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进入填报志愿阶段以来,本报助考热线每天都会接到一些考生和家长咨询“我省为何不在高考成绩出来之后填报志愿”的问题。昨日,带着这个问题,记者采访了招生部门和高校招办的有关人员。
志愿填报模式分三种
目前,全国志愿填报模式大致分为三种,第一种是高考前填报志愿,选择地区为北京、上海;第二种是高考后估分报志愿,选择地区有天津、辽宁、陕西、山西、我省等省市;第三种是高考成绩出来后填报志愿,选择地区有河北、江苏、湖南、湖北、浙江、山东、广东、吉林、甘肃等省份,其中广东、吉林、甘肃是今年刚加入高考成绩公布后填报志愿的行列。
同一填报模式不同省份也有差异。不少省份还细化了提前批,本科一、二批,本科三批和专科批的填报时间,如我省提前批和本科一、二批是在成绩出来前报,其余的是在成绩公布后报;安徽、湖北、湖南等地则把提前批放在成绩出来前报,一本二本则放在成绩公布后报。
“三模式”各有千秋
之所以有这么多种填报的方式,归根结底是招生计划数少于考生报考数,尤其是一本二本批次的计划数更加“烫手”。
据介绍,高考前报志愿好处是可以充分保证考生的专业兴趣,这是北京、上海两地坚持采用该方式的主要原因。
估分报志愿的好处既有利于考生按照兴趣爱好填报志愿,也有利于各类学校都录取到一些优秀学生,有利于招生工作的安排。高考结束后,对于考生正好是空闲期,根据平时成绩和高考实际考试情况,不少考生能估出相对准确的成绩,也保证了下一步录取工作的时间进程。这也是之前全国众多省份都愿意选择估分填志愿方式的原因。
“知分报志愿”的优点在于考生知道成绩后,会认为更加心中有“数”,报志愿时可量体裁衣选择适合的学校。
其实,对于该在什么时间填报志愿,我省和外省招生部门每年都会组织专家调研,并且会付诸实施。但到底选用哪一种,从已往的招生历程看,不少省市都在“摇摆”,北京、广东和我省都曾采用过“知分报志愿”,但实际操作后发现并不理想,三个省市第二年都又改回了原来各自的填报方式。
“知分报志愿”也不完美
随着甘肃、吉林等一些省份改用“知分报志愿”的模式后,我省一些考生和家长也提出了这方面的疑问。面对考生和家长的这种要求,参与招生的很多高校并没有显得很“急迫”。记者昨日在咨询现场采访了省内外一些学校,招生老师多表示,无论是采用“估分报志愿”还是“知分报志愿”,对高校来说都差不多,因为“知分报志愿”并不像家长考虑的那么完美。这也是高考恢复了30多年后,国内仍存在三种填志愿程序的原因。
一些招生老师认为,“知分报志愿”的缺点有四个。一是时间仓促,招考工作量太大。二是并不能完全避免报考的盲目性,考生拿到成绩后,除了分数特别高的考生,多数考生由于不知道别人填报情况,也不好估计自己能否被学校录上,很容易形成大面积的扎堆报考和成批落档的可能,反而导致一些学校“撑死”,另一些学校录取不到学生。北京曾采用“知分报志愿”,但“高分落档”多于以前。三是现在的高校在报考时,虽说有一本二本之分,但具体来看,很多学校又根本无法详细分出高低,如综合大学也有弱专业,普通院校也有优势特色专业,考生了解院校仍然是个大难题。四是知分填报志愿,会把更多指导重担落在家长和考生身上,有人形容知分填报,考生必须具备“招办主任级水平”,对学校的提档线预测要求更高。
中原工学院招办主任苗振青说,在“僧多粥少”的情况下,其实哪种模式存在都有一定道理,而对每个考生来说也是相对公平的。
据了解,对于志愿填报模式,省招办一直很重视,每年都会作为一个重点课题进行研究。由于我省考生多,三种填报模式各有长短,改革必须谨慎进行,随着高招录取信息化的到来,采用任何一种有利于考生录取的模式都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