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空间]话题作文,亮出你自己

浏览 7

1999年、2000年连续两年的高考作文是话题作文。对这两年的作文题,人们众说纷纭,褒贬之声不断见诸报端。话题作文作为一种新的作文考试题型,在人们的争论中走进了人们的视野,步入了教学与训练的课堂。 正因为它是一种新生事物,好些人囿于传统的思维一时还转不过弯来,不去好好地研究它、学习它,甚至不去对学生进行很好的训练,而是采取观望的态度。但任何新生事物的出现在它出现的偶然性因素的背后总有其发生发展的必然性,话题作文的出现也有其必然性。下面围绕话题作文综合大家的不同观点,谈一些见解,介绍一些情况,或许可以回答这一问题,消除观望者的疑虑,坚定师生学习,训练好话题作文的信心。
  认识话题作文

  (一)话题作文的概念

  话题作文,是用一段揭示语启发思考、激发想象、限制范围的一种作文命题形式。如1999年高考作文题是有关"假如记忆可以移植"的话题;2000年高考作文题由四种各不相同的图形的分析,引出"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话题,要求围绕话题写一篇文章。话题作文的"话题"就是谈话的中心。话题作文就是要求考生根据试题所提供的话题情境和内容范围,写一篇或记叙文,或议论文,或说明文,或其它形式的文章。

  话题作文题一般由四部分组成:材料、简短提示语、由材料引出的"话题"、作文要求。材料起个由头的作用,或提供一个事实或讲一段小故事等,用意在于吸引考生注意力,将考生的思维引入材料所提供的境界。提示语的作用或是对材料作解释说明,或是补充介绍,帮助考生理解材料,扩展思维。"话题"是由材料引出的,是在材料基础上提炼出来的作文的中心议题。话题和材料的关系,既可能是话题范围仅仅是材料蕴含的意义中的一部分,也可能是话题范围远远超过材料所蕴含的意义。对话题的材料关系的分析把握是写好话题作文的关键一环(详见第四部分"写作要领")。作文要求则对作文提出一些具体的诸如文体、篇幅等的要求。

  当然,话题作文的题型也并非上述这么一种,实际的操作中以及人们的讨论中尚有一些不同的形式。比如有的没有简短提示语;有的没有具体材料,直接就是一段分析提示性的语言;有的只给出一段比较明了的材料而不是提出明确的话题,等等。

  正确认识和理解材料、提示语、话题之间的关系及各自的作用,是理解话题作文的关键,也是指导和写作话题作文的关键。材料、提示语的作用,一方面是为了引出话题;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一方面是减缓学生审题的难度,帮助学生理解话题、明确要求。往常的命题作文,考生往往在审题上就卡壳。为改变这种情况,话题作文通过出示材料、加注提示语来帮助学生理解题意,迅速进入构思状态。材料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作用,那就是对于一些材料贮备不足的考生来说,完全可以使用材料本身去完成作文。明白了材料及提示语的这种铺垫性、辅助性作用,也就明白了话题作文与命题作文及其它材料作文的区别,发现了话题作文的优点。

  笼统地讲,话题作文的话题就是指材料、提示语、话题三部分构成的作文题目的主干。这个意义上的话题的作用在于它的辅助性、引导性、激发性,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兴趣,唤起学生创作激情,促使学生展开联想、想象。从而构思成文。

  (二)话题作文的特点

  1.话题作文提供的话题一般是考生所熟悉的或应该知道的,对这一话题,学生能有所感触,能有话可说。

  2.所提供的材料是由头,材料引出划定的写作范围和思考对象,考生可以由材料出发,但又不机械地拘泥于材料,而是要走出材料来写。

  3.话题作文的内容不作较死的限制,要求比较宽松,显得比较宽泛,鼓励学生解放思想,拓开写作思路,走出就材料写材料的狭小空间,表达丰富多彩的内容。

  4.文体淡化更为彻底,在文体的选择上有了更大的自由度。学生可以根据内容选择自己最擅长的文体来写,避免了大家共写一种文体、单调专一,限制学生选择的现象。

  5.话题作文在表达方式的运用上较为灵活。文章的字数较以前放得更开,一般不少于800字。

  6.话题作文不限定文题,考生可以依据话题材料和自己的选材特点、文体特点自拟题目,展示自己文题的个性。

  (三)话题作文与其它材料作文的区别

  从形式上看,话题作文是材料作文的一种形式,但由于话题作文在内容、形式以及作文要求等方面的特殊性,决定了它与其它材料作文的明显区别。将话题作文与其它材料作文作一比较,更便于我们认识话题作文。

