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部门协助建立灾后重建示范基地
本报北京5月20日讯(记者 唐景莉)由国家减灾委专家委员会、民政部-教育部减灾与应急管理研究院、北京师范大学等单位牵头组成的“汶川地震应对政策专家行动组”分队,今天上午从北京出发奔赴四川灾区,开展心理创伤干预、灾民安置与灾后重建等研究工作。同时,专家行动组还将联合四川大学等,设立志愿者教育培训基地和中小学灾后重建示范基地。
专家行动组成员来自心理援助、公共卫生、社会救助等多个领域。
“我们这支专家行动组分队将为受灾群众提供心理援助,结合灾区具体情况对灾民安置与灾后重建工作提供政策建议。同时,我们还将在当地有关部门的支持下,提供滚动式志愿者技能培训,为抗震救灾工作提供志愿者队伍和教育资源。”专家行动组秘书长、北京师范大学风险治理与社会创新中心主任张强说。
此前,专家行动组已建立了“汶川地震心理援助与信息服务”热线,为灾区群众及志愿者提供心理援助和各类信息服务,并决定筹资在灾区设立试点幼儿园、小学、中学各一所,进行灾后中小学重建示范工作。
天津大学“生命救星”投入灾后防疫
本报北京5月20日讯(记者 杨晨光 张宝敏 通讯员 孟兆熙)5月19日凌晨两点,天津大学内燃机研究所抢险救援装备研究室教授马其诚,接到四川省消防总队成都支队的紧急求援电话,紧急征调20套由该研究所研制的“灭火洗消动力机组”。
灾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天津大学内燃机研究所所长刘宁动员相关人员立即行动起来,通知生产企业紧急行动。在短短的十几个小时内,迅速组装、调配了20套“灭火洗消动力机组”。首批8套于今天早晨8点从天津机场启运,送往灾情严重的都江堰、北川等地。
“灭火洗消动力机组”的最主要用途是在受灾现场喷洒消毒液,防止大灾之后疫情的出现。目前,全国31个省份的消防总队都已经配备了这种紧急救援装备,它被誉为抢险救灾的“生命救星”。
北京广东专家开展中小学生心理辅导
本报讯(记者 赖红英 唐景莉)近日,不少高校向四川地震灾区派出心理专家。
5月19日,广东由高校及附属医院心理专家组成的两支队伍急赴灾区开展心理救助,中山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抗震救灾心理干预医疗队,携带大批医疗物资,在副院长单鸿的带领下飞赴四川绵阳市支援。这是中山大学向灾区派出的第四批医护人员。与此同时,华南师范大学也紧急组成以副校长莫雷教授为首的心理辅导志愿服务队,共31名队员,奔赴四川地震灾区,他们将重点对中小学生进行心理辅导。
5月20日,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人口学院心理研究所博士后黄峥,奔赴四川灾区进行心理支持和心理干预工作。该校心理科学研究中心副教授、心理咨询室督导赵颖,也将随团中央“灾区青少年心理康复援助专家志愿团”
前往绵竹开展心理援助。赵颖希望能用自己的专业能力和长期的经验为灾区人民尽一份力。
南京工大专家进行灾后评估和安全鉴定
本报讯(记者 陈瑞昌 通讯员 杨芳)南京工业大学5名地震工程领域的专家日前奔赴四川地震灾区,进行救灾和灾后评估及安全鉴定工作。
该校地震工程专家、博士生导师李鸿晶和从事环境岩土工程、地质灾害及防治研究的陈新民教授,已于5月15日在中国地震局统一指挥下奔赴灾区,进行相应的救灾工作。
根据建设部的有关指示,5月16日,江苏省建设厅组织11位专家赴四川汶川援助地震灾区抗震救灾,南京工业大学3名教授名列其中,他们分别是从事岩土地震工程领域研究的专家陈国兴、从事混凝土组合结构及结构抗火性能研究的胡夏闽教授和从事结构抗震与减震及结构检测和加固等方面研究的陆伟东副教授。5月16日上午,3名专家已携带仪器设备,奔赴救灾前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