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题理念:创意设计喜欢什么样的学生 看你是否有童年的感性思维
不拘一格的题目让一些考生和家长摸不着头脑,浙大的创意设计类专业,到底喜欢什么样的学生?
笔试结束后,杭二中一个姓皇甫的男生胸有成竹。他的体会很有启发:“很多题目是在考发散性思维,联想能力。这和个人积累有关系,我习惯于平常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就记在脑子里,然后碰到类似或相同的就横纵向比较一下,这种思维锻炼派上了用场。”
实际上,笔试开始前一晚,学校曾对考生进行了一次集体“培训”。当时,浙大计算机学院工业设计系副教授应放天跟考生们讲了一句很经典的话——“把你们的童年和现在嫁接一下,你就成为获胜者。因为童年充满了有趣的感性思维。”
专家组为面试准备了各种各样的考题,考生不必担心会被“问倒”。“东边不亮西边亮,西边不亮中间亮“,应放天鼓励考生,考试中充分展示自己的感性思维和想象力,有幽默感和情趣就更好了,“创意只代表与众不同,并不代表。”而浙大建筑系系主任王竹教授则提醒大家,对事物有独到见解是可嘉的,但天马行空时要注意“任何精彩都是有逻辑的,任何创造都是有制约的。”
话题延伸:自主招生能否选出未来的创意精英?
“这座城市的创造力让我惊叹!”这是英国创意产业之父约翰·霍金斯对杭州作出的评价。最近几年,杭州LOFT产业风起云涌,杭州锁定创意产业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但是,红火的前景背后有一道全国性的难题:创意人才匮乏。
自主招生和创意经济,一个是上游的人才培养,一个是下游的产业链条。当这两个最招眼球的新生事物碰到一起,会引来怎样的连锁反应?浙大首次对创意设计类专业实行自主招生,会不会给创意人才培养带来不同寻常的催化作用?这种完全不同于高考的选拔模式,能培养出中国未来的创意精英吗?欢迎读者拨打本报热线85109999谈谈看法,尤其欢迎创意经济业内人士分享您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