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创智大赢家

浏览 6

高考创智大赢家
白字

文章来源:求学2008年02期理科

第一炉:残酷背后的自在姿态


在张爱玲的笔下,相遇是一抹黄昏,温暖而缠绵: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要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那也没有别的话可说,唯有轻轻地问一声:“噢,你也在这里吗?”而在网友黑匣子的flash里面,我们共赴的这场约会,将要约见的对方,姓名“高考”,标签“残酷”。


压力,无所不在


说起韩国的同龄人,大家脑海里首先浮现的想必是韩剧里举着棒球棒的明朗少女张娜拉、扬着手指说“扑杀”的娇憨小王妃,还有舞台上热力四射的Super Junior,台下欢呼雀跃响应万人召集令的fans和anti-fans。那被时尚和流行元素装点得活泼而多彩的青春,着实让人羡慕。但事实上,由于韩国高考的录取率只有50%左右,参加考试的学生身负的压力要比我们大得多。在考生中间,广泛流传着 “四进五出”的说法:一天睡四个小时,就会金榜题名,顺利进入大学;一天睡五个小时,就要名落孙山,三振出局。11月16日是韩国一年一度的高考日,每年的这一天都会有数十万的高中生参加全名为“大学修学能力考试”的韩国高考。前后几天,家长们纷纷到寺庙里为自己的孩子祈福,学校会举行仪式进行祷告。有韩国媒体这样形容他们的高考:“这是一年一度决定人命运的大型活动,比死刑更残酷,只有少数人能在高考后成为贵族,大多数人都将沦为被害者。”

看来,谁也不比谁轻松。关键,还是态度而已。

是压力,也是权力


离开我的高三生涯已经几年了,回忆起来,那一年,并不像原来想象和大家渲染的那么一片黑暗。相反,还没来得及有太大的感觉,它就这么过去了。这一点从我的体重也可以表现出来,我一直是90斤左右,高三一年,体重上下变动没有超过两斤。这个应该能从侧面说明,我那传说中应该很灰暗的一年,过得还挺自在的。其实你要逼着我说的话,更贴切的说法是,那一年过得还挺爽的。


大概因为姐姐高三的时候,父母源源不断地提供各种水果和补品,令我在心底羡慕了两年,终于轮到自己成了高三生,可以大大方方地要求“我要吃葡萄……我想吃荔枝……”而毫无负疚感。这一点小心思,让我一想到上了高三,就觉得暗爽。

其实,父母平时都是很宠我的,但感觉借着高三身份“任性”一回,就是分外愉悦啊。而社会大众对高三生的额外重视与特殊待遇,让我可以幻想自己是备受磨难的重要人物之一,这种隐藏的“邪恶”心思,令我欣然接受了高三生这种身份附带的题山卷海、重重压力。反正高一高二也是题山卷海,并没有太大的分别,还没有高三这种福利呢。


高考那几天包括后续的新闻,比如交警封路,比如建筑工地停工,比如警车给忘带准考证的学生开道,比如某地人工降雨……我都给剪下来保存了。难得自己也成了社会新闻中的一员,兴奋!在我的摘抄本里,还留着这么一条新闻:2005年6月25日全国高考成绩公布后,山西榆社县委召开紧急会议,当晚榆社县电视台就播出公告:“因今年高考成绩大面积滑坡,榆社县委常委会诚恳地向全县人民致歉,同时决定对榆社中学领导班子实行全员停职待岗……县委常委一致同意道歉。”看看,这是什么待遇啊?路人皆让,所向披靡。


当现实不能改变的时候,你只能改变自己的态度。同样的境况和待遇,换一种想法,感觉就会不一样。说白了,人类到底是感觉的动物。压力这东西,怎么化解,有时候就是换一种想法的事情。

