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山西省实验中学高三年级第二次阶段性测试历史高考模拟题
第I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
改革或变法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之一。回答1—2题。
1.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根本动力是 ( )
A.周王室的衰微 B.诸侯称霸天下的欲望
C.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D.阶级斗争十分尖锐
2.五代以来君主七朝八姓,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北宋以后的百余年间,未发生类似的
现象。一般认为,北宋统治体制的变革是重要原因。下列各项中能反映其体制变革的一
项是 ( )
A.采用文官取代武将任地方长官 B.从中央到地方实行财政军分权
C.降低将帅之地位疏远将兵关系 D.削弱相权另设枢密院管理军事
3.在中国古代,民族融合的主要历史作用是促进了 ( )
A.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B.游牧民族农业化
C.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D.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和巩固
人口现象都是直接由经济、社会发展决定的,人口状况对经济、社会发展能起积极作用或消极作用。回答4—5题。
4.秦朝、唐末、元朝时我国古代居民迁称的共同特点是 ( )
A.大批北方农民迁居江南 B.西部和北部少数民族内迁
C.南部沿海居民迁往南洋 D.中原人民迁往西北边疆地区
5.据史书记载,我国古代人口从汉代以来大体在五六千万左右,清康熙末年只有两三千万,
乾隆五十九年激增至三亿多。导致人口激增的主要原因是 ( )
A.清朝管辖的疆域扩大,拓展了人口来源
B.农耕面积大量增加,粮食总增加
C.地丁银制在全国执行,隐瞒人口现象减轻
D.多民族国家得地巩固,人口繁衍快
6.唐初实行租庸调制和中期实行两税法的相同实质是 ( )
A.增加政府财政收入的手段 B.缓和阶级矛盾的措施
C.对农民剥削程度的降低 D.对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7.甲午战争后中国人民的爱国救亡运动有了新的变化。引起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①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②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③中国无产阶级队伍
的强大 ④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8.下表所示的是1902~1930年间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的各类资本统计表,此表说明20世纪
之后 (单位:百万美元) ( )
年份 资本总额 企业财产 房地产 借款
1902年 812.7 478.3 50.0 284.4
1914年 1171.1 1000.3 134.3 576.0
1930年 3314.7 1977.1 440.4 897.2
①列强侵华的主要手段之一是资本输出 ②列强对华的商品输出占居主导地位
③中国民族工业既获得资本保障,也面临外来列强竞争 ④列强在华政治势力日趋增强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④ D.①③④
近代化是指工业化和与工业化相伴随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化,即从传统的农业文明转化为现代工业文明,从农业宗法社会转化为工业法制社会。据此回答9—10题。
9.下列有关中国近代化的叙述,正确的是①从轻工业开始,而后发展至重工业 ②受到国内
封建保守势力的顽强抵抗 ③缺乏必要的资本原始积累 ④领导权始终掌握在资产阶级手中 ( )
A.①②③④ B.②③ C.①②③ D.②③④
10.史学界把维新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都称为近代化运动,因为它们都要求( )
A.彻底废除旧制度 B.民主和科学
C.实行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D.民主和共和
11.下列关于旧民主主义革命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 )
A.革命的性质和根本任务始终没有变
B.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程中的两个阶段
C.两者的指导思想与革命任务断承与发展
D.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与领导阶级不同
12.中华人民共和成立后,在外交领域里对国际社会的重大影响是 ( )
①提出“和平共处”的“五项原则” ②提出“求同存异”的外交方针
③提出划分“三个世界”的理论 ④提出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议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重视经济工作,是我党的一贯方针。根据相关知识,回答13—16题。
13.革命战争年代,我党实行过的经济措施不包括 ( )
A.兴办根据地的军需工业和民用工业 B.30年代中期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C.开展大生产运动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D.确定土改总路线积极发展农业生产
14.解放后人民政府掌握了国家经济命脉,这主要表现在 ( )
A.全国物价得到稳定 B.土地改革胜利完成
C.建立了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 D.全国财政经济由中央统一管理
