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出现代文阅读题中的陷阱

浏览 8

高考语文《考试说明》现代文阅读部分要求能阅读一般社会科学类和自然科学类文章。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这两类文章在高考试卷第I卷中始终以4个选择题12分的分值在高考中占较大的比重。综观近十年来的现代文阅读试题,每道题目的选项中都有不少于一个的陷阱。因此,考生必须具有识别试题中陷阱的能力,以免掉入命题人设置的陷阱。本文以近三年的高考试题为例来分析这类题设置陷阱的常见“伎俩”。
  陷阱一:无中生有

  选项中出现原文没有提供的信息。这类选项往往是将原文中提供的信息和原文中没有提供的信息糅合成一个选项,或者是在表述上同原文对应语段基本相同,只是将关键语句作出改动,从而使选项与原文在表意上大相径庭形成陷阱。

  我们看看2002年高考全国卷选文第二段:

  ……澳大利亚的沙尘乘着南半球的西风掠过塔斯曼海,使新西兰火山岛上的土壤更为肥沃,因而被称作“澳大利亚出口的珍贵产品”。从非洲内陆吹向地中海的强风帮助古罗马人使用帆船从埃及运回小麦,但也将撒哈拉大沙漠的沙尘带到意大利、西班牙和法国。……

  第10题题干为“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其中选项A为:“沙尘暴曾给新西兰、意大利、法国等国家带来好处,因而必将被人类所利用。”来源:www.examda.com

  该段主要讲沙尘暴的作用。从节选部分来看,原文只讲了给新西兰带来好处,并没有讲给意大利、法国带来好处,由此可知A项中说给“意大利、法国等国家带来好处”属无中生有。

  又如2001年高考全国卷选文最后一段:

  然而,武威铜马足下确有一鸟,其象征之意为人所关注。一提到马,人们很快想到奔腾如飞,而飞燕的速度同样也是无庸置疑的。历朝多有以燕喻良马之诗文……。在古代,武威铜马足下的飞燕无疑是用来比喻良马之神速,这种造型让人一看便知其意,所以铜马应直截了当取名为“紫燕骝”或“飞燕骝”,此名恰合古意,最为雅致贴切。

  第19题题干为“对原文最后一段中有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其中选项A为:“从古到今的诗文中,有许多用燕子比喻良马奔腾如飞的例子。”选项C为:“铜奔马足下有一鸟,文中透露出这种造型的用意表明奔马速度快于飞燕。”

  选文第三句说从历朝诗文看有许多用燕子比喻良马的例子,A项中“奔腾如飞”属无中生有。选文最后一句说明铜奔马足下的飞燕是用来比喻良马的神速,C项中“快于飞燕”属无中生有。

  陷阱二:张冠李戴

  原文中用于指甲事物、甲现象的叙述在选项中用于指乙事物、乙现象,从而形成陷阱。

  请看2002年高考全国卷选文第三段:

  风是地球上空的传送带,它将大陆的沙尘吹向海洋,又将海洋的水汽吹向大陆。沙尘和水汽相遇,便能结合为云,最终化作降水。可见,沙尘不仅在土壤的分布和补充上扮演着重要角色,而且在全球的水循环上也扮演着重要角色。可以说,沙尘也是决定全球生态平衡的因子。

  第8题题干为“下列对‘沙尘也是决定全球生态平衡的因子’这句话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其中选项B为:“沙尘逐渐积聚形成沙尘暴,在全球范围内起了保持生态平衡的作用。”

  从选文来看该段是讲沙尘在土壤和水循环方面的积极作用,是决定全球生态平衡的因素之一。而第8题的B项却将这种作用说成是沙尘暴的作用,显然犯了张冠李戴的毛病。此选项的另一错误是文中并没有说沙尘暴是由沙尘逐渐积聚形成的,犯了无中生有的毛病。

  又如,2000年春季高考卷选文第三段:

  ……使这个“组装”细胞在试管里经历受精卵那样的分裂、发育而形成胚胎的过程。然后,将胚胎巧妙地植入另一只母羊的子宫里。经过一段时间后,这只“护理”体外形成胚胎的母羊产下了小绵羊“多利”。“多利”不是由母羊的卵细胞和公羊的精细胞受精的产物,而是“换核卵”一步步发展的结果。

  第18题题干为“下列对第三自然段有关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其中B项为:“‘多利’仍然是用母羊‘护理’方法而生下的小绵羊,因而还不算真正意义上的克隆。”

