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毕业生回炉现象给中间地带学校敲警钟

浏览 8

给“中间地带”高校敲警钟

  河南农业大学就业指导中心主任、北大博士郑东方长期参与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对大学生“回炉”读中职这种现象,他曾做过深入研究。

  郑东方说,不应夸大这种现象,应该客观看待。从现在来看,选择去中职学校“回炉”读书这条路子的主要还是有明确岗位需求的人,但是其中折射出的一些变化则值得我们深思。

  郑东方说,改革开放30年来,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中高校培养人才模式的转型就是一个很好的缩影。总的来说,这种转型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高等教育从过去的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精英教育培养的是大学教授、工程师等精英人才,大众教育则更多是为满足社会岗位的具体需求。

  二是人们学习观念发生了改变。过去上大学,是为了一个干部身份,所以有“鲤鱼跳龙门”一说。现在读书学习,目的是适应新岗位的需求,这也是为什么那么多人不断考证、进修,或者到中职学校学习各种技能的原因。

  三是社会大的环境从过去重学历转变为注重能力。从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脉络可以看出,企业是社会当中最活跃的构成部分,也是社会财富最聚集的地方,社会的不断进步要求企业不断转变产业结构,这就要求其需求的人才必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如今信息时代已全面来临,每一个岗位随着产业分工越来越细化,对人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综合,既要求其懂技术、管理,也要求了解营销、文化,这都迫切要求学生要不断学习才能跟得上发展,重新去职业学校‘回炉’也是一种很好的选择。”

  但是,郑东方也表示,对一些大学毕业生回头去读中职的现象不能以偏盖全地下结论。

  “总体上看,毕业生并不全需要‘回炉’。”他说,高等教育发展已进入多样化阶段,研究型大学、科研教学型大学、教学型大学等纷纷出现,这就要求高校要分工明确,既要有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技能型人才的学校,也得有培养引领社会发展的尖端型人才的学校。比如,“985”高校和“211”工程高校渐渐向研究型大学全面转型,其目标就是要培养专家、教授等高精尖研究型人才,而目前国家大力发展的高等职业院校,其目标是为企业培养高级技术熟练工人。

  “从现在发展形势看,高等教育的这两头运行得都比较健康,更多问题出在‘中间地带’院校。”他说,这些本科院校经过大规模扩招后,正面临着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如何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等一系列课题。“及早摸准定位,这些院校培养的学生才不会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的状况,应该说,大学生去中职学校‘回炉’给这些学校的培养模式敲响了警钟。”

  河南省教育厅职成处副处长董学胜也表示,相对国外,我们的高等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资源还不能说很充裕,两者定位还是应该有所区别,比如我省每年有30万以上的初中毕业生不能接受高中阶段教育就直接进入社会,还有20万高中毕业生不能升入大学,1000多万青壮年农民没有得到很好的职业培训就在外务工,这些都是中等职业教育要尽力解决的问题。

  上周在郑州举行的一场职业中专招生咨询会上,前来咨询的不独是十几岁的中学毕业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