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2002年陕西汉中高考文科状元
毕业学校:核工业四○五厂子弟学校
高考分数:总分633分,语文141分,数学126分,英语121分,综合245分
现在就读学校:中国人民大学
张赟的故事
当同龄的孩子咿咿呀呀说不清楚话的时候,张赟已经神气活现地给小伙伴们讲起了《西游记》;当别的孩子还在听大灰狼和小白兔的故事时,她已经能摇头晃脑地背诵王维的《山居秋暝》。人们常将张赟这种出众的语言能力称为天赋,她却不以为然,她认为自己之所以能够做到完全是出于喜爱,而随着年龄的增长,自发的喜爱又转换为对知识更深层次的有意识追求。
小时候,对书籍的痴迷使她错过了与伙伴做游戏的机会,却养成了爱读书的习惯,在她稚嫩的眼睛里,书籍所展示的天地远比现实中的游戏更有吸引力。有所失,必有所得,小学二年级,她就读完了《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王尔德童话》等,这些五彩斑斓的童话,为她打开一扇窗,透过这扇窗,她看到一个更加精彩的世界。
然后她开始如痴如醉地读古今中外名著,书籍使她拓宽了视野,陶冶了情操,同时也培养了她观察与表达的能力。书籍是她的朋友,教会她很多宝贵的东西,为她筑造起通向成功的阶梯。顺利的时候,书籍提醒她什么是困难;失落的时候,书籍告诉她什么是勇敢。她喜欢乔治·桑,这个法国第一个穿裤子的女人,每当她在困难面前想要退缩的时候,乔治·桑的话就会在她耳边响起:“你之所以看别人高大,因为你跪着,站起来吧!”
状元支招
【重视课堂·注意积累·夯实基础】
经过高考,我有个深切的体会,那就是:高三复习时一定不能放松基础知识,而获得扎实的基础知识,单靠突击是不行的。有些同学因为感觉自己语文基础好就在上课的时候不听讲,我曾经有过一段时间走过这样的弯路,所幸的是很快就发现这是一条歧途。上课时老师在上面讲课,你想自己干事是干不好的,注意力不会集中。另外老师的讲课其实是很有价值的,因此我绝对不会因为自己语文好就在语文课上做数学题、历史题、地理题……我相信老师的经验。他在课堂上向学生传授的是他长期积累的知识精华,如果不专心听讲,错过了老师的精彩讲解,那是非常可惜的事情。
语文学习要求平时多积累,我的办法是经常整理基础知识,梳理知识点,构架知识板块,逐渐在心中形成大语文的整体概念,将所学的各个知识点组合起来,培养自己的语感。刚上高三的时候,初做模拟题,科技文读不懂,文言文不会做,写作文要写好久。但是随着复习的深入,所掌握的知识越来越成系统,字词句段篇章的困难一步步化解,阅读变得轻松起来,而阅读能力的提高对作文能力的提高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阅读能够开拓眼界,启发一些新的观点,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帮助把问题想得更深、更广。这样一来,慢慢地再作模拟题,感觉与从前大不一样,题目变得越来越简单,出错的频率越来越少。我欣喜地看到自己每天都有收获,都有进步,心中的快乐也越来越多。
【吃透文言文:课本打基础,课外多涉猎】
文言文的学习重点还是在课本。课本必须仔细读,经过多次认真的精读,尽量熟悉每一个词、每一个句子的用法,把特殊的句法,像使动用法、意动用法、被动用法等都落实到课本上。高中课本中的文言文我几乎每一篇都下功夫去精读,每册课本一般都有两个文言文单元,每个单元肯定有一至两篇文章是这个单元的重点,对这一两篇重点文章,我会下大力气去把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每一个句子的用法弄得清清楚楚。只有对这些基础知识了然于心,才能在阅读的过程中真正地做到活学活用。
课外,我主要把精力集中到介绍人物的文章上,《史记》《资治通鉴》等是我经常翻越的古籍,把阅读文言文变成一种习惯,可以锻炼自己对文言文的正确感觉。在阅读《史记》的时候,我觉得比较简单而且有趣,因此就读得多一些。但是像《资治通鉴》对于我来说有难度,我就选择其中的一段,认真研读,直到弄懂。哪怕是在高三的时候我仍然坚持课外文言文阅读,由于有了平时的积累,在高考做文言文题目的时候就能比较轻松自如。
【把握科技文:随时跟进现代科技常识】
在阅读文言文的时候,有的字词句可能会看不懂,而现代文阅读在字词上的困难相对文言文要少得多,但是还是有许多的同学不能理解文章的含义,正确回答问题。我觉得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在于:做题前没有相关的背景知识,道理没有想通,虽然表面上文字没有困难,字认得、词学过,但是句子背后的意思却参不透。比如,涉及转基因工程的文章,这一类科技文往往采用一种模棱两可的句法提问,问题都采用文章中的原话,如果没有真正弄懂什么是转基因工程,当然就无法作出正确回答。
因此,对于现代文的阅读,尤其是科技文章的阅读,在平常的复习中,我会注意相关背景知识的积累,以便在考试中能够从容应对涉及某些专业知识的科技文章。我研究过历年来的高考阅读文章,发现高考设题往往非常的巧妙,提问的角度很怪,因此在回答问题的时候,要注意设题的角度,才能找准答题的方向。在阅读科技文时,千万不要浮躁,一定要沉下心来审题,把每一个句子弄懂,然后搞清楚整个文章的逻辑联系,这样理解整个文章才能水到渠成。