  从节选部分来看“多利”的胚胎是“护理”体外形成的,即在试管里形成胚胎,而非“护理”体内。而B项认为“多利”是由母羊“护理”体内形成胚胎而生下的,犯了张冠李戴的毛病。

  陷阱三:故意扩大

  即夸大某种作用、程度或扩大答案的范围。选项往往将原句的一些限制、修饰语去掉从而夸大这种作用、程度或答案的范围形成陷阱。

  如2001年高考全国卷选文第三段倒数第三句为:

  两汉之间神话颇多,汉代画像石中常有人骑神兽、驾神龙升天的景象,亦有骑马的形象,但神兽归神兽,马归马,在这些图案中各有其形。

  第20题题干为“根据原文所给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其中选项C为:“在汉代画像石中,凡是有人骑马形象的图案,就不属于神话故事。”

  从选文来看汉代画像石的图案中有人骑神兽的形象,也有人骑马的形象,虽然神兽归神兽,马归马,两者各有其形,不相混淆,但作者并没有说神兽和马分别出现在两种不同的图案中,更没有说凡是有人骑马形象的图案中,就没有神兽、神龙的形象,就不属于神话的故事。由此可见C项的推断超出了原文所给信息的范围,所得出的全称判断是错的。来源:www.examda.com

  陷阱四:以偏概全

  原文涉及的要素是多方面的,而选项却只择其中的一个方面或几个方面,所概说的非全部要素,从而形成陷阱。

  我们看看2001年春季高考卷选文第二段:

  绿色和平组织已经构想出一种环保型样车SMILE(“体积小、智能化、重量轻、效率高”四个英文单词的缩写)。该组织希望这一概念能流行起来。这种汽车主要靠高于正常压力的增压器增加汽缸的动力或使混合燃料注入汽缸。一些专家说,这是使小型发动机充分发挥性能和提高燃料效率的好办法。

  第20题题干为“根据本文的内容,以下分析正确的一项是”,其中选项C为:“降低汽车燃料消耗的惟一办法是使用混合燃料。”

  选文第三、四句说提高燃料效率的好办法有两个:一个是增加汽缸的动力,一个是使混合燃料注入汽缸。C项将办法说成只有一个,显然犯了以偏概全的毛病。

  陷阱五:颠倒关系

  原文中事物间的关系是特定的,而选项却将这种关系颠倒。如将原因与结果、条件与结果、大与小、多与少的关系颠倒,不同时间或地点出现的事物的时间、地点混淆,从而形成陷阱。

  如2000年高考全国卷选文一、二段:

  几个月前,来自一些地方的研究人员演示了使光以每秒17米的缓慢速度通过一堆冰冷的钠原子的过程。但是把原子冷却到接近绝对零度是非常困难的,要使以慢光为基础的应用能够变为现实,需要采用简单一些的方法。

  得克萨斯州农业机械大学的韦尔奇博士意识到,在冰冷的钠原子中使光速降低的基本原理在热的钠原子中也同样适用。用热的铷原子做实验要简单得多……

  第20题题干为“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其中选项A为:“利用钠原子降低光速的代价要小于利用铷气。”

  第一段指出,科学家利用冰冷的钠原子降低光速,但是要把原子(也包括钠原子)冷却到接近绝对零度是非常困难的。第二段说,用热的铷原子来降低光速则要简单得多。由此可见,利用钠原子降低光速的代价应该大于利用铷气。显然A项将两者的关系颠倒过来了。

  陷阱六:“将然”当“已然”、“必然”

  将原文没有发生的事情当作已经发生的,将原文可能出现的情况当作必然出现的情况来设置形成陷阱。

  2000年高考全国卷选文第六段最后一句:

  他们已在考虑运用这个原理制造一个廉价、高效的紫外线源,由于紫外线波长短,因此可以用来读取刻录在光盘等媒介上的形状更小、排列更紧密的数据。

  第18题题干为“下列不属于韦尔奇所做实验的内容的一项是”,其中选项D为:“制造廉价、高效的紫外线源,来读取光盘上的数据。”

  对照原文可知D项是韦尔奇小组正在考虑进行的工作,是韦尔奇“将做”实验的内容,而不是他“所做”实验的内容。把“将然”当成“已然”,因而当归为“不属于韦尔奇所做实验的内容的一项”。

  以上是现代文阅读题中陷阱的常见类型。做这类题时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整体把握原文内容;其次找到题目在原文所对应的信息点(语段、语句),对关键语句要字斟句酌,看题目中选项的说法与原文相比在表达上是否有差异;最后在综合判断的基础上选出正确答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