15.建国初期对私人工商业的合理调整与后来实行的社会主义改造之间的共同点是( )
A.都触及了所有制形式问题 B.都是为了发展国家经济
C.都属于民主革命范畴 D.都属于社会主义革命范畴
16.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战略决
策。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 ( )
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 ②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需要 ③社会主义社
会的主要矛盾决定的④我国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决定的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统一战线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法宝。据此回答17—18题。
17.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作为统一战线的组织并发挥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作用开始于
( )
A.1949年 B.1954年秋 C.1956年底 D.1978年底
18.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的根本依据是 ( )
A.民主党派帮助过共产党 B.民主党派已变成代表一部分劳动者的政党
C.共产党信任民主党派 D.共产党需要民主党派
19.马克思、恩格斯说:“美洲和东印度航路的发现扩大了交往,从而使工场手工业和整个
生产发展有了巨大的高涨。”以下叙述中对上述一段话理解正确的是 ( )
①新航路的开辟扩大了市场的需求 ②市场需求的扩大刺激了生产方式的转变
③世界市场的形成产生了工场手工业 ④新航路的开辟有利于打破生产的封建束缚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④
20.17—18世纪,先后出现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三次早期资产
阶级革命。这三次革命的共同之处是 ( )
A.都体现了封建制度必然过渡到资本主义制度的规律
B.革命武装都打败了王党军队
C.都处死了国王
D.都建立了资本主义政治制度
21.历英国曾先后荷兰、法国、美国发生战争,这些战争的共同点是 ( )
A.争取殖民地、势力范围 B.英国联合荷兰、法国、美国作战
C.均以英国胜利告终 D.英国为维护自身资本主义发展的优势
22.17世纪中期英国政府颁布《航海条例》:而中国政府却多次颁布禁海令,造成这种不同
政策的最主要原因是 ( )
A.占统治地位的社会制度 B.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因素
C.对国外市场的依赖程度 D.所面临的国际环境
23.19世纪中期,俄国的扩张以抢占土地为主,而英国以抢占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为主。导
致其不同特点的根本原因是 ( )
A.俄国具有军国主义传统,而英国具有民主传统
B.两国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程度不同
C.两国政治体制不同
D.英国版图大,而俄国版图小
德日的殖民扩张政策与封建残余有重大关系。回答24—25题。
24.德意志统一后工业化进程加快,到20世纪成为欧洲首强,但德国侵略性也随之膨胀,
成为世界大战策源地,这主要是因为 ( )
A.德国成为新兴强国,改变了欧洲的政治格局
B.统一后的德国继承普鲁士的军国主义传统
C.德意志统一是在普鲁士领导下通过战争解决的
D.德国必须用武力抢夺殖民地
25.明治维新后,日本发展成为亚洲第一个工业化国家,同时走上军国主义道路,对外扩张
侵略。这是因为 ( )
A.国家保护并优先发展军事工业
B.制度了外向型的经济发展战略
C.建立了带有封建性和军事性的政治体制
D.政府把大量国营企业优惠或无偿转让给享有特权的资本家
26.“资产阶级在它不到100年的阶级统治中创造的生产力,比过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
力还要大,”马克思的这一论断揭示了资产阶级 ( )
A.增经是生产发展的动力 B.永远是人类财富的化身
C.始终是社会进步的代表 D.将来是世界经济的霸主
殖民体系的兴衰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发展,是世界近现代历史的重要内容。结合有关史实,回答27—28题。
27.新航路开辟后,早期殖民活动出现。以下各项,正确说明了殖民活动对于资本主义发展
起了促进作用的是 ( )
①推动了西方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 ②加速了西欧封建主阶级的衰落情况
③造成了商路和贸易中心的变化 ④为手工工场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8.工业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其主要表现是 ( )
①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 ②将先进的生产方式传播到世界各地
③冲击了旧思想和旧制度 ④使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成为西方的附庸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两次工业革命各有特点。据此回答29—31题。
29.1815年的伦敦博览会是英国展出工业成果的盛会。陈列的展品中包括 ( )
A.铁路设备、柴油内燃机 B.电灯泡、蒸汽织布机
C.蒸汽锤、铁路设备 D.电话机、水力纺纱机
30.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相比,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是 ( )
