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谈湖北2008年高考作文:举手投足之间

浏览 7

简洁与深刻 诗性与理思
  供考生审题用的这段材料简洁而富有诗意。八个问句全部是叙事,其中四个讲“举手”,四个讲“投足”;而最后的三个“对待”则是力图将“简洁”之“诗性”导向“深刻”之“理思”。
  考生在立意、择体、选材、构架等方面都不会有太大的障碍或困难。虽要求考生“展开联想”、“自选角度”,但试卷上的那段文字实际上已提供了现成的“联想”和“角度”,故可供考生驰骋想象的空间和选择角度的自由并不是太大。只要不出意外,大部分考生的作文都可以得到一个基本分。
  如何分出高下,将体现在“简洁”和“诗性”上。简洁是指考生叙事、抒情或议论的技巧,而诗性则是文字表达能力。对于大部分考生而言,对这道作文考题“说什么”已经难分高下;“怎么说”则可以见出优劣。无论是就其大者(中学语文教学与素质教育)而言,还是就其小者(命题作文这种考试方法)而论,“怎么说”较之“说什么”似乎更为当行,更为本色。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今年的作文考试是一次“返本”之旅。
  发挥空间大 立意有限制
  今年的作文题目,是材料作文与命题作文的融合,可以称为“加有限制的材料作文”,与去年作文题目相比,既有继承,也有创新。
  在写作上,存在一定的难度,但并不很难写。难度表现在,立意不能脱离材料,而应以材料为据,或者说这里的“举手投足”是有限制的,不能将之泛化,如果泛化,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偏离题意。但由于材料本身涉及面很广,既可以从尊重自然,尊重生命入手,也可以从尊重他人,遵守社会秩序和公德入手,还可以从“慎独”入手,角度多样,写作空间广阔,且都不离“和谐社会构建”这一范围。所以说并不太难写,对这一题目,学生是有话可说的。
  但在具体操作时,仍应该小题大作,小中见大,既忌空忌泛,大谈精神文明、社会和谐,也不宜就事论事,而应该具体分析,写出深度。
  审题无难度 创新性稍差
  今年的作文题把材料和命题结合在一起,与一般的话题作文、材料作文、命题作文都有所不同。
  在审题上,不会有太大的障碍,因为材料本身就暗合了命题的内涵和走向,故考生比较容易把握,不大可能产生跑题的现象。考生可以根据材料中所规定的具体情境,本着人与自然、人与他人、人与自身等和谐共处的目的,着重论述个人修养与其言行举止之间的内质与外在关系。
  客观地说,这个作文题创新性不强,是个老话题,不过常谈常新。考生虽然都有话可说,但要想把它写深、写厚、写实、写好,也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认识水平的高下,文化储备的多寡,恐怕是决定考生作文深浅度的关键所在。
  这个题目切口比较小,但其主旨相当大,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时代意义。它警示人们,在努力搞好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决不能放松精神文明的建设。
  话题很成功 材料有缺憾
  “如何对待自然,如何对待他人,如何对待自己”是一个很宏大的话题,而“举手投足”则是一个很细小的动作。话题就在这一大一小的对立与转化中设置。
  材料所列事例,贴近考生生活,皆为身边琐事,具象化了“举手投足”的内涵,给全体考生而非部分尖子生一个明晰的提示,大大降低了审题的难度,却丝毫不会降低考查的区分度,这是试题的成功之处。
  若说不足,的欠缺在于这第三个“如何对待”上。首先,与树、狗、电梯、盲人、小贩等例证的单一与明晰不同,“独处时如何与自己相处”颇让人有一头雾水之感;而思考“如何对待自己”,则更生莫测高深之叹。是在何种意义上的“自己”?是“意识∕身体”、“感性∕理性”、“灵魂∕肉体”哪个层面上的“自己”?
  最后一个“如何对待”,是一个哲学色彩浓厚的命题,对绝大多数考生而言,内容太虚,难度太大。大部分考生可能会避难就易,选择前两个“如何对待”作文章,当然这并无碍于得高分满分。如此而言,则后一个“如何对待”因缺乏可操作性,便徒成陪衬,被虚置起来了,怎么说也是个缺憾。


相关文章