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招生季节的到来,一年一度的“优秀生源争夺战”便硝烟四起。无论公办学校还是民办学校,都把能招到优秀生源作为学校的重要工作。北京一些传统的“市重点校”,甚至采用中考签约的方式打起了“生源战”。(1月16日《北京晚报》)
“生源争夺战”已持续了数个年头。随着时间的推移,其花样之翻新、程度之激烈,可谓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与以前不同的是,争夺者变得越来越理智聪明,运用签约等方式,使之纳入了“法制轨道”。这样做,不仅确保了“肥水不流外人田”,万一遇到纠纷和矛盾,还能运用法律的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生源争夺战”的要害是一个“争”字,争生源,争资源,争名利,功利性目的非常明确。不过这么一来,往往亵渎的是圣洁学校,煎熬的是育人者的心灵,受害的是莘莘学子。倘要具体说出它的弊害,主要有三个方面:
——它是实施公平教育的拦路虎。公平教育的要义主要体现在资源共享和“有教无类”上,而一些“重点”学校本来就力大为王,加之一些地方政府政策上的倾斜,使他们拥有更好的生源、更好的教师队伍以及更好的硬件条件。相形之下,一些普通学校越发变得寒碜。长此下去,公平教育还“平”得起来吗?
——它是推行素质教育的绊脚石。素质教育已“喊”了多年,也确有不少学校在全力实施,并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总体情况仍不容乐观。有同志说,现在教育面临三难:“应试教育浓,德育为先难;课业负担重,教育减负难;‘差生’问题多,预防失足难。”此说虽有些偏颇,却多多少少道出了一些实情。不是么,为了“升学率”,学生不堪重负,从鸡叫忙到鬼叫。重点中学虽然有着各种办学优势,但是,他们不但没有在素质教育中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相反通过办“重点班”“复读班”,挖其它学校生源,为千军万马挤独木桥和“中举”,推波助澜,干扰了素质教育的开展。更有甚者,一些学校还采用“抓好放差”的策略,致使好的更好,差的更差,形成两极分化,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而那些在争夺战中处于弱势的学校,和那些相比,不仅生源成为了问题,且在一定程度上威胁到学校的生存。如此情势下,谁还敢进行素质教育?!
——它是影响社会和谐的离心力。既然是“争抢生源”,校际间免不了会发生磨檫和纠葛;既然是“争夺战”,必然有胜有负,出现几家欢乐几家愁。每当这时候,埋怨、攀比、恼怒等等,就会接踵而至。为了上“重点”,读“”,一些中等生(边缘生)家长,说不定就会八仙过海,各显神通,难免不发生节、托人情、送红包等不正之风。何况一个学生牵涉一个家庭,许多学生通到整个社会。如果处理不当,定然会影响社会和谐。
其实,争夺生源是校(人)之常情,并无什么大错。问题不出在“争夺”本身,而出在之后的培养目标和取向上。说得不客气,一些学校往往不是面向全体学生,而是自觉不自觉地着力打造那种“范进”式的应试机器。只要“中举”者多,能捞到更多的名利也就心满意足了。这种情况不改变,势必会影响“建设人力资源强国”这个总目标。
那么怎么办呢?十七大报告为我们开出了很好的处方:“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要优化教育结构,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学内容方式、考试招生制度、质量评价制度等改革,减轻中小学课业负担,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等等。我想,只要严格按照党中央提出的要求去做,进一步端正办学理念,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并彻底摒弃那种单纯用“升学率”来衡量教学质量的评价机制,矢志不渝,一抓到底,那么,“生源争夺战”总有一天会偃旗息鼓。(作者:沈仰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