①主要表现在基础工业和重工业领域 ②科技含量大为提高
③推动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 ④确立了资本主义在世界的统治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1.与欧美相比,日本工业革命的不同之处在于 ( )
①由国家主导进行 ②两次工业革命交叉完成
③国营企业比例不断增大 ④基本消除了生产关系中的封建因素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32.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后,英、法、美和德、俄、日政治体制形成不同特点的主要原因是( )
A.前者商品经济发达,后者商品经济不发达
B.前者通过革命,后者是通过改革走上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的
C.前者建立的是资产阶级共和政体,后者是资产阶级立宪政体
D.前者通过人民直接选举成员,后者是帝王任命
第Ⅱ卷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3、34题各7分,35题6分,共20分)
3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新中国诞生时,旧中国遗留下来不多的工业70%集中于全国面积不到12%的东部沿海狭长地带,内地和西部地区几乎没有像样的工业。“一五”期间,苏联援建的156项大型项目中80%在内地,694项重点工程有472项在中、西部,占68%。
材料2 1965年中央明确提出:“第三个五年计划必须立足于战争,从准备大打、早打出发,把国防建设放在第一位,加快三线建设、逐步改变工业布局。”形成了一个持续长达三年多的三线建设和工业大内迁时期,此期间国家投资2000多亿元,兴建2000多个大中型骨干企业,建成30多个新兴工业城市,大部分集中在内地和西部。
材料3 进入80年代后,邓小平提出,发展我国区域经济新战略;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带动其他人、其他地区富起来。90年代,邓小平又提出:沿海地区要利用有利条件较快地先发展起来,内地要顾全这个大局。反过来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又要帮助内地发展,沿海也要顾全这个大局
——《 中国当代史研究》2001年第3期
请回答:
根据材料指出50~70年代我国工业布局变化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概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新变化并简要评述其意义。
34.阅读下列材料:
美国这个新兴的工业国家,充分抓住英、法等国过早地偏离工业经济发展为主的道路,走向资本输出为主的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形成本国积累资金和大量吸收国外资金,高速发展工业生产,壮大工业经济实力的发展路子,取得了巨大的成效。如1860年到1890年的30年时间内,美国工业生产就增长了6倍。1890年,美国工业产值达94.98亿美元,英国为42.63亿美元,德国为33.57亿美元,法国只有29亿美元。资本输入的债务国——美国的工业产值,比资本输出国的英、法两国工业产值的总和71.63亿美元还多23.35亿美元,这为美国进入20世纪以后,能由债务国变成债权国,成为国际金融资本的集中国,成为世界经济的重心,打下了工业经济深厚的基础。
——摘自《大循环》
回答:
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回答19世纪晚期,英美两国在发展经济道路上的不同之处?产生了什么后果?对此有什么启示?
3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06年8月,一位英国人在一封信中说道:“我以为东方必将发生一场变革。日本的胜利似乎已对整个东方产生非常明显的影响,……此外,俄国革命也在这里产生了极为惊人的影响。俄国的事件已引起人们极大的关注,一种新的精神似乎已开始支配人民。他们厌恶统治者,并以俄国为例,开始认为有可能得到另一种较好的政体。看来东方正在从睡梦中觉醒。在中国爆发了一场的排外运动,这是一种“中国人的中国”的思想趋势。在波斯,由于邻近俄国,这种觉醒看来像是采取了民主改革运动的形式。在埃及和北非觉醒突出地表现为狂热行为的明显增加以及泛伊斯兰运动的扩大。这些*症状的同时出现太惊人了,不能完全归因于巧合。谁知道呢?或许东方确实正从其长久的睡眠中觉醒。……”
——E•G•布朗(1905—1909年的波斯革命)
材料二:“亚洲的一个小王国(日本)对欧洲一个强大国家的这一胜利是近代的一个转折点。这一事件给整个殖民地世界以巨大希望和极大的刺激。……”使各地被压迫民族激动不已……
——摘自(全球通史)
回答:
(1)材料一中的“日本的胜利”、俄国革命、中国的“排外运动”、波斯的“民主改革”分
别指什么事件?
(2)材料一对东方的预见是否正确?对“东方觉醒”的原因分析是否全面?为什么?
(3)材料一、二相同之处是什么?你对此有何认识和评价?
三、问题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6题10分,37、38题各11分,共32分)
36.从17世纪到19世纪,中英两国政治发展有了较大的差异。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18世纪前期,两国政权机构有什么变化?这些变化反映了各自的什么政治特点?并说
明差异的原因。
(2)19世纪中期,中国政权机构、英国议会发生了什么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3)简要评价上述变化的趋势,并指出影响政权机构变革的根本原因。
37.分别说明19世纪前期、中期、后期法国与德意志的矛盾,分析各时期矛盾产生的原因
及其影响。
38.中华民族有着维护中国统一的光荣历史传统,这是中国千百年来历经磨难而保持统一的
强大力量;国家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回答下列问题:
(1)中国古代,结束长期分裂实现大统一的朝代有哪几个?