第二炉:这一场属于我们的创意狂欢


高三的好处就在于:全社会都认为你在过非人的生活,有着非人的压力,所以你可以干一些非人的事情。在遵守基本的高三生职业道德的情况下,基本上想吃什么就吃什么,想怎么过就怎么过。这种待遇,一般来说,女人只有在怀孕的时候可以再次享受,而男人,一辈子就只有这一次。从今天开始,把那句用以鼓舞斗志的“辛苦这一年,开心一百年”扔到太平洋去吧。任何时候,人们都是买涨不买跌的,悲情和压抑从来不是致胜的法宝。在困难面前足够无畏,在挑战面前足够斗志昂扬,高考才会势如破竹。

有些不能做的事情,就看你怎么说


到了高三,要求看电视看小说,显然是违背高三生的职业道德的。但你如果真的想做,也没什么不可以,就看你怎么说。我高三就看了一年的《新闻联播》,抄完了一本《宋词集注》。


其实我一直不怎么爱看电视,但人就是这样,越不让做的事情,越想做,而且做了会有越线的小小快感。显然,我如果要求看电影和肥皂剧,理由比较难找,而要看《新闻联播》,则根本不用寻找理由,直接说“政治老师要求的”就OK了。

我每天放学回家,做上一两小时的题目,差不多就有点疲了,卡着点儿跑去看《新闻联播》,光明正大地瘫在沙发上看电视,借机放松,爹妈吭都不会吭一声。这种感觉,真是大爽。


老实说,我当时并不是真的觉得那会对政治考试有什么帮助,毕竟考试还是以课本上的基础与理论为主。我就是想看电视顺便偷偷懒。结果,我只能说,所有的政治思想都是相通的,看了一年央视主播口若悬河,接受了一年主流思想的熏陶,在考场上落起笔来就是不同,专业名词一套一套的。


其实考政治那场,我正发着高烧,考完后一片空白,自己也认为八成完蛋了,结果成绩下来,居然是年级第一。我到现在都没想明白,究竟是因为发烧的状态比较符合应考特征,还是一年来的《新闻联播》潜移默化的影响,让我下笔如有神,那种气势比较唬得住人?


至于抄《宋词集注》,也是我给自己找的一种放松方法,时间主要放在双休日的下午。


双休日的时间比较大块,就不像平时晚上,可以中间看一段电视来放放松。那怎么办呢?看言情小说、武侠小说是不可能的,哪怕看《隋唐演义》、《聊斋志异》,八成也是会被父母抓包。我想的办法,是上《宋词集注》。我不仅看,而且还手抄。加上这本书是全繁体本,都是古文,这样的偷懒,一般的父母发现不了。


我爹妈从来没有怀疑过我是在做外活。如果他们要质疑的话,我准备的理由也不少,比如说老师要求我们仔细阅读寻找语感啊、语文是一个系统的学科需要多看古文培养感觉啊、我主要是看集注里面涉及的典故和传说扩大知识面啊……随口就能说出一大堆。不过我爹妈好像一看到大部头的古文书就被震住了,更何况我还一本正经地在摘抄,所以他们从来就是奉上切好的水果就走,没过问过一句。


我高考的语文成绩也是在年级前几名,不过我这一门学科的成绩一向很好,所以不能证明是抄《宋词集注》的功劳。咱们不能这么功利,我当时主要的想法也就是放松一下,偷偷懒。说起来,“语感”这个东西,真是很难琢磨的,一年52个双休日,每天摘抄半个小时或读读古文,高三一年下来,就是52个小时的浸染,哪怕不是为了世俗的学习成绩,说抽象一点,对自身的气质提升和世界观培养,都会有很大的帮助。语文成绩毕竟只是几年的事情,而世界观与内涵,那是一辈子都用得着的东西。


在高三的下午,居然能坐在阳光下,摇头晃脑地诵读和应试完全无关的宋词注释,感觉真是一件比较爽的事情。


在酷人群里面,自己不酷都不行


其实我觉得自己的高三生涯,并不能说“酷”,因为我照样也是埋头做题、埋头复习、老也睡不够……高三生会经历的,我都会经历,只不过想法和感受跟别人可能不完全一样。比起“酷”,说“装酷”似乎更恰当一点。而且这种“装”,也是要有氛围,有集体效应的。


