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报特派记者 陈 杰 黑龙江佳木斯报道
黄莎以一篇聚焦农民工子女的《他们》赢得今年高考作文满分后,已回东北老家的她仿佛顷刻间“人间蒸发”,坚决回避媒体采访。记者在她家所在的佳木斯市费劲周折追访近40个小时后,终于在高考分数公布的第二天,收到了一条18字的短信回复。
所有人似乎都在挡驾
26日,夜幕即将降临,记者抵达佳木斯市区。晚6时许,刚拨通黄莎家的电话,接电话的黄莎母亲马上说:“黄莎和她爸爸都不在家。写出满分作文也是学校培养的结果,我们不方便说什么,谢谢你。”记者反复说明来意后,她才答应先和孩子父亲联系,并留下了记者的手机号码。
大约半小时后,黄莎父亲黄延斌来电:“非常感谢你们的关心,你远道而来,我非常感动。不过我在外地出差,黄莎也不在佳木斯。我们也想让她放松一下,不想打扰她。”
26日,一夜无回音。
27日上午9时许,当记者再次拨通黄莎父亲手机时,得到答复:“很抱歉,黄莎想等到高考成绩出炉之后再面对媒体。”
黄莎的家在佳木斯市中心,从外观看房子建好的时间并不长,小区的保安等服务设施一应俱全,进小区门要刷卡。上前打听一下黄莎家住哪个屋,小区门口保安就下了“逐客令”:“他们都没在家,你去单位找吧。”可是,另一边黄莎爸爸妈妈单位的工作人员回答也一样:“他们不在。”
从27日晚10时起,参加今年高考的考生可以查询成绩。但是,从当天傍晚直到深夜,记者每隔一个多小时就拨一次黄莎父亲的手机,始终无人接听,家里的电话也是只闻铃响却无人接。记者又试着给黄莎父亲发送了四条短信,却没回复。
一条转发的18字短信答复
昨天凌晨4时半左右,记者突然接到黄莎父亲的短信:“陈记者您好,非常抱歉,昨天没能接您电话,十分不好意思。等您起床后再跟您通话。”
上午8时半,记者如约与黄莎父亲通了电话,希望能够见到黄莎或者电话采访,依然遭到婉拒。“你到底要问什么问题,不要太多,简单地告诉我吧。”黄莎父亲答应把问题转述给黄莎,再将答案告诉记者。记者发了三个问题:
1,满分作文《他们》聚焦农民工,写作思路是怎样的?
2,有什么写作文的心得体会可以传授给学弟学妹?
3,知道自己高考分数时,感觉如何?
虽然问题只有三个,但其中一个就没过黄莎父亲这道关:“孩子已经知道分数了,至于其它情况,还是希望在高考录取工作结束之后再谈。”
大约1个多小时后,记者收到了黄莎父亲的短信。短信的内容很简单,只有18个字:“一,阅读量大;二,注意观察与积累;三,勤于练笔。”也许这是黄莎写作文的心得体会吧。可是,关于《他们》的问题却没有回答。记者马上致电黄莎父亲,他说那个问题也可以用这些内容来回答。
为了更加便于回答,记者又尝试设计了八道简单的是非题,都可以用“是”或者“不是”来回答。比如“你是否对作文得满分感到意外?”“得了满分后你的一举一动引来众人瞩目,你是否感到过困扰?”“你那篇《他们》被许多家长和学生奉为范文,甚至背诵下来,你是否并不愿意看到这样?”
当记者把问题再传给黄莎父亲时,他却表示:“以后会有恰当的时机再回答。”[关于《他们》]
返校时曾谈过写作思路
在佳木斯老家,最熟悉黄莎的人除了她父母外,就是她初中学校的老师和同学了。黄莎家所在小区的对面就是她的初中母校——佳木斯市第五中学,这是一所省级示范初中,也是语文和外语教学基地。记者辗转找到了黄莎初中时的班主任雷晓红和语文老师陈丽华。和去上海后的每个寒暑假一样,黄莎在上海参加完高考回佳木斯后,曾经和一名同学一起到母校看望老师。
关于那篇高考满分作文《他们》,两位老师告诉记者,黄莎返校时曾和语文老师陈丽华聊起过。黄莎说,有些同学写了地震,但是她觉得自己对地震的切身感受不深;也有同学会去写农民工,可她发现真正关注农民工子女这个特殊群体的很少。于是,她把笔触伸向这个特殊群体。她还专门引用了上海一位教育专家讲座上的话:“文章不一定要文笔尽善尽美,但一定要有思想。”
[老师评价]
搜集黄莎高中作文当“教材”
全国特级教师雷晓红当了黄莎三年初中的班主任,她脑海里的黄莎是个很低调的人。即使成绩突出、家庭条件不错,她也没有一点傲气,为人善良、乐于助人、尊敬师长,让同学信服。
作为黄莎的任课老师,陈丽华比较有发言权。“当时学校在探索作文改革,三年中都要学生写随笔式日记,而黄莎的日记总是与众不同,没有固定模式,显露出个性、思想和才华。她也是个很仔细的女孩,小心翼翼地写好并保存好每篇作文,甚至把别人的偏题作文拿来研究。”直到现在,陈老师还能大约记得黄莎当年作文中的一些语句:我穿着这双舞鞋,舞到了天上。“漫天的雪在飞落下来,不知那是雪,那是人,还是仙境……”
目前,陈丽华已经“预约”了黄莎所有的高中作文,希望集结成册,供学弟学妹学习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