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上海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白皮书日前出炉,据统计,农学就业率排首位,法学却难觅职。无独有偶,2007年广东省高校毕业生就业统计显示,历史学就业率排首位,医学排末位。人们印象中的“冷门”专业成了“香饽饽”,而“热门”专业却遭遇“滑铁卢”。由此可见,“冷门”、“热门”并非一成不变。
“冷门”与“热门”是相对的,会随着经济发展而变化,有时“冷门”变成了“热门”,而“热门”却变成了“冷门”。在2007年上海毕业生就业状况中,本科层次,农学、教育学和经济学排前三名;研究生层次,农学、工学、管理学排前三名。其中,有所谓的“冷门”专业,也有所谓的“热门”专业。
所谓“冷门”专业多为基础学科,只要学生在校期间打好专业基础,就业面反而比较宽,而一些所谓的“热门”专业就业面却较窄。法学专业就是典型例子,虽然它是“热门”专业,但由于法学在全国高校遍地开花,过度供应,加上“司法考试”的高门槛,让法学专业学生就业近年遭遇“寒流”。
据统计,近年随着人才市场需求,农学、历史学等“冷门”专业得以“翻身”,但不可否认,还有一些“冷门”专业继续待在“冷宫”中。这些学生要想有个好的前途,不妨利用在校期间通过辅修双学位等途径,为日后就业拓宽道路。比如,在北大多数院系都开设有双学位专业,考古专业学生也可以修读新闻学专业。
随着高校专业结构调整和教学改革进一步加快,更多高校加入通才教育,相信以后专业名称色彩会淡化,学生内在综合素质才是关键,用人单位会更看重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而不仅仅是一个“冷”或“热”的专业。
专家认为,北京的大学毕业生在工作中最重要的五项基本能力依序为积极学习、有效的口头沟通、学习方法、积极聆听、理解他人。那么,笔者希望,考生和家长在填志愿选专业也好,毕业生为就业奔波也罢,不要过多考虑“冷”与“热”,只要感兴趣,学得扎实,即便是“冷门”专业,照样有好的前途。(记者:任卫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