  话题作文与看图作文、缩写、改写、续写、扩写、读后感等材料作文的区别是显而易见的,这里不再赘述。

  狭义的材料作文如常见的事例类、寓言类、情境类材料作文与话题作文有较多的相似之处,但在具体的写作要求、写作思路等方面的区别是比较明显的。

  1.事例类材料作文

  这类作文,举出社会生活中存在的某种现象或发生的某个事例,要求考生对这种现象或这个事例发表自己的看法,展开讨论、评说。一般情况下,文体以议论文为主。

  事例类材料作文,要求考生按照常规议论文的行文要求,提炼观点,选择论据,展开论证。文章的论点要在提供的材料的基础上进行提炼,操作思路一般有以下几种:

  一是横向展开式,即要发挥联想,想到与此类似的情形,从众多的表现形式不同的类似事例中,找出其共性。以环保事例为例,由水污染引发人们得粗脖子病的现象,联想到臭氧层破坏,导致紫外线照射加强,引发人们患皮肤癌等,进而揭示环保问题的严重性。

  二是纵向深入式。即要从材料提供的现象出发,深挖细析,分析现象,寻找原因,透过现象看到问题的本质,增强主题的深刻性,展示思维的穿透力。以公共汽车上挤车吵架的现象为例,可以深入分析发生这种现象的原因,表层是互不相让,进一层是个人修养差,再进一层是公共道德差,再进一层则是国民的素质教育问题等。

  三是反问逆进式。即要从事例或现象的反面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像上面提到的环保问题、素质问题,可以在展开问题的基础上,将文章的着力点放在如何改变这种现象上立论,文章会更有气势。

  2.情境类材料作文

  材料一般提供一个情境,要求考生就此情境或展开想象,或将自己置身于情境之中,成为情境中人或事物的一员来完成作文。材料提供的情境一般是考生熟悉的、知道的,或经过想象可以和生活联系起来的。文体上多为记叙文。

  对这类作文,考生应考时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要认真地、仔细地研究情境、了解情境,熟悉情境。材料中给出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等都要仔细分析。在分析清楚上述情况的基础上,还要明确自己在情境中将承担何种角色,便于正确理解题意展开文章。

  二是要大胆想象,拓展思路。材料提供的情境往往是事件、故事、场景的开头或关键部分。要充分地展开故事,丰富故事内容,充实人物思想性格,形象化人物活动场面,必须借助想象。想象越丰富,故事越生动精彩。要注意的是想象要在材料的基础上展开,要合乎事物发展的逻辑,不能天马行空,随心所欲。

  三是要看清作文要求,按要求行事。作文要求往往是确定评分标准的重要依据,只有在符合要求的基础上发挥,才能赢得评判者的满意,才可能得到满意的分数。
  3.寓意类材料作文
  提供一则寓言或寄寓隐含某些哲理的寓意性材料,要求考生自选角度,联系实际,展开议论。

  这类材料作文乍一看给考生提供的发挥余地很大,实际上审题立意的难度较大,一旦审题出了问题则会全盘皆输。 写这类作文要注意下面的几个问题:

  一是要仔细地阅读材料,特别是一些古文类材料。要深刻领会材料的意思,然后根据材料的意思来立意。切忌草草阅读材料,满以为读懂了而匆忙下笔,以至于走题、跑题。

  二是要由材料向现实引申。材料所揭示的意蕴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就会使材料活起来,分析现实问题,就会扩展文章的容量,增强议论的针对性。

  三是要在分析论证的基础上揭示材料所透出的深刻哲理,以思辩的认识来认识材料,就会使文章立意深刻、独到,具有震撼力。

  话题作文答卷中出现的问题

  话题作文以其比较自由、开放的特点而受到考生的欢迎。话题作文与新概念作文相呼应,给学生作文营造了一种宽松的环境,给学生以较大的展示个性、表达情感的自由空间。正因为如此,有些考生没有仔细地去研究领会话题作文的特点与要求,以为话题作文就可以信马由缰、任意为文,出现了许多不该出现的问题。

