史记·货殖列传》


材料三 渭水上游的陇山山脉,秦汉时代一片葱茏。秦岭及其北麓在汉代被人称为“陆海”。然而,关中作为许多朝代帝王的京畿重地,建筑宫室,营筑坟墓,所耗树木无法记算。其中主要是就近砍伐,唐代以后,渭水的流量已经明显减少,航运也就不见记载。秦岭北麓的森林至今早没踪影了。


——《中国古代史》


材料四早在隋时,主要是关中和黄河下游的粮食、布帛供给京师,唐初以来,关中粮食不足供给封建中央政府所需,不过在唐玄宗以前,关中粮食除自给一部分外,其他大部分大多来自陇右、河西及山西汾、晋地区,安史之乱后,关中粮食供应,主要靠江淮及江南地区。——甘霖《变局》


请回答:依据上述材料,分析西汉至隋唐时期关中地区经济状况的演变及其原因。这一演变说明了什么问题。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B 2.D 3.C 4.A 5.A 6.A 7.B 8.C 9.D 10.A 11.D 12.C 13.A 14.B 15.D 16.A17.D 18.B 19.B 20.D 21.D 22.A 23.B 24.D 25.C 26.B


二、材料解析题


1.(1)顺治时人口少,康熙、乾隆时人口激增。明末清初的战乱使顺治时人口减少。康熙时经济恢复和发展,人口迅速增长;摊丁入亩的实行,隐瞒人口的现象大大减少。(2)人口的增长大大超过耕地的增长,造成“食众田寡”,康熙时人口和耕地的矛盾相当尖锐。(3)乾隆时普遍出现了“与水争地”的现象。人口过剩,无地可种,破坏生态平衡,盲目“圈水造田”。(4)人口的增长反映了封建农业经济的发展,但人口过渡增长又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必须实行节制人口和环境保护政策。


2.①西汉时期,关中是全国经济重心。其原因是:关中地区地处渭河平原,森林茂密,水资源充足,自然环境优越;关中地区作为全国的政治中心,推动了经济的发展;自战国以来联中地区逐渐形成较为完备的水利灌溉系统。变化:隋唐以来。关中经济发展逐渐趋于衰退,丧失全国经济重心的地位。原因:自然环境的变化;长期过度的开发,水土流失严重;随着关中经济的,人口急剧增长,形成人口问题,制约了经济发展;自东汉以来,北方长期战乱,尤其是安史之乱,极大地破坏了经济的发展。(2)说明:经济重心逐渐东移、南移;发展经济要与环境保护相结合。

设计三 综合训练


1.“勤政为民以人为本”是媒体对十届人大二次会议上温家宝总理政府工作报告的概括;“国以民为本”也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一条重要的治国指导思想。


阅读下面材料:


材料一“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孟子


材料二康有为在给光绪帝的奏折中,引《孟子》《周礼》的有关记载,证明了自己主张“君民共体”符合“先王之治天下,与民共之”的古训。


材料三“我们定要为平民革命,建国民政府,这不止是我们革命之目的,并且是我们革命的时候所万不可少的。”——孙中山


材料四“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广大人民的最根本利益”(江泽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胡锦涛)。“我们政府一定要勇往直前,永不动摇,不畏艰险,为人民的利益献出我们全部的精力和心血”(温家宝)。


回答:


(1)通过材料一判断孟子的“仁政”学说产生的客观基础是


A.战国时期,奴隶主阶级的力量还比较强大


B.大一统是当时历史发展的趋势


C.生产力发展,生产者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D.民心向背在斗争激烈的战国争雄中作用重要


(2)唐太宗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太宗“存百姓”思想的历史原因和目的是什么?


(3)统治者不能爱护百姓就会招致灭亡,请举出三个被农民起义*的封建王朝。


(4)下列措施体现统治者关心人民疾苦,以民为本思想的是①汉武帝颁布的“推恩令”②唐朝的租庸调制 ③康熙帝实行的“更名田” ④雍正帝实行的“改土归流”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D.②


(5)材料二所述康有为“君民共体”的主张与“先王之治天下,与民共之”的古训所表述的意思一样


(6)据材料二与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与孙中山“兴民权”的途径有什么不同?他们都主张兴民权,可最终却得不到广大农民群众的支持,主要原因是什么?


(7)比较上述材料,针对“国以民为本”这一思想,共产党人与封建统治者、资产阶级的最主要的不同点是什么?