(2)以其中一个朝代为例,概要说明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3)国家统一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什么积极影响?
(4)台湾现行的中学历史和社会课本在叙述台湾历史时,从“史前时代”一下跳到明朝,
故意割裂祖国大陆与台湾的联系,这是为什么?请你补上其中的重要史实。
高三历史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C D D A C D C C B C C A B C B D
题号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答案 C B B D D B B B C A C D C A A B
二、材料解析题
33.(1)特点,从沿海向内地迁移。(2)原因:中国工业布局不平衡,出于战备考虑。
(3)新变化,从内地向沿海迁移;西部开发。
(4)意义:利于开放,发挥沿海优势;实现经济区域平衡发展,扩大内需,实现可持续发展,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说明:评述可自由发挥,只要言之成理,均可给分,但不能超出本小问满分)
34.不同:英法走资本输出为主的道路;美国则走高速度发展工业的道路。
结果:英国经济发展缓慢下来,美国工业生产跃居世界首位。
启示:大量积累和吸收资金,大力发展工业生产。
35.(1)日俄战争日本取胜;俄国1905革命;中国义和团运动;伊朗资产阶级革命。
(2)正确。不全面。因为亚洲的觉醒主要是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加强和亚洲各国人民斗争水平提高所导致的,材料一过分强调了外因的影响。
(3)都认为日俄战争日本的胜利促进了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这一观点是错误的。因为日对俄战争本身是一次帝国主义战争,又是对中国的侵略战争,日本的胜利实际上是被日本侵略的各国人民的灾难。
三、问答题
36.答(1)变化:中国清政府设立军机处;英国内阁制开始形成。特点:中国封建君主专制空前加强;英国君主立宪制逐渐发展。原因: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封建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英国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资产阶级革命胜利。
(2)变化:1861年设立总理衙门,这是中国中央政府半殖民地化的开始,也是中国中央政府机构近代化的开端;英国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更多的政治权利,资产阶级民主政治进一步发展。
原因: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中国,加强对清政府的控制,清政府被迫开放;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增强。
(3)中国专制主义强化,封建国家走向衰落,半殖民地化加深,落后于世界发展的潮流;英国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得到迅速发展,代表了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决定国家政治制度的变革、调整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经济基础的变化。
37.19世纪前期:德意志参与组织反法联军和反法同明,拿破仑一度征服了德意志地区。原因:欧洲封建君主势力为维护秩序干涉法国革命,欧洲列强争夺欧洲霸权。
影响:拿破仑战争把法国*的精神传播到德意志地区,同时也促进了德意志民族意识的觉醒。
19世纪中期:拿破仑三世阻挠德意志的统一,普法战争中法国战败,被迫割地赔款。原因:法国为了争夺欧洲霸权与德意志完成国家统一之间的矛盾。影响:德意志统一改变了欧洲国际关系的格局,加剧了资本主义国家间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形成了德法之间的矛盾。
19世纪后期:法德矛盾成为帝国主义矛盾的中心环节之一。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帝国主义国家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法国力图复仇,重建欧洲大陆霸主地位,德国要遏制法国东山再起。影响:影响了帝国主义两大军事集团形成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38.(1)秦朝、西晋、隋朝、元朝。(2)以元朝为例:①统一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社会经济的发展又为统一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五代十国、辽、宋、夏、金时期,南方经济进一步发展,南北经济差距缩小,为统一奠定了基础。②民心所向。经受五代|国、辽、宋、夏、金长期战乱痛苦的广大人民,希望结束分裂对峙,实现统一。③民族融合的推动。由于经济文化交流的展开,契丹、女真、党项、蒙古等民族封建化程度提高,为统一奠定了社会基础。④统一核心力量的形成。蒙古族崛起,凭借其强大的军事力量发动大规模的扩张战争,并最终完成了全国统一。(如以其他几个统一王朝为例,只要说明正确即可给分。)
(3)①有利于形成统一的国内市场,促进各地区经济文化交流和生产力的发展。②有利于加强中原和边疆地区的联系,进一步促进少数民族的封建化和民族融合的发展。③有利于形成安定的社会秩序,促进科学、教育、文化的发展。④有利于拓展疆域和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4)有意割裂历史、歪曲历史、向青少年灌输“*”意识,为“*”服务。三国时,孙权派卫温万人船队到夷洲,加强了夷洲和内地的联系;隋朝时,隋炀帝三次派人去琉求:元朝时设立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洲琉求(注:在不同时期,该地名称用字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