不要以为“装酷”是贬义词。我们那一届,是母校建校二十多年来,成绩最突出的一届。突出到什么程度呢?高中下半段,班上一个成绩中等完全不起眼的同学,转到其他城市的重点学校,第一次摸底考试,竟然考了个年级第一。这一辉煌战绩在一定程度上要归功于我们群体性的“装酷”。


读过《红楼梦》的同学都知道,王熙凤是个风风火火、雷厉风行的人物,把贾府的事务打理得井井有条。虽然疲倦,她出现在人前时,还是能打起精神。班上的同学议论起来,虽然觉得她手段歹毒,但也佩服她那股泼辣和麻利劲儿。某天,班上一个素来身体比较娇弱的黛玉型的女同学,在两边太阳穴上贴了手指头粗的圆片,看起来分外惹眼。凑近一看,原来是那种2毛钱一大张的风湿止痛膏。盘问之下,那位同学招供说是看《红楼梦》得出的创意,并指导我们翻阅第52回“俏平儿情掩虾须镯,勇晴雯病补雀金裘”,果然有如下片断:“(二奶奶)那里常有那西洋贴头疼的膏子药,叫做‘依弗哪’……(麝月)铰了两块指头顶大的圆式,将那药烤和了……(晴雯)贴在两太阳上。”大家作恍然大悟状:怪不得晴雯跟打了鸡血似的,在那么样的重病之下,还能补好工序复杂的雀金裘,原来是王熙凤的风范通过那两块“依弗哪”灵魂附体了。于是同学们纷纷仿效,把风湿止痛膏贴上了太阳穴,并且还在形状上作了创新,有闪电状的、棱形的等等。其实,大家都知道,晴雯那么拼命,大概是出于对宝玉的爱护,而那叫“依弗哪”的东西,未必就是我们手头上2毛钱一大张的风湿止痛膏。可自从贴上后,大家还真有了拼命三郎的劲头。有时侧头一看,看到书堆掩映里各种形状的止痛膏贴片,闻着自己额边传来的呛人的药味,心头不由涌上一阵并肩作战的温暖和豪情。


除此以外,我们还有许多虚张声势的手段,比如在晚睡前捶床大呼“我要奋斗!”等等。现在想来,那有些傻冒,但在当时,却成了支撑我们沉静下来并且坚持下去的力量。很久以后才知道,我们的这种“虚张声势”其实也算得上是一种智慧。

关键在于,你既然选择了“虚张声势”,选择“装”,就要持续地、不间断地“装”,装久了就成了真的了,就成了习惯了。比如老师要求准时到校,你装装看,每次都按时到校,装上三年,你守时的习惯也就养成了。努力和刻苦也是一样。至于怎样在这样装出的“努力”和“刻苦”里寻找效率和成果,就是下文里第三回合的话题了。


调剂生活,消遣生活


正在高三时,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不断重复着的老师们的软硬兼施、午睡起床后走向教室的路上那一地白花花的太阳,还有自己在暮色风雨里的凄惶。但回首高三,镌刻在记忆中的更多是美好的回味。曾经的那些拯救我们于沉闷中的场景、话语,有趣且有创意。


比如月考时候,几位高手在考场上凌空地、公然地、旁若无人地、毫不避讳地对答案、探讨题目的盛况;比如某位牛人形容获得市里模拟考第一名的感受:“真可怕……还出红榜。就跟Cs加F2似的,剧烈爆炸。”当然,最能调剂高三生活的,还是“瓶底盖牛人”一人编剧、导演并出演的行为艺术以及引发的集体创作。