2.2004年3月14日,全国人大十届二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其中在第三十三条增加“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作为第三款。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君者,民之原也。……故有社稷者而不能爱民,不能利民,则求民之亲爱己……,不可得也。”


——《荀子》


材料二“礼者,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者。……由士以上,则必以礼乐节之;众庶百姓i则必以法数制之。”——《苟子》材料三“近世各国所谓民权制度,往往为资产阶级所专有,适成为压迫平民之工具。若国民党之民权主义,则为一般平民所共有,非少数人所得而私也。


——孙中山《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


材料四“人们支持人权,但不要忘记还有一个国家主权。”“中国人民珍惜同其他国家和人民的友谊和合作,更加珍惜自己经长期奋斗而得来的独立自主的权利。”


请回答:


(1)请指出材料一和材料二在对待人民的态度上有什么差异,结合当时奴隶制崩溃、封建制度形成的背景,指出其产生的原因。


(2)请举出三个18世纪末以前把天赋人权理论制度化、法制化的实例。


(3)据材料四指出孙中山先生晚年民权思想的主要特征是什么?其产生的历史原因是什么?


(4)据材料五指出邓小平在人权问题上更注重什么?用所学知识简单说明邓小平注重的内容与人权的关系?


3.我国东北地区资源丰富,战略地位重要,在旧中国多次遭到列强的侵略。但是东北人民从未屈服,而是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用生命和鲜血捍卫了祖国每一寸土地。

回答:


(1)根据所学知识,举出自清朝以来外国侵略势力在东北地区制造的破坏中国领土主权的事端。


(2)“宁教自山黑水尽化为赤血之区,不愿华胄倭奴同立于黄海之岸。”这是历东北人民誓死保卫家乡的豪言壮语,他们曾进行了长期的斗争,请举出一个近代东北人民抗击外来侵略的由章.


4.维护祖国统一是我们坚定不移的政治方针。1949年春,正当中国人民的解放战争不断取得胜利的时候,有外国势力给中共施加压力,声言为防止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大阵营的矛盾激化,避免第三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希望国共两党隔长江而治。但是,中共在审时度势之后,毅然渡江作战,最终解放了除台湾极其附近岛屿以外的中国领土,取得了辉煌胜利。


回答:


(1)结合当时的国内形势论证中共做出渡江作战决策的正确性。


(2)如果当时国共两党隔江而治的局面得以形成,会给中国今后的发展带来什么不良后果?


5.中日关系在东亚地区关系中占有重要地位,中日两国交往的历曾有多次留学往来的高峰期。阅读下列两首涉及中日交往的诗歌:


日本晁卿辞帝都, 祖国沉沦感不禁,


征帆一片绕蓬壶。 闲来海外觅知音:


明月不归沉碧海, 金瓯已缺总须补.


白云愁色满苍梧。 为国牺牲敢惜身。


——李白——秋瑾写于日本


上述两首诗作者所处的时代在中日两国关系和互相学习方面有什么不同?结合日本近代政治、经济史实,说明造成这些变化的原因是什么?这种变化给我们带来了什么警示?


6.温家宝总理在《2004年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坚持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加快发展,形成东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中部地区在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


请分别举出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发生在山西、河南、安徽、湖北等中部省份并由中共领导的具有战略影响的史实及重要意义。


7.2003年10月,中国文化年在法国举行;2004年1月,胡锦涛主席访问了法国。2004年秋,法国文化年将在中国举行。据此回答(1)~(4)题。


(1)法国历经济得以较快发展的时期有 ①19世纪20年代②20世纪30年代初③20世纪40年代初④20世纪年代五六十年代


A.①③④B.①②④C.①④ D.④


(2)英法启蒙运动与中国明清之际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潮相比较,判断不正确的是


A.基本出现在同一时间


B.都对封建君主专制进行了激烈批判


C.都是在资产阶级显著壮大后出现的


D.法国启蒙运动中提出了解决君主专制的合理方法,中国则没有


(3)18世纪末的法国*与辛亥革命相比较.下列论述正确的是


A.革命前中法两国的社会性质相同


B.就土地制度而言,法国*的反封建措施与辛亥革命一样不彻底


C.袁世凯复辟和热月党人上台,分别标志着两国革命的失败


D.都受到了启蒙思想的影响

(4)在高中《世界近现代史》上册中这样写道“……自然科学突飞猛进的发展,大大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于是,歇洲资产阶级发动了一场反封建的思想文化运动,历史称为启蒙运动。”下列法国科学家的成果属于文中“自然科学突飞猛进发展”时间范围,且表述正确的是


