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央视报道,高考(Q吧)刚公布分数线,网上已经有人公开兜售落榜考生信息,并可打包出售,价格一千至两千不等。
高考前,营养品、辅导材料铺天盖地,有些城市甚至出现“高考保姆”、“高考房间”等“新事物”,考生已无所适从。考后,落榜生又受到如此待遇,究竟谁的错?
无疑,此时的落榜考生信息对复读机构的“价值”不可估量。那么,这些信息的“流通渠道”都是啥人疏通的?
考生信息外漏又何止落榜生?分数线下来了,许多考生信息就流散到民办高校、网络教育、函授自考等单位手中。
招生大战的战利品是丰厚的利润,忽悠到考生或拉到复读生,这就意味着划拉到钱。于是,利欲熏心的外鬼与相关招生部门里的内鬼一勾结,考生信息的“流通渠道”就通了。
问题是,每年高考之际,职能部门习惯把打击重点放在高科技作弊等违法行为上,忽视的常常是在教育系统内部少数败类。
同样让人遗憾:当考生的隐私权受到侵害时,大多数人缺少辨别能力,进而逆来顺受,忘记了用法律维权——— 这也是高考这块蛋糕周围苍蝇蛆虫不断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