“瓶底盖牛人”这一绰号的由来是因为此人眼睛高度近视,两眼都有一千多度,摘了眼镜就和瞎子一样。哪怕配的镜片是树脂的,那厚度也和酒瓶底儿差不多了。说实话,不管怎么用功学习,能把眼睛搞成这德性,还是需要一定功力的。就是这位主,考试成绩出来,每次不是第一名,就是第二名。他理科方面的成绩稳定到非人类的程度,物理成绩更是变态的好,高考的时候物理是满分。


这位主高考完了以后,就接受了近视手术。摘掉眼镜的他还是蛮秀气一男生,问他为什么不早做手术,他的回复是“高考生是没有追求漂亮的人权的”。众人集体晕倒。


他对学生的“无人权”执行得很彻底。基本上高三就看见他套着一件又破又大的衣服,不怎么洗换;头发也是乱乱的,看上去人特别颓废,不像是理科生,更像是艺术生。


他的举动也完全没有辜负他的形象。高三下学期的一次行为艺术把全班都震住了。那时候,正是高考复习进入白热化的阶段,每个人心里都憋着一股劲儿,课堂的气氛也变得异常沉闷。某个午后的语文试卷评讲课上,一干人等正在神思恍惚间,“瓶底盖牛人”忽然“噌”地站起来,手里捏着一张草稿纸,向老师道:“我有一事不明。”老师很快从迷惑中镇定下来:“你说吧!”“瓶底盖牛人”拿出演讲的范儿,一板一眼地按着草稿纸念道:“我是封建的王子,拥有华丽的外表和丰富的内心……有人歌唱,用以掩饰自己的无知;有人大声叫喊,用以掩盖内心的恐惧……你们举起小锤(眼睛望着前桌女生用来砸核桃的小锤子),我就扛起大斧……”在大家迷惑、惊惧的目光中,他缓缓地走向讲台,慢慢地转过身,环视了全班一眼,动作定格,一字一顿地说道:“我,最后看一眼你们这些农民!”然后,迈着凝重的步子走出门外,大家完全惊呆了。


整个事件的高潮出现在他飞奔回教室,要求我们给他的行为艺术打分时。大家还没有从掺杂着惊惧和迷惑的兴奋中平静下来,想出了各种方法检验他的思维是否真的还在正常范围。事实证明,他只是突发奇想,活跃了一把课堂。


当然,后来大家也没忘了反行为艺术一把。那次是一帮子男生一起相约去水库游泳,当“瓶底盖牛人”还在水库中徜徉享受的时候,其他人觉得游得差不多了,于是纷纷起身走人,顺手把他的衣裤什么的,全部都帮他带回家去了。“瓶底盖牛人”游啊游,游啊游……咦,怎么周围好像没啥人了?起来一看,神哪,衣裤全都不翼而飞。水库那地儿,离他家有半个多钟头的路程……


当“瓶底盖牛人”摘下两片大荷叶前遮后挡,毅然行进在回家的路上时,同伴们正在敲他家的门,双手把内衣裤奉上:“阿姨,这是你家×××的……”大家可以想象可怜的阿姨当时内心的心理活动与感受。


此事直接的后果,就是其后的一个星期,同学们一看到“瓶底盖牛人”,就由衷地爆发出一阵狂笑,包括同班的女生。


而“瓶底盖牛人”本人异常镇定,当有人问起他回家路上的奇遇时,他就镇定自若地描述道:遇上的人计有修自行车小摊主一个、小姑娘一个、年龄模糊的路人两个、蚂蚁蚱蜢若干……


提醒:此事的效仿指数为负数,就算你能百分百保证安全,也不能百分百保证人家的父母完全理解你们这种诡异的幽默感,更不能保证被耍的同学百分百不会对你动拳头。

第三炉:由形式入实质的创意之路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优秀是一种习惯。每一天,告诉自己“我很优秀”,每一天都试着接近优秀。当你把优秀变成一种习惯,对优秀习以为常,优秀会变成渗入骨髓的第二天性。成功也是一样。