A.拉马克把严密的方法引入化学,被称为近代化学创始人


B.笛卡儿创立了解析几何学


C.巴斯德奠定了微生物学的基础


D.拉瓦锡创立原子论


8.城市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聚焦点,城市的发展受到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关系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据此回答(1)~(4)题。


(1)唐宋以后我国的政治中心城市出现了东移倾向,下列表述正确的是①政治中心的东移主要是经济中心东移的结果②政治中心的东移给西部经济发展带来了许多不利因素③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恶化,是政治中心东移的因素之一④靠近沿海。对外交往便利也是政治中心东移的重要原因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D.①②③④


(2)扬州地处京杭大运河与长江交汇处,北宋末年以后,经济地位明显下降,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当时的


A.经济发展状况 B.对外交往状况


C.民族关系状况 D,文化发展状况


(3)1858年,上海取代广州成为了我国的进出口贸易港,其原因是①太平天国运动切断了广州通往内地的商路②《天津条约》的签订③洋务运动的大型企业在沪建立④第一次鸦片战争清政府的失败


A.②③④B.②④C.①②④D.①②


(4)18世纪末美国8000人以上的城市只有5个,1860年增加到14个,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不包括


A.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工业过渡,扩大了城市规模


B.西部领土的开发,扩大了国内市场,增建了一批城市


C.移民大量涌入,美国人口急剧增加


D.石油、化工等新兴工业的创立,促进了农村人口的城市化

【参考答案】


1.(1)D。 (2)吸取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目的在于维护唐朝的统治。 (3)秦朝,隋朝,明朝。 (4)C。 (5)不一样,康有为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后者代表地主阶级的利益。(6)途径:康有为主张通过变法建立君主立宪制;孙中山主张通过革命实现民主共和制。原因:资产阶级不能够提出一个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7)中共真正代表人民利益。


2.(1)一方面主张重民重人,另一方面又倡导森严的封建等级秩序。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共同与奴隶主阶级斗争的需要,也体现了地主阶级维护封建统治的阶级本性。(2)美国《独立宣言》、法国《人权宣言》、法国《1791年宪法》。(3)民权为全体人民所共有;在五四运动、中共崛起、十月革命胜利中看到了人民的力量,受到了共产国际和中共的启发。(4)国家主权;历史证明,一个民族应先有主权。然后,才能保证充分地享有人权;一个国家丧失了国家主权,该国人权就会失去保障。


3.(1)明清之际,俄国强占雅克萨和尼布楚;第二次片战争期间,俄国趁火打劫强占东北地区100万平方公里土地;甲午中日战争中,日军侵犯辽东;19世纪末,俄国强租旅顺和大连;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占领中国东北。(2)东北抗日义勇军抗日(或东北抗日联军抗日、马占山打响抗日武装斗争第一枪等)。


4.(1)中共当时具备取得胜利的条件:中共取得了三大战役的胜利;解放区土改完成,根据地巩固;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召开,为全国解放奠定了思想基础;第二条战线的有力配合;国统区出现政治经济危机。(2)


①中华民族陷入分裂;②两岸人员物资交流断绝,市场变窄,大大影响经济发展;③长期的军事对峙,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④两岸人民将失去安定的生活环境;⑤国际地位削弱;⑥中华民族内部文化差异加大;⑦长江水系的交通、电力开发将大受限制。


5.唐朝:与日本友好往来,日本向中国学习为主;20世纪初:日本多次侵华,中国人向日本学习为主。原因:日本经过明治维新后改变了封建落后状况,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发展;发动甲午战争,获得赔款、市场和资源;政府扶植组成垄断组织,促进了日本经济发展。警示:一个国家在世界上的地位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只有居安思危奋发图强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6.抗日战争中:平型关大捷,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鼓舞了士气;百团大战,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坚定了全国人民抗战胜利的信心;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配合正面战场给日军沉重打击;解放战争中:挺进中原,打破了国民党军队的中原防御体系,威胁国民党统治的中心南京、武汉;淮海战役,解放了长江以北中下游地区,为解放全中国莫定了基础;渡江战役,国民党的长江防线瓦解,国民政府覆亡。


7.(1)C (2)C (3)D (4)B


8.(1)A(2)C(3)D(4)D(注:第8题(2):因为北宋、南宋与金的战争削弱了大运河的作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