  一是忽略了审题。话题作文的淡化审题是就以往寓意类材料作文,需要写作者耗费心思去揣摩内涵,挖掘寓意,提炼观点,往往一不留神就偏题跑题这种现象而言的。淡化审题并非不要审题,审题仍然重要。对于题目提供的材料与话题,考生要好好地分析背景材料、作文要求以及限制条件,进而确定文章的写作内容。否则,仍会出现偏题、跑题的问题。如1998年高考作文要求"举出实例,写一篇关于你自己心理承受力的文章"。显然,这个"实例"应该是"你"的或至少是包括"你"的心理承受力的。但具体的行文中,不少考生忽视了这一点。有的大谈如今中学生心理承受力如何如何,有的大举什么司马迁遭腐刑著《史记》、张海迪身残求学问、奥斯特洛夫斯基用生命谱写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材料可谓丰富,旁征博引,洋洋洒洒,惟独不谈自己。因此而失分,令人遗憾。再如某考试要求以"音乐"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要求只要与话题相关即符合题意。这里的"与话题相关",是指你写的文章要以这个话题为行文构思的轴心。尽管内容、形式有较大的自由度,但不能离开这个轴心而另起炉灶。正如放风筝,风筝不管飞多高,手中的线是不能放开的。有的考生误以为,只要将指定话题贴金似的在文中提上一两句即为扣住了话题。如有的考生自拟《家庭,一首美妙的交响曲》,大谈家庭生活,结果可想而知。

  二是疏忽了对立意的仔细推敲。有的考生认为文章要表达真情实感。这两年的作文教改也提倡学生写真实的自我、真实的生活,因此就疏忽了对文章思想倾向的把握,出现了一些不该出现的问题。"下岗问题"、"*问题"、"台湾问题"是近几年的热门问题,有些考生对这些问题认识模糊,不能全面地看问题,而是抓住一点发表偏激的观点。更有甚者由腐败现象而怀疑改革开放的政策和共产党的领导,等等。所有这些,反映了考生对话题作文开放自由特点的认识上的一个重大误区。真情固然可抒,但情也有消极与健康之分;真生活固然可写,但生活现象也有是非之分。试想如果不分青红皂白,不辨是非,那这个社会哪有正义?哪有秩序?如何能发展?尽管当今的中国社会政治清明,言论自由,话说错了不会追查什么政治问题,但作为一个即将步入高等学府的未来社会的拔尖人才来说,正确的是非观还是应该有的。

  备考话题作文

  2000年的高考作文明确提出了"基础等级"与"发展等级"的标准。作文的评分标准包括四方面的内容:深刻透彻,生动形象,富于文采,富于创新。

  深刻透彻主要是就立意方面而说的。要求考生能够透过事物的现象看到本质,不为表面现象所迷惑;能够从事物的本质揭示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浅尝辄止;能够从事物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预见发展的趋势和必然结果。

  生动形象主要是就表达方面而说的。要求考生能够熟练地运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等五种表达方式,熟练地进行细节描写、场面描写,能够刻画丰满的可感形象,进而创设优美深远的意境。

  富于文采主要是就语言方面而说的。要求文章词汇丰富,用词贴切、生动,句子灵活富于变化,能够熟练地恰当地采用修辞手法丰富句子表现力,写出一些耐人寻味的有一定意蕴的句子。

  富于创新是就文章总体而言的。这既是对文章的要求,更是对创新精神的一种倡导,是根植于考生思想中的创新精神在文章中的具体体现。文章要构思精巧,避免"三段论"、"四步曲"之类的"新八股"调子。运用材料要新鲜、活泼、富于时代感。对问题的认识、见解要深刻新颖,想象要大胆、独到,文章能显示作者的个性特点。

  根据这些要求,话题作文的备考就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十分重视基础等级。基础等级是构成写作成绩的基础,如果基础等级分得不到保证,发展等级则成为空中楼阁。近两年的新概念作文对作文训练带来了较大的冲击,我们应当在这种热浪面前进行冷思考,冷静地分析这种现象。真情也好,新概念也罢,它的根基还是应当建立在扎扎实实的基本功训练上。诸如对四大文体、五种表达方式等基本知识的掌握,基本功的训练还是必不可少的。