形式成功:我的催眠日记


2006年1月25日

这个寒假,没有昏天黑地地疯玩,只有按部就班地作息。然而我又是轻松的,愉快的,自然的。我得到了充分的休息,又得以生机勃勃、不断向前地学习。

我做得非常好,一切都在计划之中。


2006年2月23日

半年之前,我觉得,要埋头于题海中才能应对高考。现在,我清楚地明白,只有把头从题海中抬起来,呼吸海面上新鲜的空气,在一个更大的空间里学习那些真正对自己有用处的认知、分析、思维能力,才是真正笑傲高考的关键。

总结和思考都是为了让方向更清晰,让信心更坚定。这是对上一阶段奋斗的缓冲,也是下一阶段的催化剂。


2006年3月5日

我考砸了,不知道为什么。这次考试感觉特别不在状态,特别放松,一点紧迫感都没有,考文综的时候脑子里简直放松到一片空白。于是我开始犯错误,那些平时不会犯的错误我都鬼使神差地犯了。我甚至不知道自己是哪里做错了,考前的一个月,我感觉非常好,整个寒假我都没有荒废,都坚持下来了。那么,究竟是为什么?


But...

对于考试,晚砸不如早砸,长痛不如短痛。无论大事小事,laugh it away……壮士断腕,何其烈也。我那点破事,太渺小,不值一提。


真棒,我又可以吸取那么多经验教训,雄赳赳气昂昂地去面对20天之后的第二次考试了。棒极了!还有三个月,真是太令人兴奋。

北大,我来了。


2006年3月11日

因为月考,最近在发奋图强。我现在有一种不断往前跑的劲头。我感觉在考试里我还有潜力没有发挥出来,我甚至觉得我现在处在一个极其关键的瓶颈期。有一个教过3名省状元的老师说,这些状元的共同点就是自信心非常强。因为自信,所以专注;因为自信,所以顽强;因为自信,所以不甘人后;因为自信,所以全力以赴。明天是礼拜天,我还要早起,接着到教室里学习。


2006年3月26日

月考成绩基本出来了。

很久没有睡过午觉了,我想回家,裹着被子,好好地闭上眼睛,想一想。

我究竟该怎么办?


我今天四处寻人聊天,没有学习。可是我是开心的,欢快的。自信不一定会赢,但不自信一定会输。是的,要自信,要轻松。历史老师对我说:“我觉得你现在还是太紧张了,像你以前那样,轻轻松松,弄个小头发,夹点小耳环,照照镜子,多好。”


我想是的,我怎么忘了呢?我要勤照镜子,勤梳头发,勤换耳环,勤换衣服……

宾利说,不要左顾右盼,向前看。


附:催眠咒语

如果你正为即将到来的模拟考担忧,不妨依样画葫芦地模拟一下下面的对话:

问:假如三模考得超常地砸?

答:开心,还好考试周期曲线的谷底轮到的不是高考。

问:假如三模考得超常的好?

答:开心,这代表我处于上升阶段。

问:假如三模考得不好也不砸,特别平常?

答:开心,这代表我心情稳定,状态正常。


形式→实质:你不可不知的成功节点


同样发出光亮,火山喷发和逡巡的鬼火有什么不同?一个是蕴藏良久的全力爆发,而一个是只会虚张声势的偶然自燃。我时常以此提醒自己:自信诚可贵,行动价更高。没有积累作为依托,没有实实在在的成果出来,自信就变成了盲目的乐观,而成功也会如漂浮的磷火,隐约可见,却不可触摸。高三是什么?高三不仅有快乐,还有伤痛,有不平,也有顽强。很多时候我都是在默默告诉自己要坚持。所以,日记本上的张扬只是鼓励自己前行的微笑,真正支持着我前进的是完成学习任务后的踏实感。


