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高考(Q吧)除灾区以外,已全部结束。1038万考生参加了考试。据报道,今年高考全国平均录取率为57%。这就是说,想迈入教育部门认定的所谓正式高校的学生,只有一半多点,还有近一半的学生就成为了人们常说的落榜生。根据1038万考生计算,大约有400多万孩子将被拒之正规高校门外。
高考后,一些教育工作者、媒体等,开始“教育”落榜的孩子,比如高考不是生活的全部,“条条大路通罗马”,自学一样能成才等等。我想,这些鼓励的话都没有错,也很有必要说,但是,若想真正解决所有想上学孩子的入学问题,真正让那些通过各种途径取得大学文凭的年轻人价有所值,真正实行教育平等、减少人为等级,却不是几句激励的话所能奏效的。正像人们所说,民众和媒体可以热情,政府及其决策者却要冷静。通过制度的建设和完善,保证人人受到教育,保证在大学文凭及知识能力面前人人平等,才是安抚所谓落榜生的务实途径。
比如教育部门习惯称呼的“落榜生”,对高考失利的孩子是一种伤害,这种似乎带着轻蔑和歧视的称谓,能否在媒体上予以废除?其实,高考成绩好与不好,既有平时的学习积累,也有某些偶然性。考得好的学生不一定有创造性,考得不好的学生也许很有潜力。落榜仅指本次考试,考生还有机会考其他类型的学校,怎么就叫“落榜生”呢?现代国家,以人为本。“锦上”不必“添花”,“雪中”定要“送炭”。在为那些考试成功者欢呼的时候,千万不要去伤害暂时失利者——这也是社会成熟和理性的标志之一。
教育资源是个稀缺资源,教育,距离公平和公正还有一段距离。一方面是各种优势尽占的所谓,家喻户晓,另一方面却是条件简陋、师资薄弱的学校,默默无闻。很长时间来,中国孩子上大学几乎是一种奢望。应该感谢改革开放,高等教育逐渐由少数人的精英教育向面向多数人的普通教育转变,中国的孩子不仅可以就读普通的学校,也可以就读民办学校、合作办的学校、参加国家统一组织的文凭考试(所谓自学考试,其实并不准确,因为学生也参加全日制学习),甚至可以直接到国外上大学。宽进严出的理念越来越被更多的人所认同。拿今年的高考来说,如果将近一半的高考失利的学生依然有学上、有书读、有奔头,对培养人才、建设未来、促进和谐具有多么重大的意义。
让所有想上学的孩子上学,还有一点,就是要在制度上保证通过多种途径受教育的孩子不受歧视,不受偏见的伤害,不搞缺乏平等意识的等级制。教育部门的国家资源也要按比例分配给他们,共青团等青年组织的活动不要留下盲区,毕业生就业等要做到真正平等。一句话,所谓正规的高校,要设计成包括民办、合作办学、参加国家文凭考试的全日制学校等多种形式的法定学校。国家和用人单位吸纳的人才,要英雄不问出处,只要你有本事就行。任何歧视都可受到法律的追究。
教育制度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真正把每年高考失利者的学习和前程安排好,真正体现了各种教育形式的有序竞争和特长发挥,才是的“说教”和“引导”。所有的孩子都是祖国的孩子,难道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