专家点睛
程振群
北大附中语文高级教师,学科带头人,市级教研员。北大附中语文教研室主任。
【读懂文章五步法】
阅读能力是语文能力的一种,可以说是其中的窗口和支柱。阅读能力又是一
种智力技能。它要求能准确而迅速地从书面材料中获取有效的信息。同时阅读能力又是一个多侧面、多层次的复杂系统,所以现代文阅读测试有较强的综合性。步入高三后,时间十分紧张,如何能快速、有效地阅读,尽快提高阅读水平,是考生普遍关心的问题。我认为要想快速而有效地阅读,准确地筛选信息的关键是吃透原文,即真正读懂原文。读懂原文是阅读最基本、最简便、最笨、又最聪明的方法,也是提高阅读成绩的关键。因此,阅读时一定要注意统观全文,把握整体。这里我向大家介绍简便易行的阅读五步法:
第一,粗知文章内容、把握主体。先用两三分钟的时间进行快速阅读,对文章的体裁、主要内容等进行粗略的扫描,做到粗知文章主要内容,把握文章主体。
第二,概括自然段意思,分析作用。概括每自然段的意思,对了解全文内容,读懂全文至关重要。概括每段意思时,第一要抓住本段的主要内容;第二概括的语言要精炼;第三要明确这一段对全文的作用。
第三,分析文章结构,合并相关内容,划分段落层次。在弄清全文哪些是主体材料,哪些是支撑材料,哪些段落是过渡材料的基础上,总观全文,分析全文结构特点,合并相关段落,划分段落层次。这样才能理清文章的脉胳,分清文章的主次。
第四,分析主体,概括中心。主体材料不等于中心,主体材料有的是作者要表达的观点方法,有的则是一个中心话题,因而对中心话题这类材料还要加以分析综合,分析句与句间的关系,找出表示文章主旨的句子,或对关键性句子进行分析、压缩、概括,最后提炼中心。文章的中心是全文的灵魂,抓住灵魂,又弄清了全文的框架脉胳,才能真正读懂全文。
第五,分析特色,抓住妙处。每个作者的经历不同,对同一问题思考的角度就不同,写文章所用的写作方法更不会相同。不同的文章自然各有各特色。因而抓住文章的写作特色,对全面理解文章内容很有帮助。
以上为阅读整体把握五步法,读懂了文章,才能为筛选、提取有效信息打好基础,才能根据题意要求做好题、做准题。
【文言文设题在静悄悄地变】
从2002年开始文言文阅读有了些变化,句子的翻译改为主观题,而其他五题基本没有太大变化。因而平时就要注意一字一句地认真阅读,真正读懂,才能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分析文言文历年高考题,可以发现一些规律:
第一,选文都是比较浅易的史传文,基本能读懂,至少能读懂80%,过去选文选自一本典籍,而且以记叙为主,从2003年开始选文出自两本典籍,一叙一议,富于变化;过去人物形象始终一贯,如今选文中人物形象更加丰富,文言文增加了议论,加大了阅读的难度。
第二,文章第六题都是翻译,这道题马虎不得,是真正检查文言文阅读的基本功,必须一字一词一句,用直译法去翻译,要做到“信”:紧扣原文意思,不得有偏差;“达”:译文要通顺,不要疙疙瘩瘩;“雅”:要注意语法修辞,使文句优美流畅。
第三,其余五题均采用标准化样式,四选一。顺序为考查:实词、虚词、文句、对全文理解分析、对人物评价。
要想做好文言文阅读,只有在平时多下工夫,高三复习时,不要急急忙忙先做课外题,而应先复习好课本,把一至六册的文言文有计划地一课课翻译一遍,不会的地方弄懂,跟着老师把文言文有关知识复习好,再去做课外题,这样通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就能提高成绩了。张赟同学所介绍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应该说是把课内与课外非常完美地结合起来,她在高考中答题漂亮当然不出意外。
【高考诗歌鉴赏题型分析】
诗歌鉴赏在高考中占有不小的比重,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高考诗歌鉴赏题的规律:
第一,题型特点。2002年前均采用选择题,而且是单项逆选题。2002年开始则由考生对提供的作品自己作出鉴赏和评价。
第二,选材集中典型。选择的诗歌一般为短小的较浅显的古代诗、词、曲。唐诗、宋诗、元曲都曾在高考中出现过,而唐诗选得更多。从1999年开始选材出现了新诗。
第三,考查趋于综合,阅读要求提高。考查的角度从作品字句的理解分析、鉴赏,提高到对作品内容与形式的总体评价,而且由一首诗的内容、形式、表达技巧到与几首诗的比较综合,考查的角度从微观的分析理解到微观与宏观结合的综合性评价。由考一题到为两题,由古诗扩展到现代诗。从2002年开始,由标准化试题过渡到由考生对提供的作品从形象、语言、表达三个方面进行鉴赏。有时要求全面鉴赏;有时也可以就某方面作出要求;有时还要求结合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作出鉴赏和评价。
第四,分值比重加大。由1994年的三分到9分,现在达到10分(包括名句默写)。
第五,鉴赏题涉及的知识与能力范围包括词语的选择与意境分析;词语含义的把握与技巧的分析评价;作品重要句子的分析、赏析;作品思想感情的分析;修辞格的辨析与诗的意境的分析;作品的表达方式的辨析;作品的风格特色评价;作品与写作技巧的分析评价;作品结构特色的分析评价,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