三模的成绩出来以后,我的心情踏实了很多。我花了很长的时间来列自由复习的计划。我征求了老师们的意见,也征求了那些我认为能够给我建设性帮助的朋友们的意见。然后从5月25日那天,也就是自由复习的第一天开始,按照自己的步骤,一步一步地,朝着6月7日走。当我怀疑自己的时候,当我委屈想哭的时候,当我狂躁暴怒的时候,当我劳累疲乏的时候,我就会对自己说:踏踏实实做好手边的事,不幻想奇迹,你的梦想一定会实现。这句话是2005年吉林省的文科状元孙田宇说的,我把它记住了。


高考结束后,一位很热情的老师和我交流了许多关于学习的问题。他提出的很多问题也让我得以拨云见日地重新认识了自己的学习经历。下面就列举出几个回合的问答吧。


节点1:你怎么确认自己学会某块知识了?让你感到放心的标志是什么?

叶婧:看做题的感觉吧,如果错的是一些需要自己思考灵活运用知识的题目,那么代表我对这块知识还比较生疏;如果错的是一些细枝末节的题目,那么就基本没什么问题,重在细心和积累了。其实即使这一块我感觉自己学得不错,我也不会完全放掉它,特别是当学了一个阶段回来复习总结时,我不会轻视那些自己感觉学得不错的内容。


节点2:在升入高中初期的一些考试中,你的成绩一开始就遥遥吗?你感觉自己肯定会超越别人的坚定自信是怎么建立起来的?

叶婧:一开始,我就没有把自己摆在一个高的位置。我只是希望自己考的成绩能好看一些,至于跟别人的差距,一开始我压根儿就没怎么去想,只是希望自己不要再考不及格了。后来逐渐地,我学会了珍惜时间,学会了控制自己。比如数学,我曾经花了很多时间在上面,然而考试还是很糟糕,但看到试卷的成绩后我并没有被打击,而是清醒地感觉到我就处在一个瓶颈期,马上就要突破了。于是我继续努力下去,终于一次比一次好。


节点3:你认为时间和效率之间是怎样的关系?

叶婧: 我觉得一定要明确的是:1. 学习肯定需要花大量时间。2.花大量时间不等于效率低,有些人可以既花大量的时间又可以让自己的效率很高。3.效率不是想有就有的,还是要以刻苦为先。


节点4:怎么确定自己遭遇的是瓶颈而不是不可逾越的鸿沟?遭遇瓶颈的时候你怎么鼓励自己?

叶婧:对我来说,瓶颈就是努力付出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比如这一个月我数学做了非常多的题,解题的时候仍然很困难,要想很久;感觉自己已经非常刻苦了,考试却还是不及格。我会写日记,还有把一些话写在课桌上,比如当时反复听Dido的《white flag》,我就在课桌上写:There will be no white flag above my door. 一次次摔倒再爬起来,是因为我知道,假如这一次放弃了,那么以前所做的一切努力就都白费了。我付出了那么多,凭什么一点回报也没有?我一直相信如果坚持下去,曙光就在眼前。


节点5:你一坐下来学习就可以立刻达到很好的状态吗?有什么调节方法吗?

叶婧:其实我很少会从头到尾把的精力都投入在学习上。可能这十分钟想一道题确实会非常投入,想完之后我也许又会走一会儿神,想点别的事情,但我觉得这影响不大。学习的时候通常我会感觉很兴奋,有一种节奏感。我觉得在学一些比较枯燥的内容时,自己给身体制造一种节奏感很有效,比如拇指和食指夹着一枝笔左转右转什么的,身体也可以跟着微微动起来,用通俗点的话讲就是学习的时候要high。


宾利教育过我,这世界是由主动的人推动的,因此我们要做一匹主动出击的狼。詹老师则说,人生只有三件事:第一件,自己的事;第二件,别人的事。第三件,老天爷的事。管好自己的事,少管别人的事,更不要去管老天爷的事。这样,一切都豁然开朗了。拥有这样的良师益友,我的目标:“一中,热烈地实现了。海中,勉强地实现了。北大,光荣地实现了。光华,聪明地实现了。”而当下的你,拥有这用文字锻造起来的驱动力,在未来将会实现怎样的目标呢?下一站,就在你手中!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