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高考中考具有划时代意义,随着首批1990年出生的高考生上场,参与两大考试的考生都是“90后”,而其家长,则多为上世纪60年代出生的社会中坚力量。“90后”体现出他们独立、实际、感恩、娇气、大度、时尚等时代特征,而对于“90后”子女的教育和培养,“60后”考生家长更多体现出矛盾和困惑:更舍得教育投入,孩子却嫌“加餐”太累;要求孩子学得更好,孩子却认为除了读书之外也有坦途;想言传身教,却遭到孩子白眼……在平等、沟通的新型教育关系上,实际上已经形成了“60后”家长向“90后”考生妥协的趋势。
本届中考高考考生、家长年*究:
考生:按六七岁上小学,中考生年龄多为15~16岁,高考生年龄多为18~19岁,出生年龄层都在上世纪90年代;
家长:按中国一般生育年龄为25~30岁,年龄段为39~48岁,出生年龄层几乎都在上世纪60年代。
“新潮”家长认为
高考是一场适应性考验
46岁的叶伟之是钢铁企业的一个主管,他一直庆幸自己参加了高考,于是有了人生的转折。“1977年我们国家恢复中止了10年的高考制度,我参加了。因为复习时间短,我没考上。又参加了1978年7月的第二次高考,终于上了大专。”叶伟之说,当时就是赌口气——凭什么人家都能考上自己却不行,而之后每次比较起那些还在做着保安、司机、普通办事员的同龄人,叶伟之就觉得自己当年赌对了,“一考定乾坤哦!”尽管儿子小叶不肯让老叶送考,他还是来了,远远跟在儿子后面,时刻准备没带证件或堵车、下雨时为儿子分忧,保障高考顺利。
记者注意到,在自己经历过高考的“60后”家长,多与孩子正悄悄地开始达成新的高考认知方向:把高考作为人生重要的考验和面对压力的适应性训练。在广东出版行业工作的梁先生、温女士与他们的孩子梁广就是其中的代表。温女士表示,作为父母,其实也意识到高考制度是一种应试教育,可能存在着不合理,如程式化、死板、考试内容僵化等。不过,这种残酷的考试方式,实质上对于孩子也是一种考验,并锻炼他对人生压力的适应性。而高考制度也有其合理性,因为选拔人才确实还是需要有标准的。正是达成了考试观念上的统一,梁广一直很积极地面对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