  二是不可忽视发展等级。在立足基础等级的前提下,要大胆探索,勇于创新。要围绕立意深刻新颖、材料新鲜活泼、语言生动而富于文采、文章富有创意有针对性地涉略有关知识,学习有关技巧,进行点点滴滴的训练积累。要勇于创新,写富有个性的文章;要敢于标新立异,不人云亦云。平时注意了发展训练,考试时就会水到渠成,而不刻意为之。

  三要注意思维能力的培养训练。观察、思考、表达是作文必经的三个阶段。思考是连接观察生活与表达成文的纽带。表达得如何,文章的效果怎样,最关键的在于思考对材料的加工与取舍。认识问题、思路问题、构思问题实际上都是思考的问题。平时要注意突破思维定势,不局限于已经形成的认识,不一味信奉现成的结论,多进行发散思维、求异思维、批判思维的训练。只有将思考这把利器磨锋利了,笔下才会言人所未言,拒绝类同,拒绝平庸。

  四要建立自己的材料根据地。话题作文不再对内容严加限制,看起来选材更容易了,但从另一个角度讲,正因为大家都觉得容易了,要写出不同于别人的东西就更难了。要不满足于习见的现象,不满足于习见的材料,则必须建立自己独特的材料根据地。平时要注意留心生活,博览群书,关注生活热点,积累鲜活的素材。同时要在某些方面作深入的研究,在面的基础上抓住一点作透彻的理解认识,以期从这一点能想到他人所未想。比如足球、电脑等,你情有独钟,就可多掌握这方面的材料,你研究得透彻了,作文时灵活运用就可能成为你富有独创的一把杀手锏。当然这些研究透了的点要尽量多,如果单打独斗也是不行的。

  话题作文的写作要领

  话题作文的备考是一个长期的不断积累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奏效的。养兵千日,用兵一时。经过了长时间的准备,面对限定时间的考场话题作文如何应对,也是很有讲究的。

  一要认真审题,通过审题来判定文章要求写的内容范围,确定文章内容的重点。

  话题作文的内容尽管是相当宽泛的,但并非没有限制,只不过是这个可供选择的内容范围扩大了而已。事实上,作文评分标准"基础等级"中也明确要求作文要"符合题意",这就是说对内容的选择是有限制的。审题包括"题目材料"、"话题"或"标题"、"注意事项"或"要求"三个部分。文章内容必须限定在"话题"范围之内。而话题是由说明作文情境的材料引出的,材料对文章的内容范围也有限制作用。既符合材料,又符合话题的文章内容,才没有超出题意要求的范围。文章既可以就材料中的内容写话题,还可以超出材料内容写话题。如果仅仅局限在材料提供的内容本身来写话题就束缚了表达自由,如果超出了话题限定的内容范围就会偏题、跑题。

  有这样一则材料:

  在2000年悉尼奥运会上,中国运动健儿奋勇争先,努力拼搏,夺取了28枚金牌,使每一个华夏子孙都为之骄傲。然而体育竞技场上的魅力并不全在于金牌,往往在于它浓缩了寂寞与浑煌、耕耘与收获、过程与结果、沮丧与欢乐、战胜对手与战生自我、失败与奋斗……的人生哲理。

  如果拟这样两个题:

  1.请以"悉尼奥运会"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2.请以"耕耘与收获"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话题1的文章内容应为在悉尼奥运会上,中国运动员的各个比赛场面、故事和由这些场面、故事反映出的生活意义与人生哲理。如果超出了这个范围就是跑题了。

  话题2的文章内容,应为耕耘与收获的关系。既可以用悉尼奥运会上的故事来写耕耘与收获的关系,也可以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事来写。如果用悉尼奥运会上的事来表现沮丧与欢乐就偏题了。

  二要深入思考,注意立意构思,争取有新意、有深度。

  立意构思忌平淡,忌泛泛而谈。一般情况下,见了文题,确定了文章内容范围,很容易想到一个表现主题。人们往往抓住这一主题就写。这时就要提醒考生想一想,这样的立意构思很容易上手,也就很容易形成千篇一律的局面,你写他写就无新意可言了。所以立意构思遇到第一构思时不妨先放下想想,想想别人会怎么写,力争避免和别人撞车。要思索几种自己有把握写好的主题,从中选出一种别人可能不写的来写。同时,在紧扣话题要求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分析话题可深刻挖掘的潜在思想,体现主题的深刻性。

