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作文佳作点评:良知的传递

浏览 9

良知的传递

  广东一考生

  传递良知能得到他人的由衷尊敬。良知像染料,鲜艳无比却又隐伏着被磨灭的危机。我们认为,传递出来的良知,永远不会埋没在时间的尘土里,会深深地影响每一个人,会将真情传递到每个人身上。

  传递忧虑

  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即使无法寄身于官场,却也能终生为劳苦大众忧虑,为国家兴衰忧虑,这就是他的良知。他的良知向世人传递着深深的忧虑。

  在“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后,他写下了《石壕吏》;在看到“牵衣顿足拦道哭”、听到“哭声直上干云霄”后,他奋笔而作《兵车行》;在“剑外忽闻收蓟北”后,他又欣喜欲狂,当即写下《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他的忧国忧民,不正是他良知的体现吗?

  良知所传递的忧虑,令人赞叹。

  传递无私

  全国人民团结一致抗日的紧张日子里。一个小村庄。日本鬼子正在扫荡,全村上下100多人都被集中一处,通过汉*的翻译,日本鬼子要搜捕一个八路军。面对汉*的劝诱,人人怒目而视。“再不说就杀死你们!”日本军官发怒了。鬼子们立即持枪瞄准,就在快要按下扳机的时候,突然有一只手高举起来:“我告诉你们,我知道他在哪里!”

  那举手的是一个杂货店的老板,当日本人找到那个八路时,那个八路已经死了,日本人于是将他尸体挂在树上用火烧焦了。等日本军一走,人们立刻对那老板拳脚相加,来不及争辩的他直到被打得奄奄一息,才有机会说了一句:“他是我的儿子啊!”这无私难道不是一种良知?

  两代人所传递出的良知,挽救了整个村庄的命运。

  传递反思

  1970年联邦德国总理勃兰特访问波兰,跪倒在华沙犹太人殉难者纪念碑前,他面对的是600万犹太人的亡灵,他是“替所有必须这样做而没有这样做的人下跪了”。德国向世界传递了良知,世界人民因看见良知而原谅了德国。

  遗憾的是,随后的37年间,日本的首相们或许也会有一丁点的反思,可是很多人却固执地站在靖国神社里,对二战中“功绩显著”的将领们进行参拜。因为良知,人们看到跪着的德国人比站着的日本人更加高大。然而,令人不可思议的是,一些日本右翼分子正要篡改历史,矢口否认自己当年给亚洲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在这种“反思”中,我们无法发现日本有什么悔过,有什么良知。

  良知所传递的反思,令人深思。

  传递良知需要勇气和无私。良知永存。

  点评

  本文用片断式的描述,把良知所“传递”出的忧虑、无私、反思一览无余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在抒情的笔调中,把古今中外人们对良知的认识中所存在的正确与偏斜表露在读者的思索中,字里行间将“传递”的无声力量展露得酣畅淋漓,令人深思。

  杜甫的忧国忧民、中国底层民众的奋起抗敌、德国总理的真心谢罪,都向世人“传递”了良知的可贵。对比描述更使文章增加说服力度,小标题所提示的内涵,每节最后的反复式小结,时间顺序的排列,无不给读者留下深深的印象。

  本文的欠缺是,同时描述两个有关日本或者抗日的素材,显得区分度不是很鲜明。

  ◇点评:黄蔼北

  【亮点透析】

  基础等级

  中心突出

  采用小标题“传递忧虑”“传递无私”“传递反思”较好地突出了“良知的传递”这一中心。符合文体要求

  文章采用片段式组材方式,列举的三个片段都以记叙为主,记叙文特征鲜明,符合文体要求。

  发展等级

  深刻

  观点具有启发性

  文章开头段“传递良知能得到他人的由衷尊敬。良知像染料,鲜艳无比却又隐伏着被磨灭的危机”“传递会深深地影响每一个人,会将真情传递到每个人身上”这样的观点能给人以启发性。

现场评分:内容23分 表达23分 发展10分=56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