  三要根据选定内容的要求,选择自己最擅长的文体来写。

  确定了文章写作内容的范围之后,就要从自己贮备的众多的写作内容中选取自己最熟悉的感受最深的东西,用适当的体裁来把它表达出来。话题作文淡化文体",是放宽了对文体的要求,不像往常那样把大家限定在一种文体上,而是给了考生选择文体的自由。放宽文体不是不要文体,具体到每一篇作文中,文体的要求还是相当严格的,写什么必须是什么,写什么必须像什么,不能杂乱无章。因此考生在选定了一种文体后,必须要按这种文体的要求规范地进行写作。

  当然,为了避免大家都写同一种文体的现象,在具备一定的语言文字功底的基础后,不妨选一些小小说、童话、寓言、戏剧、小品等去写,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是要有发展意识,争取发展等级,要调动生活积累和作文素养来展示写作个性。

  有的考生可能认为只要保证“基础等级”就满可以了,毕竟它已有50分了。何必再费工夫寻那10分的"发展等级"呢?但在实际的阅卷过程中,两个等级并非那么截然分开。作文的特殊性决定了老师们往往靠主观感觉去打分。如果文章"深刻透彻、生动形象、富于文采、富于创新"四点中有一点突出,发展分上去了,基础分也跟着水涨船高。反之发展分上不去,基础分也会受影响。所以要立足"基础"求"发展",通过"发展"提"基础"。

  在发展等级的四个要求中,生动形象、富于文采侧重于语言表达方面,相对于其它两项要容易操作一些。考生不妨在文体上尽量选写记叙文。记叙文便于塑造丰满的生动的形象,便于编制曲折有致的情节、描绘具体逼真的画面、抒发真挚感人的感情、创造优美的意境,便于得到发展分。

  充分地展示个性魅力也是获得发展等级分的重要一环。话题作文的特点是给作者提供广阔的发挥空间。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活空间和兴趣爱好。各人有各人最富有个性的生活积累。在话题作文的内容选择上一定要寻找与自己的生活积累的结合点、最火热的兴奋点,这样就便于写出富有个性的文章来。生活真才会情真,情真才会意切,情真意切就会动人,动人就有了魅力,自然会步入发展等级。丰富的生活积累、独特的生活感悟融入话题之中,岂有不发展之理?
  话题作文出现的原因探析
  关于话题作文,人们议论纷纷。有人喝采,有人批评,有人不置可否。面对纷争,有的人动摇了研究它、训练它的信心,教学实践中束手束脚。 其实,论争的出现正说明它有强大的生命力。论争的过程也是它逐步发展、完善的过程。论争的最终结果是确立了它重要的发展地位。对话题作文出现背景的认识,便于澄清教育同仁对话题作文的模糊认识,促使他们重视并认真研究这一作文命题形式,提高作文教学水平。

  (一)话题作文的出现是我们国家人文环境发展的必然结果

  随着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随着市场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已经达到或接近达到小康水平,物质生活的丰富与满足,自然带动精神需求的巨大发展,宽容的文化氛围正是这种需求的必然结果。宽容的文化氛围会唤起人们自我的觉醒,个性的张扬。

  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经济发展中科技力量的举足轻重的作用,使人们的科技意识、创新意识不断加强。创新已经成为国人的共识,渐渐凝结成一种空前的力量。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推进,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渐渐演化成一种创新能力的竞争。没有宽松的人文环境,没有放飞思想的自由空间,创新就只能成为一句空话。

  话题作文的实质是对学生作文创造空间的拓展,是国家宽松的文化环境在学生作文领域的具体表现。

  (二)话题作文是二十多年高考作文发展的必然选择

  综观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以来的二十多年的高考作文,有一条明显的发展轨迹。1989年以前的十多年间,除1988年不限文体之外,其余年份均以一种文体为主。高考文体几乎把记叙文、议论文、缩写、改写、读后感、看图作文、书信等常见的形式轮流过了一遍。人们逐一猜测,下一年又会轮到何种文体。出题人与猜题人之间的这场游戏,从1990年起开始告一段落。

  从1990年至1998年近十年间,虽然体裁上仍沿袭单一的议论文文体,但形式上以供材料为主,而且大都从正反两方面引导立论,可以发表不同意见,可以驳斥对文观点,可以一分为二地看问题、分析问题,突出思辩性。

  由注重文体到注重思辩,由单一的认识到发表不同的看法,正是我国人文环境发展在高考作文领域的反映。

  从1999年开始出现的话题作文是高考作文发展的一次大的飞跃。减少约束,崇尚创新,关注自我,展示个性,高考作文与社会发展直接接轨、融合。

  (三)话题作文的出现是语文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

  语文教育承载着中华五千年文明的传递使命。道德、修养、风俗、习惯等等都能在这里找到历史的印迹。语文是一个最容易受到社会发展影响冲击的学科,也是一个传统惯性制约而发展变革滞缓的学科。社会历史发展中每一次急功近利的过激行为一次次波及语文,又一次次回归到正确的道路,还语文教育以本来的面目。

  语文教育发展人的听、说、读、写诸能力中、作文是人的综合修养的最集中的反映。一个人的道德修养、情趣爱好、思维能力、认识水平都能反映在作文中。面对全面提高人的素质、给人以极大的人文关怀、尊重人的个性自由、倡导创新精神的这样的时代发展大趋势,语文教学的改革已成大势所趋。话题作文这种崇尚自由创造、提倡个性特点的作文形式的出现自然成为语文教育改革的突破口。

  就命题者来说,话题作文解决了令人伤脑筋的猜题押宝问题。就考生来说,话题作文给了他们一个充分发展个性、展示才华的舞台,放开了他们的手脚,给之以充分发挥的余地。话题作文让一批有才华的尖子生脱颖而出,作文不再成为他们前进道路上难以逾越的一块禁地。这一命题形式以其宽松、开放、灵活的特点,彻底打破了套在学生身上的旧框框,给"新八股"以迎头一击。

  如果说打破“老八股”是语文教育的一次革命的话,那么打破"新八股"则是语文教育的二次革命。

  话题作文发展趋势小析

  话题作文今后发展的总的趋势是减少束缚,降低进入的门槛,强化质量,注重质的提高。

  淡化审题、淡化文体,就是改变过去那种审题有误则会全军覆没、大家共过一种文体的独木桥、剥夺了学生选择自由的过多约束的局面,给考生以较大的自由空间,让大家人人都能动笔作文,真正体现平等竞争。降低作文进入的门槛的同时,考查的着重点将放在作文质量的考查。千帆竞发,何者,全靠内在实力的比拼。

  文章质的考查必将突出下面几个方面:

  创新能力的考查。创新的表现是想人所未想,做人所未做,别人一步,人无我有,人有我精。创新的实质是人的联想、想象能力高下的反映。创新的基础是深厚的知识基础。

  思辩能力的考查。辩证地分析问题、认识问题,依据事物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逻辑推理,得出正确的结论,发现事物的发展规律是一个人必须具备的能力。

  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关注社会发展,了解社会热点,掌握时代脉搏,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面对形形色色的具体问题,。要能够运用已经掌握的理论知识认真地分析它,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语言文字的驾驭能力。能够熟练地写作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做到语句流畅,叙述清楚明了,描写生动形象,议论严密透彻。

  思想道德素质的考查。要有正确的是非观、价值观,有良好的社会公德、道德修养,关心他人,尊重他人。

  心理素质的考查。面对挫折要有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有融入社会的人际交往能力、合作共事能力、团队精神,面对激烈竞争勇于迎接挑战。

  艺术审美素质的考查。要有一定的审美知识贮备,有一定的审美鉴赏能力,学会欣赏美、感受美、创造美。

  话题作文对语文学习的启示

  话题作文的出现既然是适应了社会的发展需求,顺应了时代的发展,那它绝非一时的权宜之计。应考话题作文也就不纯粹是技术的问题而是导向问题了,对今后的语文学习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要树立大语文观。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学生要将学习语言的视野放宽,投身到火热的社会生活中,将自己的触角延伸到窗外,置身于社会大课堂中。切身感受社会生活,用心去感受生活、思考生活,才会汲取生活中最新鲜的东西,写到文章中的材料就不会是陈词滥调。

  要关注社会发展,了解党的方针政策,了解国际国内的重大事件为我所用。诸如素质教育与创新意识问题、中小学生减负问题、西部大开发问题等是近两年必须要有所了解的。

  要注意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形成健全的人格,培养自己观察、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发展分析综合、鉴赏评价的能力等。只有使自己多元发展才会全面提高素质,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